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來,我們一直在討論未來的人才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
決策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系統思維、人際關系能力(溝通、合作、共情)及探索人生價值和追求人生意義的能力,這些能力建立在終生學習和開放心智模式的基礎之上。
接下來,我們討論了面臨的現狀及困境。那么,我們該怎么架設現狀和未來的橋梁呢?
上一次談到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詳見《思考(七)| 未來正在來臨,我們如何面對教育的困境》)。它影響著孩子是否擁有開放心智模式。
今天,我們要談談動機。
為什么要談動機?
我們希望孩子具有探索人生價值和追求人生意義的能力,并且能夠終生學習。要擁有這些能力,離不開動機。
動機是促使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念頭,其所從事的活動,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而進行的。
關于需求,心理學家們存在諸多爭論。但大多數心理學家同意由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決定論”,它提出了人類天生的三種基本需求:關聯感(歸屬感)、價值感(勝任力)和自主權。
在《思考(二)| 你和孩子將面對怎樣的世界?》中,我們討論過,歸屬是人類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的共同需要,良好的關系讓人們更快樂更健康。
價值感來源于對自我能力的肯定。當某項任務或目標可以為我們帶來價值感時,我們愿意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因此,價值感決定著我們的好奇心、學習欲望及克服困難的決心。
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追求是沒有盡頭的。沒有人不需要愛與被愛,沒有人不喜歡完成目標的成就感,我們能在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中受益,也能在目標完成時感到自豪,孩子也是一樣。
自主權是自由地做符合自己天性的事。自由的做出選擇和決定將會讓孩子擁有內在動機。
孩子在家庭和學校里接受教育,但他們不是父母和老師的小卒,他們越能為自己做主,其內在動機越強。
與此同時,不能將自主權與歸屬感分開看待。如果自主權意味著與他人完全隔離,不在乎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將威脅到歸屬感的需求。
事實上,關聯感(歸屬感)、價值感(勝任力)和自主權,三種基本需求是并重的,這三種基本越被支持,內在動機越強。
那么,我們如何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價值感和自主權呢?
首先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孩子對歸屬有需求,他們愿意聽他們喜歡的人的話。滿足孩子的歸屬感,不意味著溺愛孩子,不意味著犧牲自己的需求滿足孩子。
其次是不以孩子的表現或成績來衡量是否獎懲孩子。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表現不佳時,陪孩子找到方向和方法。如此,可以滿足孩子的價值感。
最后,我們要給孩子自主權。
讓孩子做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孩子在成長,他們生活經驗不足、學識尚淺,常需要父母和老師的指導。如何讓他們擁有自主權呢?
研究發現,真正的選擇自由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認為自己擁有選擇自由的感受。我們要為孩子制造自主感。
一、傾聽孩子
承認孩子的內心感受,重視孩子的需求,可以讓孩子擁有自主感。
二、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制造選擇的感覺可以滿足孩子對自主權的需求,滋養內在動機,從而擁有更佳的體驗及更卓越的表現。
三、讓孩子參與決策
讓孩子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家庭規則的制定、家庭出游地點的選擇等等,都可以給孩子自主感。
當孩子擁有內在動機,不僅有利于孩子能力的培養,還能讓孩子投入自己的選擇而得到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