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系之梅蘭妮?克萊因》第四次課程備忘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有趣的開場

問:“孩子,你爸爸是一個浪漫的人嗎?”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你會有怎樣的回答?

你可能會說:“是啊,他的確是很浪漫的一個人!”

你也可能會說:“才不是呢,那是某些人以為的。”

而孩子的回答是:“這是一個很私密的問題,你們應該去問我爸爸。”

這一問一答之間,有何深意?是空間和邊界,是對自我和他人(哪怕是關系最為親密的人)主體意識最明晰的判定和尊重讓這段看似尋常的對話值得在這里大大的記上一筆!侵凌,常常不經意的在我們使用最多的語言之間發生,我們會覺得那不過就是一句很隨意的評述,而這些評述也似乎無傷大雅,可是仔細一想,誰給了你這樣的權力?你評述的根據從何而來?當我們代替別人做出了回答,我們就不知不覺完成了對他人的侵凌!距離,是讓關系保持美好和持久最好的法寶。這不是隔離,也不僅僅是為了創造新鮮感,彼此為對方所預留的空間,恰恰是為了讓個體有機會去成長,從而為對方呈現一個更加成熟的自己。而清晰的邊界,則預示著最大可能的交流與合作!

人生的詩意與情懷

雪兔和慕卡里的故事:

《混沌初開》,一坨雪和一個浸在紅酒中的詩意


《誕生記》由一坨雪造出的第一個生命:“雪兔”

《孤獨的存在》給孤獨的雪兔一個溫暖的窩


《慕卡里的誕生》還是孤獨,于是再造一個給雪兔作伴的小伙伴:慕卡里

《伊甸園時代》慕卡里終于和雪兔在一起了


《失樂園》慕卡里長出了翅膀和雪兔遠走高飛上演了驚世駭俗的愛情

幸福與快樂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可是幸福與快樂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呢?叔本華曾說過:“快樂不過是夢,憂傷卻是現實的”。古人亦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可見所謂的快樂與幸福是多么的稀缺又是多么的稍縱即逝!可人生的樂趣總是有的,只要你稍稍的放下心中的焦慮與不滿,做一個暫時的停留,給自己一個可以喘息的寧靜時刻,你總還是能夠發現于細微的平凡之處所顯現的生活的祥和與美好。比如剛剛的這個很萌也很詩意的雪兔與慕卡里的故事,誰說這不是生活的一種美呢!那只嬌嫩又水靈的小雪兔,是不是讓你的內心欣喜又憐愛?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年的冬天很冷,我聽到有人贊美它,也有人詛咒它,贊美它雪的潔白詛咒它刺骨的寒意。可是冬天,不會因為這贊美或是詛咒而停止腳步或是消失無蹤。它遵循著自己天然的節奏,緩慢而悠長!我喜歡這悠長,如同我喜歡春天萬物復蘇的躁動、夏天烈日炎炎的熱情,還有那秋天天高云淡的空靈!果實累累白雪皚皚同樣喚起的,都是對于生命的沉思和希望!甚至,我更偏愛冬天一些,因為透過中國山水畫般靜默在沉沉霧靄中凋零的枝葉和屋宇,我總是莫名的覺得,冬天,因為生長的緩慢,時光,也似乎走得要慢一些。因為這慢,讓我恍惚的覺得,生命的一切都還來得及,我還有很多個風雪飄飛的日子可以心安理得的躺在床上翻看《紅樓》,我還有很多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可以和友人品茗深談,我也還有很多的機會可以環繞于親人的左右……待到來年,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所謂人生的安逸,其實就是順應著大自然四季的往復與輪回,細心的體會它的變化就好,在這細細的聆聽與覺察之中,天地萬物和自己才是相關的、有價值的。生命是孤獨的,但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你的生命能否真正的貼近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生命是否能夠抵達豐饒的唯一途徑!多一些好奇、多一些幻想,有一點游戲精神有一點詩意和情懷,會讓生命煥發不一樣的光彩!好了,言歸正傳,進入當天課程的主體內容。

