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歌鑒賞閱讀,完成各題。( 2017屆張家口一中高三上學期周考四語文試卷)
送王汶宰江陰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間竟日行。
海魚朝滿市,江鳥夜喧城。
止酒非關病,援琴不在聲。
應緣五斗米,數日滯淵明。
13.下列對本詩有關內容的解說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 ? ?)
A.首聯首先點明了送別的地點:郡北,河邊。其次又點明了時間:正是陽春三月。
B.運用了虛實結合(想象、虛寫)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陰做官,目送小船順流而下,從而聯想到友人將整日行于夾岸繁花似錦的碧流中,并通過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將到達的江陰市景。
C.作者在描繪富庶、寧靜的江陰城的過程中通過想象分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進行描寫,運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
D.頷聯雖然有個“喧”字,其實是寫靜的。入夜的小城寂靜安謐,只一兩聲江鳥的鳴叫,打破了晚上的寧靜。正因為太安靜,所以才覺得即使是幾聲鳥鳴,也是一種喧嘩,正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對比手法。
14.本詩一反送別詩的傷感惆悵,語帶調侃卻愈顯情真意切。請結合詩的后兩聯簡析這種特色。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遼寧省大連市第十一中學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 ?)
登 ?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①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②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③。
【注】①玉壘:山名。②西山寇盜: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17.下列選項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首聯提挈全篇,花傷客心,以哀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正襯手法。 “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B.頷聯從詩人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上句就時間馳騁遐思,下句向空間開拓視野,飽含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
C.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詩人登樓所想。上句說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
D.尾聯運用典故,后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系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意深遠,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18.首聯詩人寫到“花近高樓傷客心”,結合全詩談談詩中“傷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三、閱讀下面這首寒詩,完成下面題目。(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試語文試卷 ?)
蘇秀道中①
(宋)曾幾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注】①蘇秀道中:從蘇州到秀州(令浙江嘉興)的路上。詩人時為浙西提刑。
19.下列對這首宋詩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首聯從夜感霖雨突降寫起,人們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將詩人的心田也滋潤得復蘇了。
B.“不愁屋漏床床濕”引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床頭屋漏無干處。”“且喜溪流岸岸瀠”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頸聯正面寫一個“喜”字,表現出一種體恤民艱的崇高感情。
D.頸聯突出了廣大農民對這場甘霖的狂喜之情,進一步表現詩人與農民同喜悅之心。
E.這首詩語言詼諧風趣,輕巧明快,體現了詩人對農民辛勤勞作的關心。
20.這首詩寫出秋雨怎樣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
四、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 河南省鄭州市高三期末語文試卷 ?)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陳與義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②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注】①這首詩寫于北宋滅亡、詩人從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南渡,流離于今湖南湖北一帶。這首詩是詩人在岳陽度除夕時所作。②殊方:異鄉。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題為“除夜”,詩中多處與題目照應,如“城中爆竹”是除夜習俗,“隨節換”“比量舊歲”“ 看春生”則暗示時節變換,新舊交替。
B.詩歌頷聯對仗公整,“多事”“ 盡情”兩個詞語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含蓄卻又強烈的表達出詩人年歲將近時內心的復雜況味。
C.詩歌前兩聯作者由室外的爆竹聲和江水轉到室內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詩歌后兩聯作者又讓自己的思緒躍出窗外,設想明月登樓遠眺的情景。
D.本詩不用華麗辭藻,也不用典故,語言平淡自然,通篇語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語色彩,但讀起來讓人有韻味醇厚之感。
15.本詩表述了詩人哪些情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五、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題目。( 河北石家莊辛集中學月考語文試卷 ?)
公安縣懷古①
杜甫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②。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注:①本詩作于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進犯靈武、邠州,京城震動。杜甫因好友嚴武去世,便離開蜀地到荊楚一帶的公安縣暫住。②此二句主要寫了三國時劉備君臣的關系及呂蒙的戰績。
19.下列對本詩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全詩八句四聯,對仗工整,頗顯詩人的詩律功底。
B.首聯構思精巧,用筆著力表現出“山野”之“曠”,“江水”之“深”。
C.頷聯中,“催”字將深秋季節里晝短夜長的自然情狀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
D.頸聯“用典”,主要表現出了劉備君臣的和睦關系以及呂蒙的赫赫戰功。
E.整首詩層次清晰明了,首敘古跡形勝,次寫想象之景,后直抒懷古情思。
20.本詩與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2017屆湖南懷化市高三期中語文試卷 ? )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闋范侍御
李白
我覺秋興選,誰云秋興悲?
