讀和寫,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技能——葉至善
《文心》,由葉圣陶、夏丏尊(第二個字讀miǎn)二位先生合作撰寫,1934年首次出版,等我拿到手,已經是再版的第九次印刷了。
對于再版的書籍,我總是習慣于先看后記,別問我為什么。同時,我理出了兩個問題:
1.你是否認為閱讀的目的就只為練習寫作?因而專注于模仿技巧和積蓄詞匯?
2.你是否認為練習寫作的目的是搞文學創作?只要學會技巧、積累詞匯就可以當作家?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這篇文章對你會大有裨益。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要恭喜你,對寫作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
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應該是中學生,說來慚愧,我都已經是大學畢業的人了,才接觸到這本書,著實可惜,不過既然能讀到,終歸不算晚。
《文心》共有三十二節,換個書名就是《三十二堂國學課》,采用故事的體裁寫出了關于國文的全部知識,同時也融入了社會和時代背景。
雖是幾十年前的書,讀后卻也受益匪淺。
1.大人與古人
一篇文章通常有兩個點,一個點是外在的景物,一個點是內在的情感。
外在的景物只要生活中多用點心就能留意到。
內在的情感卻是因人而異的,小孩子所感不如大人復雜,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也不如詩人、文人深刻。所謂書中的“看不懂”,就是經驗未及作者程度的緣故。
若是純粹寫內心情感的文章,則全然來自作者心境,這樣的文章讀出的感悟當真各有各的不同了。
讀書,能懂多少,就懂多少,吸收經驗、方法,把思考力、想象力提升到水平線的程度,也就可以了。
2.方塊字
漢語文字沒有語尾的變化,什么字什么性質,沒有一定,全因所處的地位而不同。
舉個栗子:夢。
做夢,為名詞;夢見,為動詞;說夢話,為形容詞。
讀文字時,要隨時留意,一個字弄不明白,理解上便會產生偏差。
3.題目與內容
提筆寫作同吃飯、說話一樣,是生活中諸多項目的一部分。
與友通信是寫作,說明意見是寫作,記錄經歷也是寫作,表達情感還是寫作。
寫作本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我們寫的東西是內容,提領全篇的東西是題目,自然順序來說,應是先有內容,再有題目的。
但先有了題目,再去拼湊內容,是否本末倒置了呢?也不盡然。
題目有兩種:
一說不管是誰,給一個題目規定寫什么就寫什么。
一說揣摩寫作之人的水平、閱歷,讓寫作者有話說之后才命題。
正確的練習也便是該依著后一種,有話說的定義也是十分寬廣,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說,有的說也就寫得出來了。
若是各自的文字原本就存在于內心之中,所要做的,只是把它們取出來而已。
至于題目,不過是引起作者意趣的點罷了。
成文之后,必當仔細看過,一句話、一個字不妥也必須改到再無可改。
4.一封信
作文、說話是一樣的,在承接和轉折的地方最要留心。
幾個詞兒不當只不過是句子的毛病,若是轉折承接用錯了就會把整段的意思攪糊涂了。
寫信,最重要的是真情實感??汕楦羞@東西,卻是神奇。
特意求深切,結果往往平平;有時無意的幾句,卻又是深切不過的了。
5.小小的書柜
讀書緣是好事,卻不可亂讀。
其中,字典是最要緊的,讀書有疑難時可以隨時查驗,不過現在已經可以用搜索引擎代之。
初中年歲,小說故事很是相宜。國外的翻譯小說故事也可選讀。
詩詞亦必不可少,《唐詩三百首》、《白香詞譜》,初中畢業能讀熟,便足夠了。
(我到現在還沒讀熟)
經書類修身養性也可讀,以《四書》為代表。
(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史書也可讀,一般四史足夠,《史記》、前后《漢書》、《三國志》。
6.知與情與意
寫文之前,當認清目標,也就是這篇文章預備給什么人看。
心有三用:知、情、意。
知為知識,說明一個事物是什么,與別的事物有什么關系。
情為感情,說明對一個事物的喜怒哀樂。
意為意欲,說明對一個事物要產生怎樣的作用。
文同心,有三種表現: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知的文指的是具體的方法論,切實可信的方案。
情的文和意的文通常可以結合在一起抒發情感或達到一定的預期。
但是通過情、意說話必須以知識為基礎,否則就會變得盲目。
簡單說就是先簡述事情的經過,然后引出感言。
7.日記
日記通常是敘事文的題材。本篇沒有任何注解,只是舉了3篇關于“日軍侵犯上海”時的日記。
與其說是日記的寫法,不如說是對社會背景和時代現象的刻畫。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一讀。
題為《難中日記》。
8.詩
任何時代都有特點,讀古人的書要留心他的時代,古人說得話在那個年代或許沒錯,但若是一不小心成為了時代錯誤者,將會吃很大的虧。
時代如此,詩亦然。
詩有田園詩、也有工廠詩,古體詩和新體詩。
詩之所以是詩,全在渾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無所謂辭藻的修飾。
9.文章病院
文章的毛病千千萬,歸納起來無非是思想習慣和語言習慣的問題。
細說來,不過有三:
用詞、用語不當
該用這個詞,卻用了那個;該這么說,卻那么說了。
原因在于對詞意把握不確切或是不曾思考只顧胡亂下筆。
意義的缺略或累贅
一句話沒說完,話不成句;說得太多,同樣不成句。
原因在于不曾把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善就提筆來寫,或是平時就習慣于說支離破碎的語言。
意義不連貫、不能上下照應
一句話中,前后不搭,一段話里,彼此不應。
原因在于思維不精密,說了一大堆,寫了一大堆,全是廢話。
10.印象
游記有兩種寫法:記敘和描寫。
記敘猶如一張路線圖,看見什么就寫什么。
描寫猶如一張風景畫,依照自己的感覺去寫。
描寫比記敘更能給人直觀感受,更有感染力。
描寫的提高,要注重隨時觀察,收的真實的印象,文字就會變的比較可觀。
柳宗元的山水記本基本純用印象描寫。
描寫也不僅僅限于游記,除開說明文和議論文,都可以采用通常的記敘或是印象的描寫。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人物描寫。
11.詞的認識
類書: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
需要哪一類的材料就到那一類里去找。
遇到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類書就可以拿來當做辭典來用,,現在的話,也可以用搜索代替,但養成求真的習慣還是不那么容易的。
瑤池返駕,社會主義,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不知道還不快去查?
