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客體關系克萊因單元4備忘

圖片發自簡書App


時間:2016年1月24日

地點:大溪地

主講:T

一、開場

T說今天會跟我們講到: 憂郁與浪漫主義、悲觀主義、樂觀主義。“憂郁”這個詞吸引了我,它和浪漫主義、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腦海里浮現出很多憂郁的眼神,以及仿佛正在猶豫中的感受。“憂郁”——仿佛觸碰到了我內心中一道沒有被打開的門,門的背后會是什么?我很期待......

不知不覺話題就說到了那個問題:“你爸爸是不是浪漫主義者?”大洋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說:“那是我爸爸私密的事情,你要去問他。”當時T讓我猜大洋會怎么回答,我脫口而出的是:“是的”。也有同學猜:“有時候是,有時候不是。”我們都被這個問題鎖定了,是還是不是?而大洋的回答卻讓我們看到了她與父親的邊界。是的,人與人之間是有邊界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心靈古堡,這個古堡只屬于自己,是很少人能走得進去的。也正因為這樣那些只與自己相關的憂郁,不管它是走向浪漫主義?還是悲觀主義?或者是樂觀主義?真的,它更多的只關乎自己。

緣起于一團雪、一杯紅酒、漸漸的雪兔與慕卡里的失樂園愛情大戲上演了,T說它將用詩意和戲劇滲透來自西伯利亞的寒凍野獸。

第一場《混沌初開》:一坨雪和一個浸在紅酒中的詩意。

第二場《誕生記》:由一坨雪造出第一個生命“雪兔”

第三場《孤獨的存在》給孤獨的雪兔一個溫暖的窩。

第四場《慕卡里誕生》還是孤獨,于是再造一個給雪兔做伴的小伙伴慕卡里

第五場《伊甸園時代》慕卡里終于和雪兔在一起了!突然有上帝造人的感覺。

第六場《失樂園》慕卡里長出了翅膀和雪兔遠走高飛,上演了驚世駭俗的愛情。

課堂中我的體會是:玩味與精微心靈。此刻感受到的是:寒夜中紅酒與燈光的詩意與遠方。雪團成為雪兔的偶然與必然間,感受到了內心里對于寧靜與溫暖享受。也許雪兔會覺得冷吧?給它一個溫暖的窩好了。也許雪兔會覺得孤獨,在這樣的夜晚這個寧靜的房間,如果只有它一個雪物。好吧,造一個慕卡里給他作伴......它們終于在一起了!我想它們此刻應該是幸福的吧!不知怎么的,我竟然給慕卡里插上了翅膀!這樣它們就會遠走高飛了吧?帶著它們的愛情,留下一雙背影.......

課后的體驗中T再一次問道我的體驗和感受時。我的回答是:從意識和思維的層面,我覺得可貴的地方在于,拍完這組照片后,一個人在安靜的夜里凝視這些照片,然后關于失樂園與愛情的戲劇的意象逐漸升騰的過程。我會有意無意的告訴自己,原來這些內心的小詩意,是可貴的是值得被尊重的。呵呵,有意無意的,自己層面的那些對自己的不肯定浮現出來......

T 說他仿佛看不到我的憂郁,我想對自己的否定和不接納本身已經讓我憂郁了。只是在這種不肯定和不接納的過程中,我采用了迎合、攻擊、抱怨的方式向外去索取和表達,而把內心的憂郁用熱鬧掩蓋了。

二、課程主題內容

1、抑郁位相

偏執—分裂位 ?—— 看到的是部分客體 —— 以幻想為主

抑郁位相 ? ? ?—— 看到的是整體的客體—— 以情感功能為主

* 第5、6個月到1歲,嬰兒進入抑郁位相

* 母親作為一個整體的對象出現,匯聚著可愛與可恨的體驗特征

* 矛盾的情緒體驗和內疚的動因。

Z案例分析:

Z的幻想性補償,讓他名正言順的與世界隔開。當TA看到自己虛構的補償模式時,他無法面對和接受這種“演”的方式。演不下去了,無意義了。自我否定和怨棄油然而生,隨之而來的是虛無感,一切都沒有意思了,不如想干嘛干嘛。于是他開始感受到了內心活躍著的情感,那些怕失去、攻擊性以及迫害性讓他不敢觸碰,每每回避......在一次談話中,他突然發現了原來人士應該要有意志的......那些成長的不確定性,總是讓我們去擔心在那些彎口上,TA是否能選擇成長的方向?一切只能交予命運!