山苷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對。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17.下列對整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A.本詩標題交代了時間“秋日’’、地點“魯郡堯祠亭”、人物“杜補闕”“范侍御”及事件“宴別”。
B.詩開頭兩句“我覺”、“誰云”前后對照,以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體現李白的藝術個性,一“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
C.三、四兩句交代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與后文“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共同營造了一種落寞凄清的氛圍。
D.送別宴會上大家開懷暢飲,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別宴上的熱烈場面。
E.此詩語言自然而夸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
18.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
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2017屆湖北荊州中學高三12月月考語文試卷 ? )
野泊對月有感?
周 莘
可憐江月亂中明,應識逋逃病客情。
斗柄闌干洞庭野,角聲凄斷岳陽城。
酒添客淚愁仍濺,浪卷歸心暗自驚。
欲問行朝?舊消息,眼中盜賊尚縱橫。
【注】①本詩約作于北宋滅亡、南宋初建之際。②行朝,指朝廷遷移不定。
17.對本詩的分析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
A.本詩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是一種詩歌體裁,盛行于唐代,屬于古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B.首聯承題,上句切合題目“野泊對月”的內容,下句點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難在外,漂泊無家,故有“野泊”。
C.后人評周莘此詩“最近杜味”。如本詩頷聯與杜甫《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開闊,情感悲壯。
D.詩歌頷聯上句寫動景,下句寫靜景。詩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橫斜,耳畔傳來岳陽城凄涼的角聲。動靜結合,渲染了空茫凄涼的意境。
E.頸聯寫了酒化成過客之淚如愁緒滴濺,浪花仿佛卷動歸鄉之心使人暗自驚嘆的內容,與尾聯共同表現了“野泊”時所思、所感、所痛。
18.詩的最后兩聯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 2017屆貴州省安順市高三高考模擬語文卷 ?)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壘,三城,與吐蕃臨界,為蜀邊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別之地。萬里橋,在成都杜甫草堂的東邊。③涓埃:細流與微塵,比喻微小。
16.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詩以“野望”為題,是詩人跨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動刻畫。
B.“南浦清江萬里橋”是遠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遠眺和近看相互結合,扣住了詩題中的“望”字。
C.頸聯寫出了詩人雖然年老多病,卻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實在是一種愚忠。
D.尾聯詩人“跨馬出郊”“極目”本是要排遣郁悶,卻不料觸動了對國家和個人際遇的種種感慨。
E全詩憂國傷己,沉郁悲涼,使詩作散發出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17.全詩是怎樣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
九、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文后各題。(2017屆廣西省陸川中學高三12月月考語文試卷)
泊岳陽樓下
杜甫
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
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17.下列對本詩理解,不正確的的兩項是( ? )
A.頷聯描繪了一幅冬夜羈旅圖,停船在岸,艙內,寒燈一莖;艙外,風吹浪翻夜雪紛飛,營造出蕭瑟凄涼的意境,抒發了詩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詩中,杜甫十分重視煉字,比如頷聯中的“翻”“灑”就是煉字的典范。
C.“鯤鵬”“圖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為《莊子.秋水》。其中,以鯤鵬的變化無常來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預料。
D.全詩以豪景抒悲情,岸風夕浪,舟雪寒燈做起伏,及滯留,危難而轉圖南鯤鵬,意境起伏,富于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E.作者在尾聯進行了情感的突轉,從頷聯的慷慨豪邁轉為尾聯的漂泊愁苦。
18.本詩與《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相比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十、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各題。( 遼寧省莊河市高級中學高三月考語文試卷 ?)
