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次去圖書館借書,由于沒帶學生卡,只能在前臺登記。手續過程比較復雜,便跟圖書管理員閑聊了起來,我羨慕地說道:“你們的工作真是太好了,有那么多時間去讀書,不像我們,想讀卻還有一堆事情要做。”
他把書放在一旁,嘆了口氣,拍拍我的肩膀對我說:“小伙子,珍惜現在的求學時光,當年我就是想著大學先好好玩玩,等到做了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后再專心看書,沒想到,現在坐擁整整一個圖書館的書,可我卻再也沒有看的欲望。”
翻開手機上的APP,我花費在得到、喜馬拉雅等各種課程的費用已經過千,我拼命讀書學習掌握知識,生活卻還是老樣子。這中間一定有哪個環節出錯了,越努力越焦慮,突然有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做的努力毫無意義,陷入了同圖書館管理員一樣的虛無停滯狀態。
同學聚會上,一位同學長嘆一句,半開玩笑地說:“唉,總感覺自己這幾年學白上了,要是能像你那樣讀出個什么結果來,該多好!”
打開簡書APP,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篇文章更新,除去寫給自己、表達自己外,似乎也沒有什么其他的幫助。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反正在我剛起步時,看著幾百的閱讀量,總有一種落寞和失望的感覺。
隱隱之中覺得,這幾件事情之間一定有著什么聯系,直到我讀了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后才豁然開朗。
無論是沒有欲望看書,還是覺得學的知識毫無意義,抑或無人問津的寂寞感,其背后都缺少一個重要的因素:目標。
坐擁書城的管理員不愿讀書,是因為缺乏讀書的動力,提高個人修養這種虛話是說服不了自己的內心的;
同學感覺虛度求學時光,是因為在學業上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追求,渾渾噩噩度日,才會感覺毫無意義;
堅持寫文章沒人看感到落寞,是因為沒有發現自己寫作的真正目的,現有的追求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們看過那么多講個人精進的書籍,但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上為什么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不是方法錯了,而是你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地。你不懂做這些事情,養成這些習慣的意義何在,自然也就難以對生活產生化學變化。
02
我曾經自己拿出過一張紙和筆,不停地追問自己寫作的意義。
“你為什么要寫作?”
“記錄生活,改變自己。”
“為什么要記錄生活,改變自己?”
“對現狀不滿,對自己不滿,渴望受到關注。”
“為什么不滿?”
“渴望有所成就。”
“為什么渴望有所成就?”
“因為我喜歡通過努力競爭勝利后的幸福感,因為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對別人有價值的人。”
問到這里,我才了解自己的本心是什么,從而確定了以后的寫作方向和主題。
“記錄生活,改變自己”相信是不少朋友的寫作的初心,但它太過單純,挖掘的不夠深,難以激發你瘋狂的熱情和沖動,自然也難以享受到寫作給你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幸福感。
為名利奮斗、為他人奮斗,都不如為某種精神和價值觀奮斗。金錢可以讓別人跟隨你,但精神才能讓人追隨你,記在心里。
焦慮感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深度不夠,沒有充分挖掘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努力越多跟本心偏離越遠。
03
確立目標后,我們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實現目標的路上,我們仍舊需要許多方法,把上路騎的自行車換成寶馬,讓自己的每個行動都卓有成效。
書中提供了三點具體的方法,來幫助我們克服焦慮,卓有成效。
一、善用有限的時間
目標確立后,自己生活的重心和方向都開始清晰,也知道該朝哪條路去努力,這時,我們必須開始規劃自己的時間,將時間做整塊的運用,做有系統的時間管理。
一天24小時,你用在無聊的活動或會議上的時間多,勢必會造成用在推進目標上的時間少。因此,我們首先要記錄我們一天的時間都到哪兒去了?
在我自己做時間記錄的日子里,我總以為我每天花費在讀書上的時間有4個小時,而放松的時間只有短短的2個小時,但記錄結果證明并不是這樣,我的實際閱讀時間只有1個半小時,當時十分震驚。便對自己開始提更高的要求,克制自己想放松的欲望。
接著我們通過時間記錄表可以發現:
1>哪些活動可以推辭
2>哪些活動可以代勞
3>哪些活動可以集中起來做
解放自己,盡量騰出大塊時間來讓自己朝著目標前進。
二、把眼光集中在對外界貢獻上
別總想著別人能給你帶來什么,而多想想自己能給別人貢獻什么。多問自己對外界能有什么貢獻,這是兩個不同的思路,自然會帶你領略不同的風景。
當你焦慮、迷茫或沮喪時,不妨去多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可能是陪陪父母、聽老一輩人嘮叨、替朋友做件小事,更大一點的,為別人辦成一件棘手的事情。
要知道,民國時期,上海黑幫教父杜月笙剛剛發跡,手里握著大把大把銀票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可不是吃喝嫖賭,而是給以前的恩人,甚至只有一面之緣的路人分發鈔票,大家對他的印象從一個小流氓地痞一躍成為了仗義靠譜的有情有義之人。
《影響力》這本書中指出:“人們都是有報恩心理存在的。”許多成就都是在大家互幫互助的基礎上造就的。
三、集中精力于少數重要領域
俗話說:“貪多嚼不爛。”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之前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個人精力散的太開,這件事想嘗試嘗試,那件事也想嘗點甜頭,到頭來很多事情都只是經歷過而已,沒能把經歷轉變為成果。
加法做的太多了會把自己撕裂,精力太分散導致難有一件有成就感的事,而這正是我們焦慮的來源。
我認為,事不過三,一年只定三個大目標,對于其他小目標可以忽略,前提是這三個大目標要有足夠的挑戰性,不然只是另一種偷懶的形式。
假期在家,為了能多看點書、多寫點東西,我戒掉了網癮,平日一天要打3個小時游戲的我,現在連續好幾天都沒有碰,因為精力太寶貴了,我不舍得自己浪費哪怕一分鐘在跟目標無關的事情上。
04
我們要有目標,要有具備挑戰性、有深度的目標,在確定目標的前提下,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多問問自己能為別人提供什么,把精力收回懷中進而集中于我們主要的事情。
唯有這樣,我們才不至于只有體驗沒有成果,只有努力沒有幸福感,才不致于越努力越焦慮,讓自己充滿怨氣,痛恨知識方法的無能。
今晚8點在田寶的成長社群會有一個關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分享會,我記了17頁筆記,抽取書中精華,以講故事聊天的形式跟大家一起探究如何把經歷推進一步變為人生的成果。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加入我們,在下方文集介紹或評論區加我微信,期待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