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位bug產生的過程
測試用例的執(zhí)行,基本上是程序運行過程bug產生的開始,若測試結果與期望結果有出入,即出現了錯誤征兆,定位bug過程首先要找出bug產生的原因,然后對bug進行修正。因此定位bug過程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找到了bug產生原因并提給開發(fā)去糾正;另一種可能是測試過程中程序產生的bug原因不明,測試或開發(fā)人員只得做某種推測,然后再設計測試用例證實這種推測,若一次推測失敗,再做第二次推測,直到發(fā)現并糾正bug。
定位查找bug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究其原因除了開發(fā)人員心理方面的障礙外,還因為隱藏在程序中的錯誤具有下列特殊的性質:
(1)錯誤的外部征兆遠離引起錯誤的內部原因,對于高度耦合的程序結構此類現象更為嚴重;
(2)糾正一個bug造成了另一bug現象(暫時)的消失;
(3)某些bug征兆只是假象;
(4)因操作時疏忽造成的某些bug征兆不易追蹤;
(5)bug是不是程序引起的;
(6)輸入條件難以精確地再構造(例如,某些實時應用的輸入次序不確定);
(7)bug征兆時有時無,此現象對嵌入式系統(tǒng)尤其普遍;
(8)bug是由于把任務分布在若干臺不同處理機上運行而造的。
在軟件bug定位過程中,可能遇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問題,隨著問題的增多,測試人員的壓力也隨之增大,過分地緊張致使開發(fā)人員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又引入更多的新問題。
盡管查找bug,定位bug不是一門好學的技術(有時人們更愿意稱之為藝術),但還是有若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下面介紹幾種bug定位方法。
2、定位方法
無論采用哪種定位方法,目標只有一個,即發(fā)現并排除引起錯誤的原因,這要求測試人員能把直觀想象與系統(tǒng)評估很好的結合起來。
常用的定位策略分為三類:
①原始類(brute force)
②回溯類(backtracking)
③排除類(causeeliminations)
原始類定位方法是最常用也是最低效的方法,只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使用它,主要思想是“通過計算機找錯”。例如輸出存儲器、寄存器的內容,在程序安排若干輸出語句等,憑借大量的現場信息,從中找到出錯的線索,雖然最終也能成功,但難免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回溯法能成功地用于程序的排錯。方法是從出現bug征兆處開始,人工地沿控制流程往回追蹤,直至發(fā)現出錯的根源,不幸的是程序變大后,可能的回溯路線顯著增加,以致人工進行完全回溯到望而不可及。
排除法基于歸納和演繹原理,采用“分治”的概念,首先確定所有與bug出現有關的所有數據,設想一個導致bug的原因,用這些數據證明或反駁它;或者一次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通過測試一一排除。只要某次測試結果說明某種假設已呈現倪端,則立即精化數據,乘勝追擊。
上述每一類方法均可利用一些測試工具,開發(fā)工具。目前,調試編譯器、動態(tài)調試器(“追蹤器”)、測試用例自動生成器、存儲器映象及交叉訪問示圖等到一系列工具已廣為使用。然而,無論什么工具也替代不了一個開發(fā)人員在對完整的設計文檔和清晰的源代碼進行認真審閱和推敲之后所起的作用。此外,不應省略掉代碼走查過程中最有價值的一個資源,那就是開發(fā)小組中其他成員的評價和忠告,正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
前面有提到,修改一處老問題可能引入幾處新問題,有時程序越改越亂,但若能做到每次糾錯前都捫心自問三個問題,情況將大為改觀:
①導致這個錯誤的原因在程序其他部分還可能存在嗎?
②本次修改可能對程序中相關的邏輯和數據造成什么影響?引起什么問題?
③上次遇到的類似問題是如何排除的?為什么這次又重新出現了?
文章內容略有作修改,引自http://wenku.baidu.com/view/543a89cf482fb4daa48d4b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