奉陪鄭駙馬韋曲①
杜甫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綠樽須盡日,白發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注:韋曲:唐代長安游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詩的首句和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兩處“無賴”都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B.三四句意謂韋曲的滿眼春色,讓自感老去的詩人也覺得應盡情飲酒。
C.五六句通過“石角鉤衣”、“藤梢刺眼”的細節極力狀寫韋曲的夏日景色。
D.此詩運用了“反言”,如“惱煞人”,實際對“愛煞人”的反說,有曲折之妙。
E.詩家常借“韋曲”寓興亡盛衰之感,本詩也通過眼前景物的描繪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詩中“小烏巾”,“ 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結合這一注解,談談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一、13.D
14.①頸聯調侃友人戒酒不是因為生病,而是因為貧窮,買不起酒;撫琴不在乎琴音,因為心思在去做官這件事上。(2分)②尾聯借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1分),調侃友人迫于生計為了錢才去做官,說他就是做了官,恐怕也會像陶淵明一樣罷官而去。(2分)正因為是知己至交,詩人才會用這種幽默、調侃的語氣來表達送別之情,更顯情真意切。(2分)
【解析】13.試題分析:D項,不是對比手法,而是反襯。作者通過想象描繪了入夜的江陰城寂靜安謐,以動襯靜,江鳥的鳴叫更顯喧鬧,打破了晚上的寧靜,用鳥鳴聲反襯,更顯夜之靜謐。頷聯描寫江陰的風土人情,再次證明唐朝時候江陰是個濱海鄰江的小城。海魚朝滿市,只簡單五個字就把江陰早晨熱鬧、繁華、世俗的畫面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你仿佛能夠看到那人頭簇擁、喧囂熱鬧的早市,能看其景,能聞其聲。這一句是寫鬧的,下一句雖然有個“喧”字,其實是寫靜的。入夜的小城寂靜安謐,只一兩聲江鳥的鳴叫,打破了晚上的寧靜。正因為太安靜,所以才覺得即使是幾聲鳥鳴,也是一種喧嘩,正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反襯手法。詩人雖只選取了一鬧一靜的兩個典型場景來描寫江陰,卻足以突出江陰的濱海鄰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繁華、美麗、寧靜的江南小城的特點。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14.試題分析:頸聯說“止酒非關病,援琴不在聲”,這當然是指王汶了,而且都只說了上半句,隱去了下半句,引發讀者的想象,讓讀者自己猜想,為什么止酒?不在聲又在于什么呢?其實這兩個為什么是有答案的,答案就在尾聯,只是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理解。詩本身并沒有提出問題,但詩人知道讀者必然會在心中提出問題,于是他又委婉地給出了答案,而這個答案還需要你細細品味才能得出來,這就是這首詩的美妙之處。尾聯的意思是說,為了那區區五斗米的俸祿,才在江陰委屈一陣,做個小小的縣官。這說明王汶沒錢,雖然不愿意,但為了幾個小錢,不得已做官。所以前面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戒酒不是因為生病,而是因為沒錢,買不起酒。這一句還隱含有贊美王汶的意思,即是說王汶像陶淵明一樣有高尚的情操,本不屑于做個小官。于是讀者又能從中找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援琴不在于聲,而在于打發無聊的當縣官的時間。送朋友去做官,一般不會像本詩一樣說人家為了錢才去做官,就是做了官,恐怕也會像陶淵明一樣罷官而去,要不人家可能會不大高興,但正因為是真朋友、真性情,詩人才會用這種幽默、調侃的語氣來表達送別之情,才顯得更真誠,更情真意切。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涉及對詩歌語言風格的考查,考生在平時學習和復習時要有意識地拓寬詩歌的閱讀面,了解中國古典詩歌常見語言風格類型,對自己學習和復習中接觸到的詩人詩作的不同風格要有所認識,并注意積累。要注意積累相關術語,答題時盡量使用術語,采用總分的結構,即先總述風格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
二、17.AB ? B 2分 ?A 3分
18.詩人登樓觀景,近看繁花,滿眼繁花反襯滿腹愁思,抒發客居他鄉的漂泊與傷感(2分);國家萬方多難的憂國憂民之愁,吐蕃入侵,戰亂頻仍,詩人為國家災難而傷心(2分);自身理想抱負無法實現之痛,雖仰慕諸葛亮那樣的先賢,但難遇明主,為自身懷才不遇而傷心(2分);為君主無道、任用奸佞而傷心(2分)。(任答3點,每點2分)
【解析】17.試題分析:A.樂景寫哀請,反襯B.上下句內容反了。
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8.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結合全詩談談詩中“傷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這是考查詩歌的情感,答題關鍵詞“全詩”“ 原因”。解答此題,應結合著詩歌注釋及寫作背景,抓住關鍵詞句分析作答。以樂景寫哀情,詩人登樓所看之景與此時詩人自身之痛相對比,反襯出詩人內心的傷痛;聯系背景可知,國家危難與自身之痛的對比,根據這幾點概括作答即可。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三、19.B E
20.特點:雨大,及時。(2 分)分析:①詩人半夜感到“涼冷”,看到“屋漏床床濕”,通過視覺和觸覺的結合,表現雨大;②運用疊詞的手法,通過屋漏床濕、溪流岸深表現雨大;③運用虛實結合(想象)的手法,通過驕陽轉作霖、稻花應秀色表現雨的及時。(每點 2 分,兩點即可。)
【解析】19.試題分析:本題是對詩歌鑒賞的綜合考查,主要考查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B 項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 項語言風格不是“詼諧風趣”而是“簡明洗練”。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這是詩詞5選2的題目,這類題型在詩詞鑒賞中比較少見,主要集中對詩意、詩的思想主旨、詩的語言、技巧、結構等內容的考核,賞析時首先要讀懂詩,然后根據選項進行分析,A項考查詩的內容,B項考查詩的表達技巧,CD項考查詩的思想情感,E項考查詩的語言。
2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及表達技巧的能力。由“一夕驕陽轉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時,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現的,可以從想象、疊詞、視觸覺結合等角度思考。表達技巧題的答題要點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詩歌如何運用了這種技巧,還要結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達效果。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形象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答此類題型的方法如下:
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表現手法,也就是藝術手法,即表達技巧,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
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
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襯托),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