12.戲劇
戲劇,古代的、現代的、外國的、約略都應該看一些,有個粗略的了解。
本節對不同的戲劇種類作了簡單的區別,不多贅述。
偶然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東西:
“一個人想要去訪問張三,可四下無人,他自言自語道:‘我要去訪問張三,就此拔腳前往?!@不是癡漢嘛?可戲劇里不這么辦,觀眾就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我不禁笑出了聲,一邊笑一邊查證,發現古代的癡漢指的是——愚蠢之人。
至于我所理解的癡漢,來自日本。
13.觸發
讀書與作文是兩件事,應當分別看待。
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字。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心新味。
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且要是自己的新鮮的才好。
一味說人家說過的話,自己就等于沒說話了。
把書呆讀沒有意義,于有字的書意外,更留心去讀沒有字的書,在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
14.書聲
一個人對文字的通與不通,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需聽他讀文字的腔調,就可知道
重讀體現句子的著眼點。
升調是疑問,降調是確定。
強弱多關于人的感情,用于議論文、詩歌、對話。
15.讀古書的小風波
對待思想、學術不能憑主觀愛憎,要用批判的方法,還原古書的本來面目。
考究思想、學術和時代、社會的關聯,它何時發生,又因何衰落,這樣得來的才是真實的知識。
如此看來,古文與現代論文、專著是有著同樣作用的材料。
16.現在的習字
現在人寫字的意義與從前不同了,古人寫字是一種閑暇的消遣,現在卻是實際生活的一部分。
寫字的四項標準:
迅速、準確、勻整、合式。
簡單說,就是既要快,還要好看,符合格式。
17.語匯與語感
文章的好壞,可從三方面來說:
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
二是用詞適當與否
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
思想純靠多讀書、多體驗,一般人常犯的問題是文法不正和用詞不當。
每遇一詞,確認其意義之外,再從各方面去領略其情味,這是很要緊的功夫。
18.左右逢源
文字只是發表思想感情的工具,思想感情需從各方面收得,只偏重了文字,結果文字也就空而無實。
數學上的文學:枯燥無味,但正確細密。
繪畫上的文字:背景的作用,在乎借了周圍的環境襯托事物。
英語上的文字:一國語言自有其構造習慣,若能仔細比較,對本國語言的理解也能有所進步。
19.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
真正求學的人是不一定要進學校的!
