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會將普通人稱為“百姓”,某些時候還會加上“黎民百姓”。這樣的稱呼有什么來源?
咱們現代人都有姓,有名。但這一情況并不是一直如此的。戰國以前,只有“士”這個階層及比這個階層還要尊貴的人才有姓,也就是說姓是貴族專有的身份證明。
而最初的“百姓”一詞,也就用來形容百官。直到秦漢時期,姓、氏混用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百姓一詞才逐漸走向民間,稱為概括普通人的稱呼。
在這里咱們補充兩個知識點。
首先,咱們聊聊姓與氏。
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是比較穩定的。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父子兩代不同氏或者兄弟之間不同氏的情況在當時是很正常的。
您看看這個”姓“,它左邊是”女“,右邊是”生“,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來源于女性氏族社會時期的概念。最初給一個人確定姓的是這個人的母親或者外婆。比如我們知道皇帝姓姬,他為什么姓姬?因為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的。
氏還有一個俗稱,叫小姓。一個家族隨著人口的繁衍,往往會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比如宋就是以國名為氏的情況,而司馬就是以官名為氏的情況。
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
秦漢以前,一個貴族完整的名字應該是姓+氏+名。
這樣的情況之后逐漸改變,而這個改變的原因就是我想給您補充的第二個知識點。
我們知道周朝建立之后有過一次大分封,將整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土地都分封出去了。而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并非周朝首創的,在它之前的朝代都干過這件事。
這些得到土地分封的人就是諸侯王,他們自然是貴族,他們的子女也必然是貴族。
到了第一代諸侯王逝世以后,第二代中也只能有一個人繼承為新的諸侯王,那些沒有成為諸侯王的人就成為了沒落貴族。時間越久,人數越多,他們沒有機會獲得足夠標準的貴族教育,卻又流淌著貴族的血液,這些人就是將禮法帶到民間,致使禮法平民化的人。
比如”百姓“一詞,由標準貴族稱呼演變為普通百姓的稱呼,就是由這樣一個群體引導的。
我們知道,戰國以前的中國也曾經是一個奴隸社會,落魄貴族肯定是不會同意和奴隸們使用同一個稱呼的,那么怎么稱呼奴隸?——黎民。
您別看現在咱們說黎民百姓,感覺黎民排在百姓之前,實際上黎民是最低級的稱呼,是對奴隸階層的稱呼。而這個稱呼的來源和一個人有關,他就是蚩尤。
歷史上曾經有一場著名的戰役,叫做涿鹿之戰。參戰雙方分別是皇帝部落與蚩尤部落,戰役的目的是為了爭奪適于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戰役的結果是皇帝部落取得了勝利,蚩尤被殺,他的部落被皇帝收編,成為了最初的奴隸階層。
因為蚩尤部落的名字叫做九黎,所以這一些奴隸就被統稱為黎民,并且成為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奴隸階層的統稱。
“愛育黎首”一句中的“黎”指的就是黎民。而“首”有兩個解釋,第一種解釋,首是明的意思,“黎首”就是黎民。第二種解釋首是百姓的意思,“黎首”就是黎民百姓,是對民眾的統稱。
這是兩個懸而未決的解釋,各有支持的一方,我也不能確定哪個正確。
這一句之前的一句是“垂拱平章”。講的是君王與臣子共同治理國家,而君王的臣子自然是貴族階級。
這一句之后的一句是“臣服戎羌”。講的是國家對待邊遠少數民族的態度。
結合前后兩句您就可以發現,還剩下的沒有講到的是國內的非貴族階級。
所以如果您將“百姓”依舊認為是“百官”的別稱,那么這里的“黎首”就是黎民。如果您將“百姓”認為是沒落貴族,那么這里的“黎首”就是黎民百姓,是對民眾的統稱。
無論您支持哪一種解釋,這一句的意思是愛護與教育國內的非貴族階級都肯定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