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系(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哀景襯哀情);
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
②明確詩中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③結合詩句闡釋是如何使用這種表手法的。
④闡明此種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即對塑造人物形象,表情達意的作用。對于本題,可以從想象、疊詞、視觸覺結合等角度思考。
四、14.B
15.①年華逝去、孤獨寂寥之悲。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也隨時節變白,慨嘆時光易逝;以惟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
②顛沛流離、遠離家鄉之苦(或喜憂交織:暫得安穩的“喜”與遠離家鄉的“憂”)。頸聯寫詩人現在暫時安居岳陽,比起前兩年的顛沛流離,姑且可以稱得上喜悅,但轉念一想,自己與家鄉遠隔千里,又很感驚嘆。
③春天來臨、國勢好轉之盼。尾聯預想明日登岳陽樓,遠眺“島煙湖霧”,仿佛看到春天來臨,寄托了詩人對于來年國勢好轉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點給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點如分開來答也可各給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解析】14.試題分析:本題綜合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這詩往往充滿感慨和傷離、諷寓和寄托之情,是屬于清新麗質的作品,進發出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呼聲。語言淺近而不平淡,構詞講究而不生澀,娓娓動聽地表達出了作者深層的蘊藉之情。《四庫全書提要曾評論他說:“(陳)與義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杰構。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蕩以后,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遙意,乃往往突過古人。”B項頷聯中“多事”“盡情”兩個詞語并沒有運用夸張手法。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本題主要考查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在古詩鑒賞中,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興等)這是詩詞考核鑒賞的重點,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么)、方法(怎么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怎么樣)。(注意:這三者的順序可以按需要倒換,但答題時不可缺漏。)考生在具體答題時要結合詩句內容分析。例如本詩中就運用了虛實結合和對比(或反襯)的手法。考生答題時要結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賞析,不可只背術語。
1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答題抓住關鍵意象和情感關鍵詞分析。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也隨時節變白,慨嘆時光易逝;以惟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頸聯寫詩人現在暫時安居岳陽,比起前兩年的顛沛流離,姑且可以稱得上喜悅,但轉念一想,自己與家鄉遠隔千里,又很感驚嘆。尾聯預想明日登岳陽樓,遠眺“島煙湖霧”,仿佛看到春天來臨,寄托了詩人對于來年國勢好轉的期盼。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抓情感的關鍵詞,比如本題中的“多事”“盡情”“喜 ”“ 驚”,可以體會作者的心境。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題中“島煙湖霧”。
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
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
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
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五、19.D C
20.①相同點:詩人在兩首詩中均流露出了對古人(諸葛亮、呂蒙、劉備)的緬懷、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無奈傷悲。(2分)②不同點主要表現在詩人對古人緬懷敬仰的具體情感。《蜀相》中,詩人主要表達對諸葛亮的贊美和功業未就的惋惜;(2分)《公安縣懷古》中,詩人主要表達對像“劉、關、張、孔”等君臣和睦關系的向往。(2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19.試題分析:本題是對詩歌鑒賞的綜合考查。A項,“五言古體詩”有誤,應為“五言律詩”。B項,“用筆著力表現”的不應該是“山野”與“江水”,而應該是“營”與“城”。E項,“次寫想象之景”有誤,應為“眼前時景”。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這是詩詞5選2的題目,這類題型在詩詞鑒賞中比較少見,主要集中對詩意、詩的思想主旨、詩的語言、技巧、結構等內容的考核,賞析時首先要讀懂詩,然后根據選項進行分析,C項考查詩的語言,D項考查詩的表達技巧,E項考查詩的結構技巧。
2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古代詩歌對比鑒賞以及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比較杜甫在兩首懷古詩中的異同,需要對兩首詩有比較準確的把握。從體裁上而言,兩首詩都是懷古詩,都是因為詩人來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發的感慨。本詩是作者對曾經在公安縣建立功業的劉備、呂蒙等人的緬懷,表達對他們能建功立業的人生的羨慕和劉備君臣的和睦關系的向往。《蜀相》中,詩人主要表達對諸葛亮的贊美和功業未就的惋惜;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比較兩首詩在思想情感上的異同,需要對兩首詩的情感有比較準確的把握。我們解答這類題目時,需要從兩首詩的題材、背景及詩本身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慮。然后從情感角度逐一表述。如本題,是同一詩人的不同懷古詩的情感,就得從寫作背景、所緬懷的對象等方面去考慮情感上的異同點。
六、17.AE。
18.①樂觀、曠達。(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離別的愁緒。(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解析】17.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整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B“‘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有誤。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闊大疏朗。D“以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描寫”有誤,此處主要為正面描寫。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典例拓展】古典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
