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脾,為何喜燥惡濕?如何治脾?且看潘毅老師給你細細道來,脾的二三事。
脾與胃,五行均屬土。
然臟屬陰,腑屬陽。
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胃為陽明燥土之腑。
陰土者,潮濕低洼之地。土太濕就不是生萬物而是水淹萬物了。所以《臨證指南醫案》就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
脾能運化水濕,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不運則易生濕,但土氣本濕,據「同氣相求」原理,濕生之后又反過來易傷脾。《臨證指南醫案》又言「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再兼陰土低洼,又易聚濕。
所以,脾惡濕是指它對水濕類邪氣有特殊的易感性。
因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濕停聚者,稱「脾虛生濕」,可見乏力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泄瀉,水腫等。這是虛證,一般病程較長。
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粘不渴,排泄物粘滯等癥。
這屬實證。一般而言,實證的病程多不長,但濕性粘滯,所以,濕邪為患,多較其他病邪在時日上遷延些。
■?■?■
惡濕者自然喜燥,于是,燥濕,就成了治脾的常用法。
燥濕之藥以蒼、白兩術為常用,但兩術所擅不一。
白術:其生長環境以地勢干燥稍有傾斜的坡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則其宜土(脾)之性初顯。
脾臟之喜,正是白術之喜,這是真正的同喜!《本經逢原》說:「入健脾藥,土炒。」說的是白術的炮制。
白術為何要用土炒?無它,竊土氣以補土也!
而關于其用,《本草求真》說:「白術專入脾。緣何專補脾氣,蓋以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內經》)。白術味苦而甘,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濕燥則脾實,脾緩則津生。且其性之溫,服則能以健食消谷,為脾臟補氣首要藥也。」
蒼術:生長環境,以忌積水、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其理類白術,又再見同喜!蒼術亦有以灶心土炒制者,這不但竊土氣,同時也竊火氣了。
其用,《本經逢原》說:「蒼術辛烈,性溫而燥,可升可降,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而安太陰,辟時行惡氣。」
兩術之同,均味苦性溫,苦則燥,溫則化,故善燥化水濕。
其所異者,白術味兼甘,故善補,脾虛生濕者適,參苓白術散、補中益 氣湯、四君子湯等用之;蒼術味見辛,故善散,濕困脾土者宜,平胃散中現。
《本草崇原》曰:「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術多而蒼術少;運多補少,則蒼術多而白術少。」
完帶湯即兩術同用,此雙喜臨門,更與脾所喜合,可謂三喜共聚。
■?■?■
土松則水滲,水滲去則土燥,故滲利水濕是治脾的另一法。常用茯苓。
《藥性解》言其:「夫脾惡濕,而小便利則濕自除,所以補脾。」
《本草綱目》說:「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素》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
常用的既補脾,又祛濕的中藥有:薏苡仁,扁豆,五指毛桃,芡實等。
健脾,行 氣,祛濕兼具的有:陳皮,砂仁、厚樸、白豆蔻等。
臨床上,對脾生濕、濕困脾的病證,一般是健脾與祛濕同治,所謂「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這句話若倒過來說「治脾不治濕,非其治也」似更能體現理脾之法。
又「太陰濕土,得陽始運」。土暖則濕去,仍需心腎之陽溫;土松則水滲,又賴肝木疏之。
但需注意,脾雖喜燥,但不是越燥越好,土太燥亦不能生物,這是常識。
《本草崇原》:說:「太陰主濕土而屬脾,為陰中之至陰,喜燥惡濕,喜濕惡寒。然土有濕氣,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發生萬物。若過于炎燥,則止而不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學者所當體會者也。」
然則何種土生物之易?曰:溫潤。
好消息「中醫一年通」深圳學院周末班課程2022年元旦將對外開放寶貴的試聽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