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晚上開始閱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中的第五章改造主義與教育的內容。首先,改造主義哲學有兩個主要的前提假設:(1)社會需要不斷改造或變更;(2)這種社會變化需要對教育進行重構,也需要將教育作為改造社會的手段。改造主義者對變化所持的態度是,鼓勵個體努力使生活比過去或現在更好。尤其是現在,人類面臨種族問題、貧困、戰爭、生態破壞、技術擴張等諸多問題,因此,改造主義更會激起人們的響應。但相對于處于困境中的社會、經濟變革,人們總是會通過教育這種最有效、最充分的方式,巧妙、民主而又人道地實現這些變化。所以,目前全世界風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在我看來就是持有這種哲學觀下的一種實踐。
? ? ? 縱觀改造主義哲學的發展歷史,無論從柏拉圖到奧古斯丁;還是從塞特西蒙,傅里葉再到斯金納和馬克思,雖然其中的觀點各有不同,但都把教育看作社會變革的主要方式,例如,柏拉圖認為教育是美好社會的首要因素,馬克思把教育看作幫助無產階級獲取社會意識的方式;基督教倡導教育在灌輸宗教信仰和理想上的作用,現代技術專家則把教育作為推動技術的方式,并為人們提供現代工業社會所需的生活技能等等。雖然,改造主義都對通過教育改變社會寄托厚望,但也存在不同的改造方式。如馬克思認為教育不應該只是象牙塔內的事物,而應是變革世界的一種途徑。他認為教育既可以被統治階級用來奴役人民,也可以用來解放人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新的教育體制培養人們掌控經濟的社會意識,而不僅僅是方式和手段。而像杜威的教育觀點則是通過教育推動改良性的社會變革,而不是革命性的社會變革。從根本上說,當代的改造主義是實用的,因為改造主義推動了科學方法、問題解決、自然主義、人文主義的發展,但是在如何使用實用主義的方法所持有的信念上,改造主義與實用主義存在分歧,因為實用主義更多的是幫助人們適應社會而不是變革社會的工具。故此,從傳統意義上說,改造主義不是一門哲學,因為它并不企圖去做詳細的認識論或邏輯的研究,而是更關注人類現有的廣泛的社會文化結構,以及什么樣的社會文化結構更易于人們的廣泛參與。
? ? ? ?總體而言,改造主義傾向于從整體上看問題。他們認為,問題往往是疊加的,當人們解決一個問題之后,但又往往引發新的問題。因此,用較為寬廣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但由于沒有什么實證方法能告訴我們到底什么是完善的社會?于是改造主義的論爭常常會持續下去,因此,改造主義哲學的一種強烈的傾向就是擁有更多烏托邦式的想法。例如,布拉梅爾德倡導的全世界范圍的聯合,放棄狹窄的民族主義偏見,使全世界成為一個大的聯合體,建立世界性的政府和全球文化。而像伊里奇則區分了學校與教育,指出教育可以通過社會來傳播,而不是由專門的教育機構來承擔,他提倡使用“學習型網絡”,因此現在的學校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等等。而在我看來,教育是農業,它不僅僅是知識與方法的傳播,更多的是人與人的交往,而這就需要情感的維系,因此,就像現在信息技術已經高度發達,但學校的存在卻還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這也是教育發展總是滯后時代進步的主要原因。而大同世界的夢想,當然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但如何摒棄民族的特點進行融合與發展就目前而言,卻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夢想。
? ? ? ? 最后說說作為教育哲學的改造主義,改造主義認為,今日社會的主要斗爭發生在兩種人之間:一種人希望維持社會原樣或僅有少量變化;另一種人認為需要進行巨大的變革,以此來確保人類作為物種的延續,并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教育者和學校在這一行動中需要發揮關鍵的作用,這樣就需要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課程設計與教師角色方面都進行新的定位與改變。而不幸的是,目前人們確實忘記了教育應該促進變革,而更多的常常被人們用來維持現狀,為統治階級服務。在我看來,每一個教育者本身都是社會體制的一員,他都無法擺脫社會體制、社會環境等各個因素的束縛與影響,人的惰性又往往使人更容易滿足于現狀,不要說革命性的徹底變化,就算是一件引起自身變化的變革對而言都是痛苦的過程。因此,歷次的改革特別是教育改革雖然設計得都很美好,但實踐層面往往總是顯得十分艱難,很多都是以失敗告終,就是這個原因。當然,時代的車輪總是向前推進的,社會在不斷變革,教育當然也不例外,可能革命性的教育改革需要出現一代偉人來推動。但像我們這樣的基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確理解教育目的,并跟隨時代的節奏,在漸進性的教育變革過程中,為創造孩子們的未來幸福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