一、正面與側面的結合。 (所有的烘托寫法都是側面描寫,在回答側面描寫時要具體)題中“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主要是正面描寫。
二、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為了創造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三、聲與色的結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古代寫景常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 ?
五、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他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六、遠與近的結合。看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題中運用的是空間角度中的高低結合,山上的樹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殘雪與山路上出征的騎兵,構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錯落的畫面。
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詩歌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方式入手,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蘊含的詩人情感。
18.試題分析:題干要求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詩歌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詩人的感情同各種富有特征的物件、動作和音響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氣氛一句比一句濃烈,感情一層比一層推進,表現出詩人和友人們異乎尋常的樂觀、曠達,一掃一般送別詩那種常見的哀婉、悲切之情,而顯得熱烈、奔放。全詩以“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作結,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比如本題中的“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是關鍵詞。
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
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
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七、17.AD(選對一項3分,選對兩項5分。)
18.①漂泊思歸之情。(1分)“酒添客淚”寫出了詩人身在客中,不由傷感落淚,想要借酒澆愁,依舊愁心難抑,(1分)“歸心”則透露了詩人的思歸之情。(1分)②憂國傷時之情。(1分)“欲問行朝舊消息”一句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的關切,(1分)“眼中盜賊尚縱橫”一句則勾勒了遍地兵荒馬亂的景象。(1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17.試題分析:A.律詩是近體詩。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D.上句寫靜景,下句寫動景。視聽結合,寫“野泊”所見之景。天上參橫斗轉,地上洞庭茫茫,為視覺;角聲悲鳴,聲斷岳陽城,為聽覺。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開闊,情感悲壯。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18.試題分析:首聯承題,寫“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難在外,漂泊無家,故有“野泊”。頷聯為“野泊”之境。見星斗橫斜、洞庭茫茫,聽角聲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見情。頸聯和尾聯為“野泊”之情,寫“野泊”時所思、所感、所痛。將“野泊”的原因由個人遭際引向國家戰亂這一深層根源。“客淚、歸心”兩詞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歸之情。從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遷移不定。“欲問行朝舊消息”一句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的關切,“盜賊尚縱橫”描寫出遍地兵荒馬亂的景象。所以詩歌中表達作者的憂國傷時之情。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
②分析景語。鑒賞古代詩歌,把握情感態度,應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結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當然考試中對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題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詩歌的內容。
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情并非單一,而是豐富復雜的。
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惜別、依戀、贊美、仰慕、豪邁、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八、16.CB
17.全詩表現了作者感傷時局,懷念諸弟,孤獨隱憂的思想情感。首聯寫作者野望所見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間兩聯寫作者由所望之景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絲毫貢獻報答“圣朝”的慚愧。尾聯寫出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轉“蕭條”的隱憂。
【解析】16.試題分析:題干“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答題關鍵詞“不正確”,選項中,B“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遠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國家視為一體的,他的詩作表現的是強烈的愛國情懷。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古典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
一、正面與側面的結合。 (所有的烘托寫法都是側面描寫,在回答側面描寫時要具體)
二、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為了創造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三、聲與色的結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古代寫景常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
五、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他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六、遠與近的結合。本詩就是運用這種寫景手法。看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詩歌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方式入手,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蘊含的詩人情感。
