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的某個時刻,我的朋友圈再次被刷屏了,這次不再是“香菇、藍瘦”的失戀版,也不是“丟書大作戰”的情懷版,而是充滿著一絲絲“人性之惡”的公益版,當公益遇上營銷,有的時候會是好事,而有的時候,卻會造成大量的無知情感消費,我一直認為,任何動機不純的行為即使是好的,也不應該被鼓勵。??
娛樂爆點在微博、營銷爆點在微信,當羅爾極具煽情的文字戳動著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善良造成朋友圈大量泛濫的時候,我竟感覺到麻木,因為,每次看到這種刷屏文章的時候,心里總是會懷揣著一絲絲恐懼,這時候,徹底失控了,我們瘋狂地陷入到一個泥潭里了,而事實的真相往往還在到來的路上。??
我們來分析分析不同的人不同的行為出發點:??
利益角度 — 公司:那個誰,趕緊寫軟文,追追熱點,粉絲不就上來了嗎?對,蹭熱點,漲粉?
情感角度 — 吃瓜群眾:寫得好感人,這個孩子這么可憐,難道我不應該支持支持嗎?贊賞,轉發?
理性角度 — 小眾:不轉發,不贊賞,打起精神分析分析,對,是這樣,不對,應該是那樣? 在不具備一定獨立思考能力的前提下,我們往往容易被情感所消費,被輿論所消費,被大眾所消費,從而變成了隨波逐流的“感性消費者”,營銷最高級的地方就是在你不知道這是廣告的情況下給你下了個套,當你反省過來的時候,錢已經到別人手里了,會營銷的人往往懂人性,而懂人性的人未必就是好人,而我們往往無形之中成為了大眾眼里的“大好人”。??
在《社會性動物》這本書里提到:一些情景性的變量,可能會導致我們大部分“正常成年人”做出令人厭惡的事情。即一個人在不同的具體情境中,就會被內心深處的“社會認同感”所挾持,不自覺地迎合著這個群體而失去了自己(害怕被孤立是人類原始的本能所在)。??
我的腦海里猛然閃過魯迅的短篇小說《藥》,一個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雖然講的是當時時代背景下的落后鄉鎮的人們普遍無知迷信,然而回溯到現在,我們卻在冷不防的時候被吃了這蘸有血腥味道的“饅頭”。(饅頭 喻意 刷屏的《羅一笑,你給我站住》,而血則 喻意著羅一笑的白血病)當然,無論怎樣,總要默默祝愿羅一笑小朋友早日康復,畢竟,孩子是無辜的。??
新柏拉圖主義奠基者普羅提諾曾經說過:人類處于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這與佛經中的另外一句話甚是相似: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堂與地域之間的人間往往會在平靜的絕望當中木然地消逝。?
那么問題來了,你會屬于那一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