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題前:因為最近在讀資治通鑒,已近而立之間的我深感腦子不夠用了,為了能加深印象,便根據自己理解寫點東西和大家分享。以下內容是我根據《資治通鑒》和《史記》里的相關內容摘錄總結的,僅為個人見解,能力有限,不見得周全,望大家見諒。
平原君:趙勝,嬴姓趙氏,名勝(卒于公元前251年),趙武靈王(這人挺有本事)之子,趙惠文王的弟弟,是戰國時期趙國宗室,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任宰相。
殺笑躄(bi)者
趙勝家樓對面有座民宅,民宅中有個跛(bo)子,總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趙勝的一位美姬住在樓上,有一天她往下看看到跛子打水的樣子,就哈哈大笑起來。第二天,這位跛子找上趙勝的家門來,請求道:“我聽說您愛士,士人所以不怕路途遙遠千里迢迢歸附您的門下,就是因為您看重士人而卑視姬妾啊。我遭到不幸得病致殘,可是您的愛妾卻在高樓上嘲笑我,我希望得到嘲笑我的那個人的頭。”趙勝笑著應答說:“好吧。”等那個跛子離開后,趙勝又笑著說:“看這小子,竟因一笑的緣故要我殺我的愛妾,是不是太過分了!”便沒殺那個妾。過了一年多,賓客以及有差事的食客陸陸續續地離開了一多半。趙勝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說:“我趙勝對待各位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禮的地方,可為什么這么多人離開我呢?”一個門客走上前去回答說:“因為您沒有殺掉嘲笑跛子的愛妾,大家認為您喜好美色而輕視士人,所以士人就紛紛離去了。”于是趙勝就斬下恥笑跛子的那個愛妾的頭。親自登門獻給跛子,并借機向他道歉。從此以后,原來門下的客人就又陸陸續續地回來。(這就是奴隸制社會,是不是感覺很難讓人理解啊!)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今長治)與韓國(不是當今韓國)道路斷絕,韓割上黨郡與秦國,郡守靳黈(tou三聲)不降秦,韓王改命馮亭為郡守,馮也不愿降秦,反而把上黨郡的七十邑(差不多相當于現在的小縣城或者大鄉鎮)割給趙國,想要聯合趙國抗秦。趙王大喜,派平原君領軍前去受地、廉頗領軍至長平(今高平),發動長平之戰。公元前前260年,趙王誤信讒言,以趙括(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奢之子)替代廉頗為將,趙軍大敗,前257年秦將武安君(白起)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邯鄲之圍
秦軍圍邯鄲后,魏安釐(li)王令晉鄙前往救援,其實只是隔岸觀火。平原君轉而向他國求援救趙。
平原君出使楚國,在毛遂的協助下,說服楚國與之結盟;同時,魏國信陵君(插一句: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姐是平原君趙勝的老婆)多次請求魏王下令發兵,魏王害怕秦國,不聽他的建議,信陵君便采納了食客侯嬴的建議,殺了晉鄙奪了兵符,發兵救趙。
平原君回國時,楚、魏援軍未到,但秦國加緊攻擊邯鄲。李同說:“現在形勢危急,你的姬妾仍然錦衣玉食,不如把財產都拿來犒勞士兵,讓夫人以下的人都幫助守城,守住邯鄲還愁沒有這些榮華富貴嗎?”平原君便聽了李同的建議,并招募了三千人死士,由李同率領攻擊秦軍,秦軍退卻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戰死。楚、魏的援軍隨后趕來,解了邯鄲之圍。
毛遂自薦
秦國圍邯鄲時,平原君準備找二十個文武兼備的門客去游說(shui)楚王合縱抗秦。余下一個名額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一個叫毛遂的便上前自薦。平原君說:“如果錐子放在袋子中,尖銳處一定會露出來。怎么沒有聽說過你呢?”毛遂則說:“我今日才要求放到袋子中,如果早把我放在袋子中,整個錐子一早就刺出來了。”于是平原君帶毛遂同到楚國。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了半天,楚王不答應。于是毛遂帶劍上前說:“合縱的利害,兩句話就說完了,怎么會說到現在?”楚王怒喝:“我和你的主人說話,你來干什么?”毛遂拿著劍上前說:“大王喝叱我,不過仗著楚國人多,但在十步之內,大王的性命便在我的手里,楚國的強大,天下沒有對手,白起又不是天降神兵,卻攻下楚都,燒了夷陵(今宜昌市夷陵區),侮辱了楚國祖先,這是楚國的大仇,連趙國也感到恥辱,大王你不這樣認為嗎!聯合的目的同樣也是為了楚國,不單單是為了趙國。況且我的主人就在跟前,喝叱我就等于喝叱我的主人?”楚王害怕便答應了。
平原君回國之后,自慚觀人相士的能力不足,未在毛遂入趙之時就發現他的才能,于是立刻奉毛遂為上賓。
白馬非馬
平原君的門客中有一個叫公孫龍的,因善于詭辯而著稱。據說當時趙國一帶的馬流行烈性傳染病,秦國戰馬很多,為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
一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辯道:“白馬非馬,怎么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就是馬。”公孫龍反問:“那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了,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公孫龍于是娓娓道來:“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其他顏色的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關吏越聽越茫然,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云里霧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后來鄒衍(道家代表人)到趙國時,平原君就向鄒衍請教關于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論題。鄒衍認為公孫龍之流是“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意思是:雖然說得跟花一樣但終究是是和真理違背的,有害于大道。從此以后,平原君便絀遠了公孫龍。
歷史評價
史學家對平原君的評價褒貶不一,司馬遷認為:平原君在亂世之中雖為翩翩公子,但是不識大體,利令智昏。貪圖上黨之地而使趙國40萬軍隊敗與長平,邯鄲幾乎覆亡。司馬貞卻認為:平原君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他殺了嘲笑士人的姬妾、散家財讓李同領兵退秦、用毛遂與楚國定盟是其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