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民主?面對孩子,你是溝通還是在說服?? ? ? ? ? ? ? ? ? ? ? ? ? ?
花朵 昨天在媽媽群里聊天,有位媽媽說,他上高一的兒子有天回家告訴父母,他打算學文科。聽到這個消息,她和老公一下子急了。不行,絕對不行!文科專業少,考生選擇范圍小,大學錄取人數比起理科來少之又少,最重要的是,畢業后工作不好找。總之一句話,選擇上文科她和老公不同意。 但孩子卻態度堅決,我喜歡文科,我就要上文科! 看那架勢要孩子立即改變主意聽大人的話, 好象很難。 "后來,我和他爸爸就跟孩子溝通,給孩子舉了我們周圍的許多例子,誰家孩子因為上了文科畢業幾年至今沒找到工作,誰家孩子因為讀文科,不能選自己喜歡的專業,最后因此耽誤前程。……我和他爸爸對孩子一向很民主,什么事都和孩子商量,希望兒子能明白父母的苦心,慢慢能轉變過來,聽我們的,選擇理科……" 群里的媽媽們紛紛表達對這位媽媽的支持和贊賞。 我瞬間懵了。 這明明上演的是父母對孩子隱性控制的戲碼,卻偏偏打著民主的旗號,美名其曰溝通。分明就是赤裸裸的說服,也要被冠以"希望兒子能明白父母的苦心"。 我們現在的父母到底是怎么了? 我們總是看不見孩子,看不見孩子的痛苦煩惱,看不見孩子的不易和努力,看不見孩子的意見和想法。我們只顧守著自己的"正確"。 兒子過生日了,非常想要一把玩具手槍,"手槍有什么意思,給你買套新衣服吧。"媽媽斷然了泯滅了兒子心中升起的希冀。媽媽的觀念里,玩手槍沒意思,而買新衣服是有意義的。 孩子學習吃力,晚上寫作業寫著寫著趴在桌上睡著了,媽媽看見了,立刻勃然大怒。"又在睡覺?!你到底還想不想上學了?"媽媽覺得此刻你在睡覺,你就是不努力,媽媽根本就看不見孩子的痛苦和不易。 孩子喜歡看武俠小說,媽媽不高興。"武俠小說是快餐文化,讀書,就要讀好書讀名著!"媽媽眼里,名著是經典,武俠小說是糟粕。只有讀名著那才是正確的。 問題是,父母一直都是正確的嗎?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對和錯嗎? 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不要淘氣要聽話,長大了才發現,那些淘氣不聽話的孩子活得自我灑脫,混得比我們好。 以前父母總說,人要樸素,喜歡打扮的女孩子都是愛慕虛榮,將來嫁不到好人家。我兒時的伙伴雨,從小愛打扮臭美,不愛學習,可后來人家做了化妝師,開了自己的工作室,還嫁到了書香門第,老公是個名符其實的高富帥。像《歡樂頌》里的趙醫生。 父母從小灌輸我們,對人要和氣,遇事要忍讓三分。進入社會,我們才發現,你對某些人越和氣你就越受氣,你越是小心翼翼,別人就越對你得寸進尺。單位里你受委屈了, 你本來可以據理以爭的,你卻選擇忍讓沉默。最后你發現,背后陷害你的人更得意了,而你維護的某個人,卻連句感激的話都沒有,其它人,看你的眼光里也有了鄙夷。 父母說紅色多漂亮啊,又喜慶又鮮亮,可你偏偏喜歡黑色,就是喜歡!難道紅色就真得比黑色漂亮?父母喜歡紅色就是對的你喜歡黑色就是錯的? 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一切都處在變化之中。這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五彩的。每一種顏色都很漂亮,每一個觀點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 可我們許多做父母的總是自以為是。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人生經驗不足,做出的決定必定幼稚。可事實證明,多數時候孩子眼光優于父母,孩子的想法比父母更有前膽性。 好吧,說了這么多,還是讓我們回到文章的最初。看看那對父母是怎樣企圖說服和控制孩子的。 首先,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想學文科,這是孩子的想法,按理說,做父母的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父母反對孩子的選擇,理由是你的選擇是錯的。在控制型的家庭里,父母看不到孩子,任何不符合家長的意志,都認為是錯的,不被允許的。 其次,改造意志。你必須聽我的按我正確的來,否則,我就要改造你,循循善誘,軟硬兼施。群里的那位媽媽,為了讓孩子改變想法,夫婦二人輪番上陣,給孩子作思想工作。 這樣的家長太多了,這樣的家長太可惡了! 說可惡是因為,他們在剝奪孩子自由意志的這條路上,既執著又堅韌。他們打著民主的旗號,喬裝成和孩子談心,溫和地,柔情地,給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依仗孩子對父母天生的信任,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繳械投降。要不怎么說,糖衣炮彈的攻擊力最強呢。 有多少有想法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愚昧的父母洗腦,漸漸喪失了自我意志和人格,長大后成為一個庸常平淡的人。 美而不自知,是美的最高境界。愚而不自知,就是最可怕的愚了。 在家庭教育的這條路上,我們做父母的都需要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努力學習,完善自己。平時可以看些教育類心理類的圖書,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不斷內觀覺知,多些對孩子的理解和體諒,少些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 別再把說教當成溝通,做真正的民主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