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 游』衡岳筆記⑥ 渺若梵音,忠烈千古

忠烈祠


01


出南岳大廟北門,過金沙路,有條植被茂盛的林間公路,那是南岳衡山的進山路。

一走上那條路,就能看到不遠的前方有座單拱的石頭門。那門有些像是小上幾號的凱旋門,由花崗巖方石磊就,不能算是古老,卻也舊得有些時間。門額嵌著一條長方的白石,上邊鐫刻著紅漆的三個字,勝利坊。

這座勝利坊,是1947年,為紀念抗戰勝利而修建的。坊門兩側嵌著一幅楹聯:

七二峰,令召群英,勝算先操,中流砥柱;

五大洲,盟聯友國,狂瀾競挽,世界和平。

讀此楹聯,確能讓人感到寫聯人的筆下尤有著抗戰勝利時的歡喜。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南岳衡山周圍的長沙和衡陽,爆發過幾場震驚中外的大戰,那幾場戰役在抗戰中確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在大戰爆發之前,人們可曾又有“令召群英”、“勝算先操”的必勝把握呢?

這座勝利坊,就是南岳衡山登山的起點了,我們到達那里的時間是當日上午的10:40。我給同同加油,希望我們明日也能勝利而歸。我們再沿著那條密樹掩映的進山路,前行七、八百米的樣子,就到了康家壟游客中心,那里是衡山景區的大門。

進到景區,果然有成遛的棕灰色小巴車,整齊地停在道邊,耐心地等待著上山的游客。南岳衡山景區內有完備的公路系統,小巴車可以直接開到南天門下,只是我們選擇了徒步上山。我能看到同同看著小巴車上的游客,羨慕嫉妒恨的小眼神,但還是狠狠心,拉著他從小巴車間穿過,走上了徒步小道。

那是一條伴著溪流的徒步小道,與小巴車上寥寥的熱鬧相比,這條徒步小道上,更就是連個人的身影都難見到了。

“還好,有風景。”

看著公路上的一輛載滿游客的小巴車揚長而去,我這么安慰著同同,也安慰著自己。


那個小孩與勝利坊


02


Ao,對了,那條徒步小道所行走的山谷叫做梵音谷,與它相伴的那條小溪叫做壽澗溪。那條小溪水勢浩大,水聲響徹山谷,如你愿意去領悟這自然脈脈不息的音響,妙妙梵音自會由心而生。

那小溪在山谷中奔流,也不時會變換下姿態,時而湍急如瀑,時而凝聚成潭,如那山谷是它有著無窮嬉戲樂趣的舞臺。我們沿著麻石小道,循著快樂的小溪溯流而上,那個小孩子也很快找到了,與小溪同行的快樂,他不時會跑到溪邊,而后撩著清涼的水笑著叫我下來。如此樣的走走停停,就會尋到一座高壩,溪水就是從那座壩上溢流而出的。

那座大壩隔開了兩重水世界。大壩之上,是華嚴湖水庫,那里水域開闊,卻毫無波瀾。湖水如明鏡般映下了天上的流云和四外的群山,那湖上云霧,浮光掠影,飄渺如絲,那湖外的青山,清秀連綿,翠色欲滴,而那湖,有些渾濁但卻沉靜。

我們沿著那條麻石小路走到湖的深處,喧囂被屏蔽到了世外,僅余下了兩個人影。湖是很適合冥思的地方,因而有了朱熹和陸九淵的鵝湖之會,有了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湖名為華嚴,自然也是希望人們能了悟些什么的。

低樹淺深,山形脈脈,浮云淼淼,它們都映在明湖之鏡中,呈現給從它身邊走過的人。那是那條登山路上,難得的一段平路,也是難得的一段愜意時光,但它終是短暫的,那一湖秀色就結束于神州祖廟前。為了節省體力,我們沒有去拜謁那座祖廟,也未做稍許停留,只將離去時再回首望了一眼那凝思中的湖。

湖上依舊沒有波瀾,依舊如鏡般映著水色天光。那一刻突然想起《赤壁賦》中的一句,“蓋將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在這路湖色中去體會東坡先生所言的變與不變,真是妙哉。

而后,東坡先生又說什么來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對,對,就是這個,我喊著走在前邊的同同,和他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辭辛勞,來此登山的原因所在。


有些渾濁但卻是寧靜的華嚴湖


03


過了華嚴湖,山路就愈發的陡峻了。

那是亞熱帶濕潤氣候所描繪出的山林景觀,滿目是蒼翠的綠色。一條被苔色洇過的濕漉漉的小徑,從那飽滿的綠色中穿過,留下一條綠色之外的痕跡。但石徑兩側的綠色,多是不甘心的,那些艾草、小竹和藤蘿,都努力地探出頭來,似乎在密謀著,再次把它吞噬。

華嚴湖上游的小溪又有了梵音,它沒有下游溪水那么的浩大,但隨著山勢的陡峻卻有了更多的變化,聲音也不再震耳的轟鳴,而是更加的輕靈。那潺潺的水聲,與這幽靜的密林,構建了一種清幽深遠的意境,在那樣意境里,你會不會尋到王摩詰的那種“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意?或也如酒醉了的王右軍那樣“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呢?

