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夷:指東夷,中原東部的不開化民族的統稱。其實,從考古學看,周代東部的民族,基本上是夏商或者更前部落的后裔,也曾有過文明,只是由于戰爭遠離的中原,生產力發展稍微落后了,并不算是真正的“不開化民族”。
狄:指北狄,中原北部的不開化民族的統稱。北部基本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不同,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中原相對燦爛的固定文明,但也有自己獨特的文明方式。
除此之外,還有南蠻和西戎。中國中原一代在古代一直認為自己是發達地區,周圍地區在文化上全都不開化,便對周圍少數民族形成了蔑視的稱謂。
夷狄合起來就是指周朝周邊的未開化民族。
諸夏:周朝分封的中原各個諸侯國,即從屬于周朝的諸侯國的總稱,也泛指中原文明發達地區。
亡:同“無”。
以上的解釋歷來諸家沒有任何疑義,關鍵解釋在于“不如”二字,我們來分別看一下。
第一種解釋:不如(或有的漢簡上“不若”)意為比不上。《論語注疏》、正義、錢穆引、楊伯峻、李澤厚等都依據這一解釋,整句話的大意是不開化民族有國君,也比不上諸夏沒國君,因為諸夏有禮儀制度。
第二種解釋:不如意為不像。宋儒程頤、朱熹、明張居正、當代華杉等都依據這一解釋,整句話的意思是不開化的民族都有了國君,有了君臣上下禮儀,不像諸夏,總是僭越禮儀,哪里還有君臣之禮啊!
第三種解釋:主要是華夷之辨的內涵,不講地理位置,而講禮儀文明,哪里有發達的禮儀,哪里是諸夏,哪里沒有發達的禮儀,哪里就是夷狄。到了清代,雍正搞了了《大義覺迷錄》,主要是為了抹殺民族仇恨,緩和滿漢矛盾,闡釋滿清的合法性。
我們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孔子再講這句話的時候,肯定不是有三個意思,而是只有一個意思,不可能孔子左腦想著諸夏的文化自信,而右腦想著諸夏不如夷狄的文化無奈,所以孔子的原意只有一個。但為何有后世這么多解釋?就是因為我之前一直提到的《論語》是斷章取義的論斷,沒有經過孔子本人的刪定,沒有背景,沒有前后文,言簡而意不賅。
因此,這就要求解讀《論語》的人,自己心中要堅定一個概念,不要做模棱兩可的解讀。中華文明能綿延不絕,其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文化的滲透,這應該是一種文化自信,不管諸夏王朝如何更迭,君王如何變換,城頭大旗倒了又立,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盡管孔子生活在禮樂崩壞的東周時代,但他對周禮的癡迷程度已經無以復加。所以他做夢都希望回復周禮,而這里面誰當君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禮儀制度起作用,即使沒有君王,也比有君王要更進步。
這句話的意思解釋如下:
夫子曾經說過:“未開化地區即使有君主,也不如文明發達的華夏沒有君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