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孩子圍棋比賽晉級,我在等候區遇到倆個家長,加上我,三個媽媽的孩子都是在同一個校區學習圍棋。和這倆個媽媽只能算是臉熟,談不上什么交情。由于我總是喜歡在陌生環境中發發呆或者看看書,也很難加入她倆的交談中去。
使我有所思考的是,當其中一個孩子走出考場之后,這個孩子媽媽的反應。孩子是哭著走出來的,我們都關心地問,是否晉級了。得知孩子順利晉級我們都替他高興,可是這個孩子的媽媽全程沒一點笑臉,拿著比賽積分條看,說這次比賽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你連輸了倆局,那這個我需要去問問老師,到底是怎么個回事。
我聽出她語氣中有對賽事安排不滿的意思,這是我第一個驚訝之處。隨即,她象征性安慰孩子不要哭了,說:這個比賽結果還不錯的。然后和我們說,我家孩子正常發揮不會是今天這個水平,轉身卻去責備孩子,‘’要你比賽之前別練棋,你偏要練習,看吧,把腦殼練暈了。。‘’
當時的我并不覺得這媽媽的話,有多不妥。可是現在細細想起,還是有些震撼。
與此相反的是,另一組家庭,爸爸媽媽都來考場了,他們的孩子走出來后,笑嘻嘻的。我們都要說恭喜了,孩子告訴媽媽比賽失敗了,下午需要復賽。他的爸爸媽媽哈哈哈哈哈大笑,尤其是那個爸爸還說,‘’行,不錯啊,還贏了一盤。還有三個小時才復賽,先帶你出去玩玩。‘’
有對比 才有反思。我現在想想,對于育兒我們都知道:要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要尊重孩子,在鼓勵和激勵之間找到平衡,可是一旦自己去做,真的就是常有差距,甚至和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馳。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我卻想說,這個距離有的人很短,有的人很長。而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知道之后努力去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