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八佾篇第五則。
1、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2、傅佩榮原文
孔子說:“夷狄還知道有君主,不像周朝諸國連君主都沒有了。”
“夷狄”,古代生活再中原地區的人以自己為文明開化者,稱四方之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諸夏”即周朝諸國,為華夏文明區。春秋期間,周朝曾經五年沒有天子;魯國曾經九年沒有國君。國不可一日無君,天下無君,必定大亂。
我們常常說:“禮失而求諸野”,“野”指比較落后偏僻的地方,這些地方還保存著一些比較特殊的禮教。夷狄還知道有君主,不像周朝諸國連君主都沒有了。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孔子認為,蠻夷之邦即使處在有國君的狀態,也還是比不上連沒有國君都沒有了的中原之國。這種類比,難免讓人有一種感覺,是否這種以中原文化為中心的傾向,對“蠻夷”鄙夷太過,不是很合適。但看了南懷瑾先生對于這則的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文化是源遠流長的,禮樂精神也是,中原之邦即使到了沒有國君的混亂境地,但其綿延的精神實質還是會流傳;在這個層面上,夷狄空有國君,而無文化與禮樂,確實是稍遜一籌的。
4、弘丹學習心得
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孔子這句話是非常有諷刺意味的。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卻不如夷蠻之地,還保存著傳統的禮數。
對于封建社會,常說的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天下無君,必定大亂。所以,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想必也是深深得憂慮吧。
傅佩榮老師講的“禮失而求諸野”,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解讀這句話,可能是,偏遠的地方更容易保存著一些不合時宜的禮數。像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可能更加容易接受新思想,摒棄一些不合時宜的禮數,但是,偏遠的地區,因為閉塞,更容易延續這些不合時宜的禮數,比如,現在常常見諸媒體的“鬧洞房”惹出來的是非。
讀魯迅的文章,我們常常感受到民眾的愚昧,但是,偏遠的地區,新思想,新風尚很難傳到這些地方,所以也就不容易跟上時代的潮流。
5、都市隱居人解讀
孔子說:“夷狄雖然有君王,還不如中原諸夏國沒有君王。”
這句話過于簡單,歷代常有完全相反的解釋方式。
一種方式是說,連夷狄都有君王,不象諸夏,僭禮篡位成為常態。君臣是禮中的大節,大節都失去了,其他的細節又有什么意義?這種說法在五代初年,國家經過長期的混亂,渴望統一的局面時,以及元朝末年渴望驅除韃虜恢復漢人的尊嚴時成為主流。
另一種說法是夷狄縱然有君王仍然是野蠻民族,不如中原諸夏。君臣只是禮中的一部分,但不可以沒有禮,就算沒有君王,中原各國各大家族的貴族中仍然保持著禮,仍然是文明社會。這種說法在五胡亂華,東晉貴族南渡時比較流行。
至于現在,不知算是幸運還是不幸,兩種情況在現在都成立:中國社會現在普遍缺乏信仰,雖然號稱是禮儀之邦,傳統禮儀已經給丟得差不多了,反倒開始普遍羨慕起國外的文明、國外的領袖和政治制度了;但是中國雖然現在有很多問題,解決方法還是要從自身來找,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文明種子已經流傳在中國人的血脈里、生活中,以及各種典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