17.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全詩是怎樣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考生要從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圍繞詩句展開,抓住關鍵意象和情感詞,首聯 “西山”和“清江”,中間兩聯 “多病”,“未有”,尾聯 “蕭條”一步步分析情感。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題中的“西山”和“清江”。
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比如本題中“多病”,“未有” “蕭條”。
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
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
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九、17.CE
18.同:兩首詩都有漂泊困頓和憂國傷時之感。異:但本詩中,盡管時局堪憂,前途未卜,但是詩人的報國豪情飽滿高漲,仍然期待傾盡才華實現匡時濟世的鯤鵬之志而《登高》則更側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時局動亂之感嘆,“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等詞句帶有濃濃的凄涼落寞和無力感。
【解析】17.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詩句的綜合理解,C項典故錯,出自《莊子逍遙游》;E項情感突轉,從頷聯的慷慨豪邁轉為尾聯的漂泊愁苦,錯。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此類題目主要考查的內容有表達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分析選項的時候要注意結合題目、作者、注釋等內容分析。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如本題E項情感突轉,從頷聯的慷慨豪邁轉為尾聯的漂泊愁苦,錯。
18.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詩歌的情感的題目,是詩歌的必考的題目之一。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本題考查情感的比較,此詩是杜甫晚年兵荒流離時乘舟從湖北初到岳陽所作,整首詩歌以豪景與壯志襯托出豪邁基調,意境悲愴而宏偉有力,表現詩人的滿腔報國之心,臨危彌堅,不棄不餒。《登高》則更側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時局動亂之感嘆,“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等詞句帶有濃濃的凄涼落寞和無力感。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如本題分別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為:兩首詩都有漂泊困頓和憂國傷時之感。
十、17.CE
18.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時才能占據一叢竹林,頭戴小烏巾,過著像劉巖一樣的隱士生活”。運用典故,通過對韋曲春色描寫,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因此產生對歸隱山林的隱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達出對久圖官場功名而不得的厭倦情緒。
【解析】17.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這是考查對詩歌語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項“夏日景色”錯誤,本詩所寫明顯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項,興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過描繪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只是進行單純的景物描寫,春天韋曲的花盛開,在微風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樣活潑可愛,讓人流連忘返,春花把家家戶戶裝點得姹紫嫣紅,實在熱愛喜愛。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技巧。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解答本題,應先理解詩歌的內容,然后結合選項辨析。本題的C項對詩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誤,詩中花無賴,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發好禁春”意思是滿頭白發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見詩歌寫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項對景情的分析有誤,“詩家常借‘韋曲’寓興亡盛衰之感”,但本詩首聯“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只是單純的寫景,作者因韋曲春景而動歸隱之懷。
18.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詩中‘小烏巾’,‘ 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結合這一注解,談談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是考查詩歌的情感。題干中給出“小烏巾”的注解“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使我們知道詩人因為韋曲春景之美而心生歸隱之意。“何時占叢竹”表達了作者對歸隱的向往,與前面對韋曲美景的贊賞一脈相承。“頭戴小烏巾”運用典故,隱含求仕未果的復雜心情。而詩歌后面的注釋表明了作詩背景“求仕于長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難免心灰意冷,于是說上幾句歸隱之語自然之極,這種情感很復雜,說是要歸隱,未必真歸隱,發發牢騷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過對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實可感。解答此題,要求考生綜合利用文本試題中的各種信息,甚至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人的情懷。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參照注釋和典故本身,知人論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詩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歸隱之懷在表面,厭倦功名之心則為根本。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時才能占據一叢竹林,頭戴小烏巾,過著像劉巖一樣的隱士生活”,運用典故,通過對韋曲春色描寫,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因此產生對歸隱山林的隱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達出對久圖官場功名而不得的厭倦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