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陜西榆林醫院里,一位產婦在痛苦的分娩之后,情緒失控跳樓自殺,經搶救無效過世。
從昨天到現在,榆林產婦跳樓事件已經反轉好幾次。
現在家屬和醫院都說這是對方堅持要讓產婦順產而造成的意外。所以產婦過世后,整個事件陷入了羅生門。
9月6日凌晨,榆林一院再次貼出相關證據及監控視頻。看到白紙黑字,委托書、知情書、家屬拒絕記錄和監控視頻后,很多人選擇暫時相信醫院。
誰真誰假,誰對誰錯,我們很難分辨。
但令人欣慰的是,這次沒有專業媒體帶節奏,能看到媒體在議題設置上的謹慎。
情緒化及偏向性標題都沒有出現。按著專業主義的路數寫新聞,居然也能成為新聞了。
二
對于一個可以三番五次簽下“情況已知,要求經陰道分娩,諒解意外”的丈夫,我的恨意每分每秒都在爆炸。
面對妻子兩次下跪請求剖宮產仍然殘忍拒絕的丈夫和婆婆,我頭一次希望輿論能夠壓死他們的后半生。
她為什么要自殺?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說:
醫院不會讓她絕望,但丈夫會;
醫院不會讓她百念皆灰,但夫家會;
醫院不會讓她精神崩潰,但娘家人的無動于衷會。
把產婦推向死亡深淵的,不是疼痛本身,而是明明意識清醒卻身不由己的無助感。
一直覺得男人再怎么著也不會殘忍到讓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去生產,也一直覺得女人問保大保小是像問你媽重要還是我重要一樣的玩笑話。
但事實一次次告訴我們,這世上的人性,比你想象的要陰暗的多。
三
“自殺”為什么會成為導致孕期以及剛分娩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為人們總是把焦點放在即將誕生的新生命上,卻忽略懷胎十月,被早孕時的嘔吐到分娩時的撕裂折磨到極致的媽媽們。
我相信很多產婦對于整個分娩過程的滿意度并不只是生產過程的順利,也是在生產過程中所受到的悉心照料。
她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才不是生育機器。
當她躺在床上全力以赴和死神做斗爭時,她的丈夫會放棄還是守護她,她的家庭又會拋棄或是支持她。很難講。
所以才會有那么多女性生完孩子也要堅持離婚。
一個人值不值得托付,懷孕生產期最能見分曉。
拋去新聞事件,只談生活,也會發現男性對女性的不重視,是那么習以為常。
妻子叫疼,有些丈夫會說:別人都不叫,就你矯情;寶寶哭了,丈夫把寶寶遞給虛弱的妻子,甚至找各種借口離開。
我不知道在你心愛的女人最需要,最脆弱也最無助時,你是怎么忍心逃避讓她一人面對的。沒準備好為人父,為人夫時就控制好自己的私欲,否則跟畜生有什么分別。
帶孩子是女人的事,與男人無關。這種想法本身就讓人反感。
四
我不知道榆林的這位產婦在跳樓前是攢夠了多少憤怒和無奈,才會選擇一種最慘烈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但我知道不被理解,痛到無法表達,且清楚知道怎么表達也沒用的時候是何等孤獨和絕望。
真搞不懂一些人為什么會覺得女性的痛苦是理所應當。
憑什么生孩子就該痛,帶孩子就該辛苦,男主外女主內這種觀點早該摒棄。雖然男人在外工作辛苦,但操持家務本來就是分內事。
做一點事就唧唧歪歪覺得自己是三好先生。
是不是這社會上渣男多了,突然出現一個正常的都會令人過分感動。還有那些孕期出軌/家暴/逃避的,永遠不值得被原諒。
我不知道此事過后,中國的女性們能不能拿回身體的主控權。但我知道,婚姻或許是一場吉兇未卜的開始。
寫到這里,滿心憤懣和悲涼。可能在此時,我們才能看到人性呼喊共情,在沉痛中感受到一絲無奈的溫情。
五
被這條新聞刷屏一天,我也看到很多關于分娩的資料。發現已經有一項已經十分成熟的醫療技術可以有效緩解分娩帶來的疼痛——無痛分娩。
但遺憾的是,只有1%的中國產婦能享受到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是麻醉醫師在腰椎間隙進行穿刺成功才能開展。所以無痛分娩沒有在全國普及的原因之一也是麻醉醫師的嚴重缺乏。
我國的麻醉師總數只有8.5萬人,如果按照歐美國家每萬人配備2.4個麻醉醫生的標準,中國應該配備30到50萬名麻醉醫生,這個缺口達到幾十萬,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補齊的。
除了麻醉醫生緊缺,另一個原因便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很多人認為生孩子就是要痛,哪有生孩子不痛的。
特別是在對“無痛分娩”認知度不高的地區,開展起來困難重重。
如果不是這個痛到跳樓的產婦,這種隨時發生的日常苦難,都依然得不到放在臺面上的機會。這意味著,99%的產婦都可能痛到絕望。
請正視女性的痛苦,不是所有的痛苦都是必要的,我們得明白這一點。
其實現在有一個“無痛分娩中國行”的項目,已經開展10年。它計劃協助中國建立10個以上的產科麻醉和現代產房規范醫院,提高產婦、胎兒及新生兒的安全性。
并在許多地方開講座,向產婦和家屬普及無痛分娩的知識。
我不知道距離無痛分娩普及化還要多久,但我們至少能看到醫學教育和社會組織及公眾的努力。
既然能在安全范圍內減輕疼痛,這就是一個醫學的進步,家人的陪護更是精神上的莫大支持。
希望更多的媽媽能平安喜樂的迎來新生命,而不是孤單痛苦的闖一趟鬼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