圖片發自簡書App

抑郁位相:56個月到一歲,嬰兒進入抑郁位相;母親作為一個整體的對象出現,匯聚著可愛與可恨的體驗特征;矛盾的情緒體驗和內疚的動因

內疚的動因:

l個體內部的擴張力和破壞性

l愛意的溫暖感受和對失去的恐懼

l破壞性和躁狂防御

l躁狂防御與偏執分裂樣位相中所使用的防御形式沒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l壓抑成為抑郁位相中主要的防御機制,此時也會有退行的發生:分裂、否認、理想化或投射性認同。但在這個階段,這些防御機制都會以更高級的組織形式表現出來:伴隨有控制感、成功感和輕視,目的是有效的貶低對象的重要性,以對抗抑郁性焦慮的體驗

在心理學的范疇,抑郁位相和抑郁(或抑郁癥)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它反映的是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它是一個人情感的發端和發育,當個體生命進入抑郁位相時,情感開始分裂,人更害怕失去愛,失去自己一向所依戀的溫暖,內心也生發出更多矛盾的情感。在這里,人的內疚產生了!因為內疚,促使著人們努力去把自己表現得更好,去呈現出生命更多優質的一面,可是它又是一把雙刃劍,若是長久的沉溺于內疚感之中,則會嚴重影響個體情感的發育,從而阻礙良好自體的形成。

內在能量的張力決定著一個人生命的活力,雖然這個巨大的生命團也具有破壞性的力量,但若缺少了這個最基本的基礎,生命則不可能持續生長。從這個角度上講,一個充滿攻擊性的孩子和一個蔫不拉幾的孩子,前者更具有可塑的空間,只要把他那股洶涌的洪流引到一個健康的方向上,就可以產生巨大的創造性。合理的看待和引導一個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攻擊性,也是一門學問!儒家文化倡導中庸之道,凡事物極必反不可太過,是有道理的。

破壞性在躁狂性人格中體現為一種對自我的防御,內在建構的虛弱無力讓個體無意識的動用高強度的控制和自我夸大來對抗內心的不安。我們不難看到這樣外強中干的人,內心越是不堪一擊,外表越是武裝得強悍。他們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讓外人看起來無比的充實和光鮮,自欺欺人的把自己架在一個不斷升騰的云層上沾沾自喜,忙碌,成為了一種借口,不必內觀,也就不用去面對內心的恐懼!(人群中泛濫成災的“心靈雞湯”讓我們看到人的內心其實是有多么的害怕)這種防御模式和偏執·分裂位相中的防御模式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充斥著大量虛無的幻想性的補償,以極端自我的理想化來隔離現實,一旦發現那只不過是一種虛構的模式時,內心就癱瘓了。他不知道,人是需要動用人格的力量(尤其是強大的意志力)來建構現實的,前進的動力是需要連續性和持續性的,沒有任何一種人生的成就是僅僅依靠自我的幻想就能夠獲得!

壓抑,是抑郁位相中最主要的防御機制,這樣的內心機制之下,退行是難免的,分裂、否認、理想化和投射性認同會大量的出現。既無法統整的認識事物,和外界很好的鏈接,又極力的否認內心的真實需要。這個時候的防御表現出更隱秘的特質:隱性的控制、自我幻想的成功感、輕視他人,以忽略他人的重要性來對抗抑郁性的焦慮。

當一個人可以直抒胸臆暢所欲言,生命活得敞亮不壓抑,當生命不再依賴幻想(特別是通過占有)來獲得滿足,內心自會安寧!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什么是整體對象?

情感的矛盾性顯示出情緒的矛盾性

情感的整體感來自它的矛盾性。如果我們的情感是單頻道單線條的,不具有矛盾和沖突,似乎是會少了很多痛苦,但這也就意味著你的體驗是不完整的。人總是在矛盾中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去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所以矛盾其實也自有它的功能,人在矛盾中長大,在矛盾中一步步澄清內心的糾結,最后終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矛盾,因為不想去體驗內心劇烈的沖突帶來的痛苦,我們不知道,人的任何一種情緒都無所謂好壞,它們都是在幫助我們成長,接納它們,就是接納自己,接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平凡與偉岸、卑小與高尚!

