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有個毛病,如果讀了一個作家的一部作品,覺得不錯的話會一直追看他的其他作品。比如高中時喜歡上了貓膩的《慶余年》,結果就不舍晝夜的品讀了他的《朱雀記》,后來更是追看他的每部作品(但時常斷更是個壞毛病)。所以看完了曹三的《流血的仕途》,自然而然地就讀起了《嗜血的皇冠》。
劉秀生命中的過客##
劉秀,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屬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因西漢遵行“推恩令”故其先世從列侯遞降,至其父劉欽一輩,僅授濟陽縣令。因此,劉秀雖有皇室血脈,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個沒落的皇族子弟,與高高在上的皇位實在搭不上邊,更不用說后世給他的“中興之帝”的桂冠了!那么,作為本書的主人公,他又是怎么開了掛一般登上權力的最高峰呢?這不得不說主動或被動改變他人生的幾個人。
王莽,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老劉家的親戚,于公元8年奪取西漢政權,改為新朝。要說這王莽吧若是作為臣子信奉儒家的“以禮治天下”也就罷了,偏偏他當上皇帝后依然認為紛亂社會只有以他那套理念才能治愈,所以他上臺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稱“王莽改制”。他的這套政改方案實在是不適用于當時的社會,結果導致政令混亂不堪、臣子欺上瞞下、土地兼并嚴重、饑民四處流竄,社會各階層苦不堪言,只有王莽還生活在他的理想國中!最終,其治下土地上叛亂層次不窮,這直接就改變了劉秀的人生軌跡,將劉秀推入到了推翻新朝的大軍之中!
劉縯,劉秀親兄長,是他將劉秀帶入到了“光復漢室”的創業路上。劉縯鋒芒畢露,常懷復社稷之慮,更廣交天下雄俊,并于舂陵帶領家族子弟和一眾賓客舉起了反莽大旗。初期,劉縯部與官軍小有斬獲,但無奈官軍人數眾多,遂引入新市兵、平林兵、綠林軍等多只人馬入股,合資成立控股公司一同抵抗朝廷軍隊。雖然劉縯戰功卓著,聲望頗高,但其他股東怕他坐上董事長之位后自身利益受損,遂推舉劉氏家族子弟劉玄為“更始政權”名義第一人————更始皇帝。后又擔心劉縯擁兵自重,將其引入朝中誅殺。這一事件間接地將一直居于劉縯羽翼之下的劉秀推上了前臺,并為劉秀的稱帝之路掃清了最大的“障礙”————他最敬愛的兄長。經此之后劉秀熬過了一段艱苦的歲月,終于走上了橫掃天下的快車道。
天命乎?##
“斬蛇而起,破強秦,誅項羽,一統四海,君臨九州,普天之下,莫非我土,率土之濱,莫非我臣”漢高祖劉邦的奪天下之路始于讖語,而劉秀稱帝似乎也是天命所歸。起兵前夕有“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語,聯絡豪杰時有“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讖語,定基河北時又順勢出現赤伏符:“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鬬野,四七之際火為主”。這一切似乎都說明劉秀真為天子,其實不然!這些讖語只是在廣大的無知群眾中造勢,在劉秀的追隨者中鼓舞士氣,在劉秀的內心中堅定信念。人生就是個舞臺,不管輸贏與否,總需要宏達的目標,是不?
書評##
正如作者所述:“本書之寫作,無意以今非昔,輕易臧否,而是將寫作視為一次游學的過程,重走劉秀的一生,行其所行,見其所見,思其所思,感其所感,與斯人同炎涼、共悲喜,以心證史,仿佛親歷,庶幾可獲領悟、得啟迪”。讀罷全書,確實如曹三所述,跟隨主人公走完了他的一生,陪他少年求學,陪他征戰沙場,陪他委屈求全,陪他兒女情長,陪他肆意人生,陪他將一個創業公司親手打造成了疆域廣闊的帝國!家道的沒落與中興,人生的谷底與巔峰,社會的動蕩與繁榮,或許只有這些帝王將相才能更好的感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