學習的主體在于自己,要學習,任何場所都行;不學習,即便是最適宜的場所,也只得七八成而已。
離開學校不是“失學”,只有自己不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
20.小說與敘事文
小說的本質在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
簡單來說就是,作者把意義寄托在敘述上,并不特別說明,讓人家看了他的敘述從而領悟出他的意義。
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述就是它的目的。
小說的本質卻是意義,敘事只是手段。
21.語調
字數
中國文字有一特性,宜于偶數結合,若不成偶數,則讀起來很別扭。
如:父母之命,就比父母命順口。
句子
如果文章中許多句子構造差不多,讀起來就會過于平板。
句式的錯綜使用,是調和句調的方法之一。
音節
一句之中,勿用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讀起來很不順口。
22.兩首《菩薩蠻》
要作詞,是不難的,普通的方法就是按譜填寫,平仄字數一一遵守就是。
但情與境關系密切,寫詞時即便只寫境,也能引出情來;只抒情,也不能全然離開境。
抒情有兩種,一種細致,一種豪邁。
23.新體詩
凡是含有詩的意境的都可以稱為詩,詩是最純粹的語言,最生動的形象。
新體詩不一定要押韻,但自然音節還是要講究的,話語也必須精煉純粹,音節和諧。
詩的意境,得到不在于提筆就寫,而在乎多體驗,多思考。
24.推敲
推敲,就是找一有實力的人幫忙,指出文章不合適之處。
既要知道哪里不該這樣說,應該那樣說;也要明白為什么不該這樣說,應該那樣說。
一般修改的點多為文字、詞匯、句子排列。
25.讀書筆記
讀書只要不是浮光掠影,必有所得,把所得寫出來,就是讀書筆記了。
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出筆記,反過來,寫讀書筆記也是使讀書精細的方法。
筆記的材料,可大可小,小到著眼一個字或詞,大到引入史書進行論斷。
找到所讀文章關注的點,就是一篇好的讀書筆記。
寫筆記的用意,原是為了記述自己的心得,以備將來的考察與運用,并非預備給別人看。
且讀書筆記是一種讀書時的判斷,應當用議論文的態度去寫,必須有例證。
26.修辭一番話
修就是調整,辭就是語言,修辭就是調整語言,使它傳達出我們的意思。
只求意義上沒有毛病的修辭叫做消極修辭。
里用了感覺,增加感染力的,叫做積極修辭。
修辭種類繁多,不多贅述,但修辭所運用的方式與格都要以適合情境為條件。
個人作風不同,修辭運用也便不同。
沒有深刻的生活,就沒有深刻的作風。因而生活才是作品的源頭,修辭的源頭。
從源頭上著力,才不算是舍本逐末。
27.文章的組織
關于文章的組織,我國向來說法眾多,還有西洋、佛教學者特殊的組織法。
但最有用也最實際的確實從生活經驗來考究如何組織文章,這樣總結出來的就不是公式,而是原則。
原則,是可以隨時隨地運用的。
組織文章只有三項:
秩序:把所有材料按合適的順序排列。
聯絡:從頭至尾順當地連續下去。
統一:通篇有同樣的見解、情調。
至于具體寫法,以如下方法較為妥當:
先把怎樣開始,如何貫穿做個大體的規定,之后再一步一步寫下去。
內容靠組織完成,組織也是內容的一部分。
28.關于文學史
若是要接觸歷代的代表作,與其去求教文學史,不如求教較好的選本。
讀詩——《古詩源》-沈歸愚
讀詞——《詞選》-張惠言
讀明清小品——《近代散文抄》-沈啟無
文學的源流和演變,是不能離開作品空談的。
依著文學史的線索去選擇歷代的名作,反而會頗有興趣,理解上也會比較實際。
29.習作創作與應用
寫作可以分為三類:
幾分鐘寫好的便條——應用之作
一二小時寫完的文章——習作
一年半載完成的小說等——創作
其中,以習作為根本,通過習作練習技巧和能力,方能運用在應用與創作之上。
創作就是忠于自己,貴精不貴多,時間和勞力是不能計較的。
創作分兩邊步:
第一步是發現,也就是尋找新鮮有意味的題材。
第二步是成熟,也就是到處留心尋找資料,充實內容。
但第二步的實現是建立在熟練的基礎上,也就是熟練的習作。
30.鑒賞座談會
鑒賞的意義:看
看文章寫的什么、結構如何、感情如何。
鑒賞的態度:玩
抄寫自己喜歡的,隨時拿出來回顧,必有特殊的雅趣
鑒賞的本體:我
鑒賞本就是主觀意愿,唯有努力提高自己本身的修養,才能有更好的鑒賞能力
鑒賞的預備知識:全
與作品相關的人、事、背景,雖不是鑒賞,卻能在鑒賞方面極大地幫助我們。
鑒賞的關鍵:想
想象力是鑒賞的重要條件,沒有好的想象力,很難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準確情感。
鑒賞的反面:找
若是能從壞的文章中找出毛病所在,也就是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
31.風格的研究
不同風格的來源大致如下:
取材的范圍,很多作家往往不知不覺偏執于某一個范圍,這是由于所生活的環境不同,所關注的點就不一樣。
作者的品性,人的品性千差萬別,有人溫和,有人急躁,有人寬大,有人狹隘。
作者的語言習慣,語調的差異和詞匯的不同,使得同一個意思,教兩個不同的人說出來感受也未必相同。
寫作的習慣,有人信手拈來,意盡而止,不再修改;有人下筆很慢,字斟句酌,一改再改。
鑒賞一篇文章,依著客觀條件去推,就會看到它真正的風格。若是憑著主觀臆測,則會變得迷離惝恍。
32.最后一課
看書的能力,有了;寫作的能力,通順了。
但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整個生活的改進。
為語文而學語文,為數學而學數學,未免偏頗。
把行動與看書打成一片,忠于自己,用創作的態度對待每一篇文字。
文學者固不必人人去做,但文學者創作的態度卻人人可用。
唯有如此,當真受用無窮。
寫給自己的話
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做前人的智慧,也明白了為什么這本書在當時會那么受歡迎。
且不管書中所提到的點在當時是否超前,書中關于讀書、寫作、教與學的觀點竟然令現在的我頗受啟發。我不得不感慨,若是在初中時,便讀到這本書,對于文字的領悟和把控,應該不至于是現在的程度。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那么,就讓我們現在開始種下這棵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