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根互聯(lián)網老油條了,自打2009年進入百度以來,開始接觸到產品經理這個群體。作為一個工程師,我目睹了產品這個職能的飛黃騰達之路 - 對他們的印象從“校招起薪比較低的那個職能”,變成“mini-CEO”。在16年陽光明媚的西雅圖春日,我有幸在AWS總部實習了倆月,司職的正是產品經理方向。然而倆月的時間斷然太短,沒學到多少“干貨”,只進一步徒增了對這個角色的好奇之心。作為一個誠惶誠恐的產品新人,我選了這個最基礎的作業(yè)題目。
游俠還是軍人?- 產品經理與團隊
先從我最熟悉的看產品經理的視角寫起。做技術的日子里,“XX需求絕壁是產品拍腦袋想出來的”這話每個人都不知道說了多少遍。這話至少有兩個層次:
1、產品是經常挖空心思、從無到有的去想象很多東西的,很多時候,根本都沒有人給他具體指令。試想一個產品經理,平日里必須有愛琢磨、愛假設、愛嘗試的習慣,否則怕是天天都會“感覺腦子被掏空”。所以我稱他們?yōu)橛蝹b,在一個空間里獨自闖蕩,無拘無束又無依無靠。
2、既然有人吐槽,自然說明這個“游俠”并非真正的游俠,翱翔完自己的思維世界,還是需要和眾人一起奮勇拼殺,才能把構想實現。這個程度上說,產品也像是軍隊的一員,類似于軍師,做好部署,并希望戰(zhàn)局能如部署一般進展。所以,產品經理又必定是一套嚴苛規(guī)則體系的服從和捍衛(wèi)者,要設置階段性的勝利、犧牲不能太大、不可失信與團隊,等等……
聽你的還是不聽你的 - 產品經理與用戶
按說,產品經理是服務用戶、以用戶為上帝的,可為什么優(yōu)秀的產品經理也會出現“不聽你的”的情況呢?我試著用咨詢顧問愛用的分解方式,做一個分解。
假設產品經理的目標就是了解用戶和用戶需求,通過做一件產品,從而能讓用戶滿意的使用并為公司贏得利益。那么這個過程中,潛在有哪些坑兒,會導致產品經理陷入“無論用戶說的對不對,都要把事情做對”的
1、用戶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大家都有過類似的體驗,以為考上了XX大學或者月薪到幾萬,就大滿足了,其實不是;以為自己會好好學習,肯定會把錢花在學習上,結果都獻給了游戲和談戀愛。既然基于個體的判斷常出現大偏差,產品經理應該具備根據群體共性,來輔助判斷個體行為的能力。
2、用戶并不(明確)知道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人人2.0里面卡車過山洞的故事是個很棒的例子。用戶“內心以為”自己想要的,和“真正”想要的,常常不同。因此,產品經理需要有站在比用戶更高層次,去思考用戶需求的能力。
3、用戶“想說出來”的需求和用戶“內心以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人人2.0里男女伙伴開房學習的例子。產品經理需要有設身處地站在用戶角度,去看清用戶真心所想、核心需求的透視能力。
4、用戶并不具備對產品所處的大環(huán)境、大系統(tǒng)的預知和全面思考能力,比如電動汽車的顧客在購買前往往不會有“電動車也需要發(fā)出點聲音以提醒路人”的考慮,但只顧乘車者靜音爽是不行的;很多企業(yè)用戶拍胸脯說這個應用真不錯啊我們肯定買,真要買的時候忽然發(fā)現budget不夠了。這些看起來都不是你的責任,但用戶從來都是用腳投票的。產品經理需要有統(tǒng)觀全局和預判變化的能力,造出有利全局、面向未來的產品。
5、用戶想要的東西,咱們不一定做得出來。比如星球大戰(zhàn)等科幻片中經常出現的跨語言跨物種自動翻譯工具,相信很多用戶都有著強烈的需求。但是現而今就算無誤的知道了這個需求,臣妾做不到啊。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產品開發(fā)的可行性,并在需求滿足度和可行性之間做適度的妥協(xié)。
6、用戶想要的東西做出來了,對公司不一定有足夠的收益。這個收益倒不一定是直接經濟收益,也可以是口碑、用戶基數、內容貢獻等等。和上一點類似,產品經理也需要在需求滿足度和公司收益之間做適度的妥協(xié)。
一點后記
本來本文還打算再寫兩組關系,“邏輯還是藝術 - 產品經理與自己”,以及“做還是不做 - 產品經理與資源”。但一是碼字有些碼累了,二是這兩塊特別需要比較深入的hands-on experience才能寫出東西來。于是我決定先不無病呻吟瞎湊字數了,等回頭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再將其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