T:面對艱難和困境時,你的應對策略是會碰到你人格的力量的。

當一個人在面對艱難困苦的時候,觀察他會怎么辦?如果在抑郁位相上,那么內疚就會起來了,內疚會推動你去承擔。但是如果在內疚位上停留太久,那你又完蛋了。因為你需要在下一個階段形成情感的支撐力。

2、內疚的動因

* 個體內部的擴張力和破壞性

? 在這里T列舉了嬰兒咬乳頭的案例。一種內心由內而外的破壞性能量。

* 愛意的溫暖感受和對失去的恐懼

?與嬰兒因為饑餓感哭泣想對比,那種對于母親安全與情感的需要帶來的哭泣時不一樣的。情感反應比如:溫暖感、恐懼感。

? 由此T講到了,由心靈雞湯中大量對人的鼓勵中看到人類身上常見的退縮和害怕。而這種退縮和害怕就是源自早期的抑郁位向上。在分裂—偏執位相上市不害怕的,它會通過幻想來進行大量的補償和攻擊。

* 破壞性與躁狂防御

? 躁狂是對匱乏感的一種防御。躁狂防御是自我建構的表現形式。這種不良的防御,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動力的延續性和持續性。

? 這種躁狂防御孩子身上也有,但是千萬別去打壓它。

偏執—分裂位相上動用的是幻想,情感的動用很少;但在抑郁位相上情感開始發育。

ZXY女兒的文章分享,以及她分享到女兒在外公去世時,對外婆的一系列的安撫與陪伴,讓我們看到了她女兒的情感和心智發育,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溫潤、靈動的內心世界。

由此T分析到父親與子女的關系狀態,對孩子的影響。父女的關系建立的好,那么男性的構架思維將會進入到孩子的心里。如果孩子與父親的關系架構的不好,那么孩子可能會發展出過分的:隨心、感性......比如大洋常常會在一件事結束以后,來一個概括性總結,她的思維是有架構的、不散的,也是不壓抑的。但有的孩子他是壓抑的,有的不喜歡講,不愿講野無可厚非,但是當他遇到困境的時候,他不向外鏈接,只向內去找資源。我們還需要孩子少點壓抑,多點敞亮。過多的防御機制的隔離,會阻隔孩子與世界的接近。

關系中的實力和資本。

* 躁狂防御與偏執分裂樣位相中所使用的防御形式沒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 壓抑成為抑郁位相中的主要的防御機制,此時,也會有退行的發生:分裂、否認、理想化或投射性認同,但在這個階段,這些防御機制都會以更高級的組織形式表現出來;伴隨有控制感、成功感和輕視,目的是有效的降低對象的重要性,以對抗抑郁性焦慮體驗。

T:在很多孩子的咨詢中,咨詢的核心常常是關系的打開能力。很多時候孩子的關系打開能力并不是一開始顯現的樣子。大部分孩子談著談著他就開始思考了。

對孩子防御機制的觀察主要看:碰到問題時他調動的是什么?

在抑郁位相上的退行會引發躁狂防御從而開始貶低對方。

ZL:內疚是什么?

T:意識到內在的壞客體,并擔心會失去客體。

ZL:破壞性客體的內核

ZXL:看到自己對于客體的攻擊,然后擔心失去客體,但事實上并未失去客體。

3、什么是整體對象?

? 有的孩子他看人比較全面、整體不是非此即彼。孩子早期會用好、壞去辨識和判斷,但發展到后期,他就開始看相關性了。害怕矛盾,不愿面對由矛盾所帶來的沖突的心理體驗常常把脆弱逃避的心靈困在了好與壞簡單辨識上,這樣就少了很多對外在世界更客觀和動態的了解和看到。 ?在孩子的養育中,我們要刺激孩子去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來促進他們心智的發展和對世界的認識與辨識。

* 情感的矛盾性顯示出情緒的矛盾性。

4、狂躁型防御

? T:在案例中躁狂和抑郁是并存的。“躁狂”:把內疚和痛苦撕破,不再引起痛苦,覺得自己最偉大,沒有對不起誰。傾向夸大式的躁狂。“抑郁”:自責、內疚,覺得對不起那些客體。

* 對對象的依賴和矛盾性被否認,反過來,對象則被全能性的成功地加以控制和操縱,因此對象的喪失便不再引起痛苦或內疚感。

* 否認任何破壞性和喪失感,即向著理想化內部客體逃避。

?通過理想化自己,來逃避客體的理想化。

* 躁狂防御本身也是一種發展過程,直到嬰兒能夠使用修復過程來抵御由矛盾所引起的焦慮為止。

* 躁狂防御是抵御恐懼的一種雞血性滿血復活的發展不良的狀態,很多來訪者身上都會出現這樣的亢奮,但是,他們終將會消退,結局是要么成功發現自己的恐懼和不堪的防御,要么不斷的被自我安慰式的形成一種固化的防御機制從而很深的影響客體關系的發展。

? ?停留在躁狂防御這個點上,體會自己身上的那種不安與焦慮,那種內在的匱乏與沖撞著的能量,意志控制與情感的壓抑狀態。成長總是在一次次回望與看到、澄清與梳理中前行......