情緒的矛盾性體現的是情感的矛盾性。尋常時刻我們很難發現一個人的情感模式是怎樣的,而在情緒爆發的瞬間,在陷入人生困境中的時候,我們那些原始的不成熟的充滿矛盾的運行機制出現了,它帶著我們生命最初的欲求和恐懼,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出來!有人說:“不要做情緒的奴隸,克服了你的情緒,也就克服了你人性的弱點!”以情感和情緒之間的關系而言,是可以這樣說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躁狂性防御

l對對象的依賴和矛盾性被否認,反過來,對象則被全能性的成功加以控制和操縱,因此對象的喪失便不再引起痛苦或內疚感

l否認任何破壞性和喪失感,即向著理想化內容客體逃避

l躁狂防御本身也是一種發展過程,直到嬰兒能夠使用修復過程來抵御由矛盾性所引起的焦慮為止

l躁狂防御是抵御恐懼的一種雞血性的滿血復活的發展不良狀態,很多來訪者身上都會出現這樣的亢奮。但是,他們終將會消退,結局是要么成功發現自己的恐懼和不堪的防御,要么不斷的被自我安慰式的形成一種固化的防御機制從而很深的影響客體關系的發展

這里,重點的對躁狂性防御做一個更深的說明。在親子關系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其實是非常的依賴自己的母親(或者是父親),他害怕這種依賴也害怕失去這種依賴,為了避免體驗失去的痛苦,他反而會大量的攻擊所依賴的客體,以否認對客體的依賴,減輕客體喪失引起的痛苦和內疚感,如果母親不能看到這里邊的心理動因,就很容易的被孩子所控制,雙方一起陷入反復的攻擊與和解的糾扯當中。

這種回避型的依戀和幻想性的補償一起,共同形成了施虐和受虐的結構,在以后的親密關系當中也會一直延續,死纏爛打互相挑剔,彼此攻擊至死方休。修復的可能性在于他(她)是否可以建構一個好的內部客體,重新肯定其內在的自我價值。這也是為什么說,在孩子成長的早期,作為父母,無論孩子犯了什么樣的錯誤,你可以打他罵他,但最后你一定要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你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生命是值得被愛的,他不多余不難看不蠢不笨,他可以很好的去做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自己有意義的人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修復

l破壞性沖動和占有欲望

l好的內部客體的建立

l修復、發展、嘗試,創造性傾向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l自我的核心是足夠好的和安全的整體的內部客體

l這個階段修復不好就會出現回避型依戀和一種分裂的幻想性補償

l修復和整合是不徹底的

促使破壞性沖動發生的,是一個人原始的惡意投射,當理想化補償無法實現,占有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客體無辜的成為了其惡意發泄的對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外界的鏈接是和困難的,生命無法以一種遼闊的接納的姿態去面對世界,只能活在自身狹隘的牢籠之中!回望曾經的生命歷程,我們為父母親沒有做到自己所要求的而心懷怨恨,因為領導不夠重視自己而耿耿于懷,因為發現心儀的人不如想象中美好而陷入夢想破滅的悲傷……擔當生命的責任,也許是走出困境唯一的途徑,不抱怨、不依賴、不索求,勇敢的面對生命的種種不堪,學習讓自己慢慢的長大,逐步走向成熟。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張秀英的女兒,一個14歲的女孩兒,在外公去世以后,可以對外婆說:“阿婆,今晚我陪你睡!以后你不用害怕,你有我們,我們都會陪著你的!”溫潤的話語里呈現的,是一個孩子心智和情感發育的良好狀態,這份擔當,可以為她今后的人生儲備更多來自情感的支撐!生命的成長是何等的不易,原生家庭關系中每一次歷史性的轉折,都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巨大的影響,要么走得更好,要么一蹶不振!

圖片發自簡書App

憂郁與悲哀的區別

l憂郁涉及與內部客體的關系——你與自己的關系

l悲哀涉及與外部對象的喪失——喪失感

l親密關系是找一個外在的客體還是在內在完成一種內在客體的修復

憂郁是從一個人的心底自然浮現出來的一種氣質,悲哀則是一種很深的喪失感。憂郁需要的是靈魂的響應,而悲哀需要的則是安慰。悲哀因為與喪失感緊緊相連,所以最容易吞噬人的心靈,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很深的喪失感中走出來,也就意味著她的生命已經枯竭了。而憂郁,只關乎你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無關。在親密關系中,你是要找一個外在的客體還是在內在完成一種內在客體的修復?取決于你是要做更好的自己然后互相幫助共同成長,還是只為了尋求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重回兒時那個嬰兒式的懷抱!

回到開場:“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不憂傷、不憂郁,這種憂傷和憂郁來自我們內心很深的孤獨,它帶著巨大的湮沒感,我們的憂傷停留在那里,它有可能轉變成一種浪漫主義,悲觀主義,或者是一種樂觀主義。”

你是憂郁的,你要把它轉變成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