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一些家長在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還有些家長囑咐孩子說:“一定要聽話啊。”回家后詢問孩子一天的情況時也會說:“今天有沒有聽老師(或者是家里人)的話啊,乖不乖啊?”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都忍不住問一句:“你所指的不聽話是什么?你所指的乖又指什么?”
聽到的答案無非就是這幾種,出門玩的時候,在某一個地方磨磨蹭蹭不走;天冷讓她多穿一件就是不肯穿;又沒下雨非要撐著傘出去;刷完牙遲遲不出來卻在那里玩水等等,總之就是太不聽話了。
歸根結底一句話,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就被稱之為不聽話,不乖。
每個孩子出生后,都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正是因為好奇讓她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探索。當她開始慢慢長大,她有了自己的思想,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三歲大的小孩已經開始自己選擇每天要穿的衣服,也許一開始她的搭配很怪異,一般家長們都會否定小孩的想法,要求按自己的審美觀來穿衣,有些小孩堅持自己,就會被訓斥為不聽話;有些小孩屈服了,慢慢也就沒有了自己的主見。
從小,我的衣服都是姐姐搭配的,剛開始我都會講自己喜歡這件不喜歡那件,被她多次否定以后,我基本就屈服了,漸漸沒了自己的想法。直到長大以后很久,我對于自己如何穿衣都是沒有主見的。
所以,不要以不聽話的名義,去扼殺孩子自己的想法,不管她開始的想法多差,多么不合時宜,她總會從中慢慢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穿衣是這樣,人生的其他選擇都是一樣。
有人會說,那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錯的也就不管了嗎?
當然不是。如果要指出孩子的錯誤,請具體的指出,并解釋原因及這樣做的后果。比如小孩自己說要留長頭發,但是經常晚上洗了之后,想去睡覺,又不愿意用風筒吹干。我說那就剪短一點,很快就吹干,這時奶奶便來威脅:“對啊,你不聽話,明天就給你剪了去!”這樣小孩就很困惑,又被莫名的蓋上了不聽話的帽子。如果這樣來溝通:“洗了頭發如果不吹干,濕濕的直接睡覺會得會頭痛。如果你覺得吹頭發麻煩,要么就白天洗,但是這樣時間可能不夠,或者剪短一點就可以很快吹干睡覺。你自己要選哪一種?” 這樣做一是有效的進行了溝通,二是孩子也會權衡,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僅以大人的權威去壓制孩子的想法。
不要以為小孩小,就可以以威脅的方式,也不要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一切為小孩做主,讓她變成所謂的聽話的孩子。以權威壓制小孩的意愿,只是一時省了事,但是等她長大,你又會怪她沒有主見,沒有責任心,小孩子多冤啊。
我們為什么要把孩子教育成一個聽話的,處處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的人呢?試想一下,你中午吃多了,晚上喝了一碗湯就飽了,但家人不停的跟你說:“你快吃啊,喝一碗湯怎么夠?要吃飯和菜,不吃怎么長身體?快點吃了,吃完了才能離開飯桌?還不快吃?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這時,你是不是很煩很郁悶很想罵人?而對于小孩吃飯,這樣的話有幾個父母沒有講過呢?小孩子很難去反駁,當他磨磨蹭蹭不想吃或者跑去一邊玩,他又會被冠上不聽話的帽子,心里不知有多郁悶。
所以,孩子不聽話不是孩子的錯。把每一個小孩當做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個體去對待,平等的去對話,培養一個有思想的快樂的孩子,而不僅僅是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