5、修復

? ?心靈能量的拓展性和可塑性常常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修復與成長的空間與可能性有多大。在孩子的身上尤其如此。

* 破壞性沖動和占有欲望

?內在的壞客體(惡意),看防御的原始與成熟。越是原始的防御越隔離。

* 好的內部客體建立。

? 在咨詢中對咨客的修復,就是在幫助咨客建構、修復好的內在客體。

? L案例中,咨客把T看成了破壞性的客體。TA內在的壞客體已經根深蒂固的控制著TA對外在客體的感知。投射性認同的破壞性太強了。

?W案例中,W被部分客體鎖定了,在與母親的原生關系中被固化,但是沒有泛化,所以一旦內部好的客體的逐漸建立。讓她在與母親的關系,有了巨大的改善。邊界出來了。W在家庭中作為女兒、母親、妻子、兒媳的力量感出來了。

? 在課后體驗中T讓我去好好體驗“好的內部客體”,此刻我想到的是一種在偏執—分裂位相上的成長態勢。讓我能拓寬視角,不被客體的“惡”的部分鎖定,而是看到完整的客體,也許這樣那種幻想式的心理事實與攻擊少了。那種躁狂式的防御會隨之減少,對抗與隔離將漸漸轉化為:內心的沉淀與對自己和世界的親近。

* 修復、發展、嘗試、創造性傾向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 自我的核心是足夠好的和安全的整體的內部客體

? 在這個點上T再次跟我們分享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是愛他們的,他們是值得被愛的。與孩子的內心里建立一種基礎的、安全的、信任的關系。

? 此刻我想到的是作為內心小孩的我們,怎樣的不被原生關系中惡的部分所鎖定。去看到完整的父母,你只有體會到他們人生的不易與曾經為我們付出的善意,才能把自己真正的從被惡鎖定的牢籠中救出自己。

* 這個階段修復不好就會出現回避型依戀和一種分裂的幻想性補償

? T:在分裂的幻想性補償這套組合拳里一定會形成施虐欲受虐的關系模式。

? SH:我想要離開這種關系模式,或者是去改變它?

? T:你離開不了

? SH:我想離開。

? ZXL:你會痛苦

? SH:不會

? T:關系中女兒對你的過度挑剔就是源自幻想性的補償........W案例中,TA鎖定了TA媽,TA覺得母親理所應當為TA做事。現在TA開始體會到母親與自己的邊界,TA開始有了感恩的心。TA不再會對母親又過分的要求。

* 修復和整合式不徹底的

?面對這句話我不知道說什么?我只能說那些印刻在生命中的故事,不可能抹去。但你可以換一個角度和維度去看世界和自己。也正是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與獨特的個性特質塑造出了獨特的自己。只要自己不放棄,修復與成長將會給自己一個未知和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6、憂郁郁悲哀的區別

* 憂郁涉及與內部客體的關系——你與自己的關系

?憂郁是從你心靈的底層浮現出來的東西,不需要安慰,只需要響應。有的人與自己的關系是憂郁的是不確定的。比如:詩人、文學家、有高創造性的人內心都有憂郁的氣質在里面。

* 悲哀涉及與外部對象的喪失——喪失感

?悲傷就是一種安慰就OK了。

?X案例中:女咨客因為與咨詢師建立不了更親近的關系,而主動提出結束治療。治療師在治療中體驗到的對方很深的喪失感。這種喪失感最容易吞噬一個人的心智。

? 再一次進入到這個案例中,我體會到了咨客對于咨詢師理想化的欲求,源自于咨客早期很深的喪失感。同時也讓我看到很多社會上看似無法理解的現象。一些高學歷的職業從業人員,為什么甘于忍受親密關系中的虐待?走不出看似完全可以走出的困境?學歷與職業上的成長,與內心的成長和修復完全不是一回事。

? MLN的人生經歷分析:讓我們看到她身上的喪失感的補償性斗志的影響力。

* 親密關系是找一個外在的客體還是內在完成一種內在客體的修復

? 我想這是兩者并存的。就看你在什么樣的關系維度中去看到和成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