至此的登山路,還是與那條小溪一直相伴著的,不時會有青石橋,從那小溪上跨過。如此隨山路行至前方,見一堵石壁橫亙于前,山上的水聲漸緊,沿石壁旁陡峭的石階艱難地爬上去,眼前豁然開朗。

那是一個三面而圍的小山谷,谷中有一處深潭,兩條飛瀑從山石上沖泄而下,跌入潭中。飛瀑旁的山巖上寫著四個大字“祥龍吐瑞”,這里便是“下桎木潭”了。

可能是這片山林里,多有桎木的緣故,只我才疏學淺,認不得哪種才是。不過我知道這梵音谷的徒步線路上,有三個桎木潭。再順路而上,便至中桎木潭,在那里,強勁的溪流在幾十米的河道上,沿數面巨石逐級轉折著跌落,最后亦下泄到一個清水潭中,那卻是這條溪流,最豪華的一場表演了。

但走到這里時,我們都已筋疲力盡了,同同也再無下到水邊嬉戲之心,我們就坐在道旁,欣賞著那一川激流,聞聽著喧鬧的水聲,口干舌燥地吃了帶來的午餐。

過了中桎木潭,便至花徑,由此還可上到上桎木潭,但我們沒有去到那里,去看更盛大的水景,我們至此便與那條快樂的小溪分別了,因為我們要去拜謁忠烈祠。


中桎木潭的豪華水景


04


南岳忠烈祠,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抗戰烈士紀念陵園。

當您還在為東瀛島國的首領,拜謁他們供奉戰飯的神社而憤憤不已時,可曾想過,我們國家其實也有這么一個神廟的存在呢?

您可能以前不曾知道它的存在,但還是希望您能記住它的存在,就在南岳衡山之上。如果再有機會去到那里,就去看望一下,在抗日先烈的祠堂前鞠上一躬,也算是告慰先烈的在天之靈吧。

上山的公路,就從忠烈祠前的石牌坊經過,但從那里下車,去拜謁忠烈的游客并不多,這與南岳廟前旺盛的香火,形成鮮明的對比。這里有門可羅雀的冷清,倒是給那些為國赴死的將士們,留下了一片清凈。

牌坊后,是一片巨大的草坪,那也是亞熱帶濕潤氣候所描繪出的蒼翠綠色的一部分,只是這里是被大面積修剪過的自然,有著人力規劃后的樸素之美,也昭彰著人性的原則與意義。那草坪的正中,樹立著五枚石磊的炮彈,當中的一枚前,刻著“七七”二字,那里便是七七紀念碑了。

遠看那碑時,我起先以為樹立著的是導彈或運載火箭,走近了,看到碑前有一小方碑文。如此我知道了立碑的年代,依然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因而那碑的形象不應有如此的超前與迷幻,而題寫碑文的,正是當年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的薛岳將軍。

紀念碑后,是三開間的白墻藍琉璃頂的紀念堂,當中的明堂里,立著一統大碑,上刻《南岳忠烈祠紀念堂碑記》,碑文落款依舊是薛岳將軍。

七七事變后的第二年,即1938年年底,在武漢、廣州相繼失守,日寇即將入侵湖南的嚴峻形勢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先生親臨南岳衡山,召開了第一次南岳軍事會議。會上,有將領歷陳,由于戰場形勢緊迫,大多抗戰犧牲將士,尸骨來不及掩埋,以至暴尸荒野,言者傷心,聽著動容。會后,蔣介石委托薛岳將軍,建設抗戰公墓,這便是如今的南岳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自1938年立項勘測,1940年9月開工,1943年6月竣工。這期間薛岳將軍還指揮了三次,震驚中外的長沙會戰。盡管在其后的長衡會戰中,長沙、衡陽最終失守,但在抗戰的絕大部分時間里,國**軍將士還是守住了湖南。

三次長沙大捷,嚴重阻滯了日軍在華中挺進的勢頭,讓敵寇打通京廣線的野心遲遲未能得逞。同時三戰三捷也打破了侵華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振了中華抗戰的士氣,為大后方的整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薛岳將軍,功不可沒。

紀念堂后,是遠遠的也高高在上的享堂。從紀念堂到享堂,分左右兩側,有兩條筆直的甬道通往那里,那甬道共276級臺階,據說是代表著在抗戰中前期犧牲的,276名中高級將領。石階分為六組,每組石階間,石鋪巨字,從上至下,分別是“民族忠烈千古”。


七七紀念碑


05


從衡山上山的勝利坊,到這里的忠烈祠,我和同同已經走了將近兩個半小時,我們也真是走累了。我們真的是兩腿如灌鉛般地,走向那高高在上的享堂。四外林木,肅然寂靜,它們用一汪濃濃的綠色,捧護著那座白墻藍頂紅窗的兩層廟堂。

1943年7月7日,南岳忠烈祠落成,并舉行大典,就在那高高的享堂上,薛岳將軍恭讀祭文,他朗聲宣告,“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祀”。

你信不信鬼神,這不重要。

在這一刻,請你相信我們的戰神們就在這里,他們為國請命“操吳戈兮披犀甲”,他們為國而戰“矢交墜兮士爭先”,他們面對敵寇“出不入兮往不返”,他們面對后世“魂魄毅兮為鬼雄”。

正是由于他們的“誠既勇兮又以武”,我們的國家才“終剛強兮不可凌”。

他們,就森然入列于此;

他們,就安息于這片寧靜之中。


那個小孩兒,在那條路上




《岳衡筆記》推薦閱讀:

『云 . 游』岳衡筆記⑧ 冷酷的仙境

『云 . 游』岳衡筆記⑨ 石鼓聚賢傳千年


《無錫筆記》推薦閱讀:

『云 . 游』無錫筆記⑤ 歷史的院落

『云 . 游』無錫筆記(終結篇)寄暢*空靈


----------------------------

我是云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