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非逼不能練也?
很多人都說,這是大部分琴童或早或晚都要經歷的階段。但我卻并不這么認為。
在我看來,與其說這是琴童們會遭遇的瓶頸,不如說是家長們要面臨的問題。
平心而論,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但這句話的領悟,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因為在大多中國傳統家長的眼中,興趣根本一文不值。他們只知道這事兒學了有好處,就逼迫著孩子學。
一句為了孩子好,就仿佛握住了天經地義的根本,容不得絲毫的質疑。
然而事實上,孩子在學樂器過程中所感知到的痛苦,十之有六七其實恰恰源自于父母。
我記得在我這代琴童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奉朗朗為榜樣,尤其是他父母對其嚴苛的訓教方式。
朗朗的成績是舉世公認的,而他父母的教育方式又剛好迎合了“不打不成材”、“嚴管就是厚愛”的傳統教育理念。
于是,一票票家長們沉浸在琴童變神童的意淫中,前仆后繼地走上了逼迫孩子練琴的道路。
結果呢,虎爸虎媽出了很多,而朗朗還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的威逼利誘不僅沒成功,反倒成了孩子們徹底放棄的導火索。
其實很多家長義正言辭的理由,說來說去無非就三條:孩子不逼不催不練琴;磨磨蹭蹭不認真;練了半天沒效果。
所以這就是家長逼迫的原因嗎?
錯了,這恰恰是家長逼迫的結果呀!
有沒有發現?現實常常是家長越催促,孩子反而越不想練琴;家長越逼迫,孩子就越只會裝樣子,出工不出力。
一起來這個逼迫的頭,不僅根本實現不了孩子自主自愿練琴的初衷,反倒更會推動著孩子陷入愛找理由的惡性循環。
這根本就與家長們的目標背道而馳嘛!
為什么家長的一片苦心,卻常常逼不出好的結果?
因為一旦開始逼迫和催促,就意味著家長已經將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
想想看,父母一沒引導興趣,二沒給出起碼的信任,除了對立就是強迫,孩子怎么可能會開心,會愿意練琴呢?
練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準確來講,在80%的時間里甚至都可以用枯燥來形容。
但很多家長對練琴卻存有深刻的誤解。他們往往只看到了表演的光鮮所帶來的滿足和享受,于是就理所應當地認為練習的過程也同樣會是享樂,至少不會太痛苦。
然而事實卻剛好相反。
作為一名資深的琴童,我特別想替那些苦苦堅持的孩子們說一句公道的話:家長們,千萬別認為練琴這件事很有趣、很簡單。實際上,這是一場痛苦的修行。
看到樂器感到新鮮,一時感興趣是容易的,難的是堅持幾年,甚至十幾年如一日的練習。
所以,在做出讓孩子學樂器的決定之前,我強烈建議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夠在心理建設之后認真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一份鄭重的承諾,對未來的學習將是一個卓有成效的鋪墊。
其次,在正式的學習中,還有一個方法值得推崇,那就是讓家長們也親自上手試試。
只有真正參與到孩子的練習中,才有可能體會到練琴這件事有多難,才可能設身處地理解孩子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緒。
父母或許在技藝上提供不了指導和幫助,但情感上的支持卻理應是份內之責。尤其是當練習遇到困難和瓶頸時,更要耐心地理解和陪伴孩子。
當然,如果家長有意愿,也有能力和孩子一起摸索練習的竅門,尤其是突破瓶頸的方法,并且能對取得的結果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這一定是對孩子學習樂器最好的禮物。
假如孩子無論如何也對學樂器提不起興趣,學得痛苦,家長陪得也費勁兒,那我們就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這個興趣的學習還要不要繼續下去?
坦白來講,現在很多孩子所學的興趣,其實都不是孩子自己的愛好,而是父母出于功利目的的選擇。
而這,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本。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會演奏樂器很酷炫;有的認為學樂器有助于升學加分,這捷徑不走太浪費;甚至還有的是自己當年沒學成樂器很遺憾,于是想借孩子來彌補。
但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是父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到了孩子的身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對音樂感興趣,很可能有的孩子就是天生的五音不全。
不考慮孩子的特性和自主意愿,一味照搬千篇一律的范式。
不求“學什么”,只求“學起來”。在培養孩子興趣的這件事上,大多數的父母都在用戰術上的勤勉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而這恐怕才是最大的失責。
換個受眾群體來看,為什么逼迫練琴這件事在成人學樂器中鮮少發生?
就是因為成人學樂器往往都是自主意愿選擇的結果,有興趣領航,根本就用不著逼迫。
再想想孩子耍賴想吃糖、打游戲、看動畫片時的樣子,事實證明,孩子真心想要做的事兒,根本就是不用揚鞭自奮蹄的主兒!
所以,假如學樂器不是孩子的興趣所在,與其費勁巴拉、叫苦連天地逼迫孩子,不如索性趁早終止這段痛苦的經歷。
多花點心思放在發掘孩子真正的興趣點上,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兒,堅持根本就不痛苦,而是一種享受。
這才是最事半功倍的明智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