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理解中產品經理所具備的一些思維方式是很令人著迷的,以及也同樣令人抓狂(嘿嘿)。下面我就從一款產品從 0 到 1 的過程中會涉及到的思維方式一一說道下。
1、一款產品往往立項階段就已經決定了它的成敗,擁有良好的商業敏感度能夠大大的降低這種風險。有商業意識的產品經理,在規劃階段就能夠很好的識別市場規模、商業模式、風險成本等。在產品規劃的時候能夠正確的指明方向,做好產品的掌舵人。
2、產品方向規劃好之后,就到了具體的需求分析了。結構化的邏輯思維模式能夠幫助產品厘清各種需求的混亂關系、快速構建最小 MVP。當前長、短期的戰略目標是什么?應該怎么做、做多少?資源是否足夠、方案是否可行?系統的假設是否靠譜、如何快速驗證、怎樣篩選關鍵問題等等。
3、需求分析得到最小 MVP 后,就進入了產品設計階段。產品設計時,提到最多的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了。如果一款產品設計出來,沒有人用,或者體驗慘不忍睹,再好的市場、再好的 MVP 都會毀在慘無人道的用戶體驗上。
4、產品原型設計好后,交付開發了,你以為這個時候產品就可以松口氣了嗎?不不不,才不是呢?開發 GG 說這個我覺得做的沒意義,那個不好實現,測試又測出大 Bug 了、項目延期... 這個時候三寸不爛之舌、求爺爺告奶奶、各種跪舔,能用上的 18 般武藝全都搬出來。執行的過程中需要始終以目標為導向,盡快的產出 MVP 來驗證市場。
5、產品開發出來,投放市場,到了推廣和運營的階段,我們呼喚風、呼喚雨,在宇宙中心呼喚用戶,然而用戶不一定鳥我們啊。這個時候產品經理就要學會洞察人性了。想盡各種策略,直擊人性的貪婪、虛榮、懶惰...了解人性才能占領市場,引爆機會。
6、投放市場、運營一段時間后,開始有數據了,對數據的提煉與分析,用來驗證產品的方向和市場規模,抑或者根據數據指導,調整產品規劃方向和需求分析決策。這個階段以數據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就顯得客觀而真實。
總之在產品的整個周期里面,產品經理要磨練的技藝多著呢!
上面把產品經理說的那么好,產品經理那么厲害,產品經理應該是完人吧?也并不。你一定聽過對產品經理這樣的吐槽:
整天就想著商業變現,滿身銅臭味!我們要有情懷、情懷,情懷,你懂不啦?
這個產品的可用性太差了,那個功能對用戶太不友好了,這個模塊真雞肋... 又出新產品啦,啦啦啦啦
這樣實現不是也可以嗎,干嘛那么吹毛求疵、追求極致體驗啊?你強迫癥啊?
各種求爺爺告奶奶、跪舔,為了產品不眠不休、‘不擇手段’,你說你是不是受虐狂體質啊?
為了市場、為了吸引用戶,永遠在追逐熱點,節操都不要了,整個一投機主義!
這個市場反響不是挺好的嗎,你看每天的 PV、UV 都直線上升,數據是死的,你不要每天質疑這個、質疑那個的,神神叨叨。
所以說人無完人,產品經理們一邊練就 18 般武藝,一邊俯首甘做產品汪。
最后,總結一下產品經理在整個產品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和‘職業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