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前幾天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孫女高考47分,爺爺申請查分,得知結果后爺爺當場哭暈!》陳大爺斷定是查詢結果失誤,于是便要求再查一次,但是第二次的查詢結果卻跟第一次的一樣,還是顯示47分。
背后的故事是這樣的:
婷婷自小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因為婷婷的雙親離世早。自小婷婷就非常聽話,知道爺爺奶奶不容易,家務都是搶著做。一到芒種時節,別看婷婷的身板小,像下地干活什么的都會,所以爺爺奶奶也都感到很欣慰。
不過據爺爺所說,婷婷一直是一個好學生。從來沒有闖過禍,在學校的成績也一直都排在前列。雖不能算上最好的,但是考一個好大學,完全被沒有問題。
可是當這次成績下來之后,婷婷的高考成績居然只有47分,這徹底讓爺爺跌破眼鏡。按照平時婷婷的成績,不應該是這樣的,于是爺爺還是不死心,直接去到學校問老師結果。老師將這一結果肯定了下來,說婷婷一向成績都很不錯,但是這次在考試中卻交了白卷。爺爺聽了之后氣的手一直在顫抖,問自己的孫女這是怎么一回事?
誰都沒有想到是這樣一個結果,婷婷之所以交白卷,是因為自己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如果考上大學,就要遠離村莊,遠離爺爺奶奶。她擔心自己走了之后,爺爺奶奶沒人照顧,所以只有不上大學,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爺爺得知事實后,眼淚順著眼眶流了下來。婷婷看了之后,并承諾爺爺會再次參加高考的。
看到這一幕,
我也感覺鼻頭一酸,
婷婷放棄上大學,
是為了年邁的爺爺奶奶。
可是
還有一些同學高考故意交白卷
后來他們都怎么樣了?
那些高考故意交白卷的同學
后來都怎么樣了?
1
“現行的高考教育制度無法照顧到方方面面,但是卻有著基本的公平。應試教育盡管有不足之處,但因材施教的時代遲早會到來。”
“對于中國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羨慕英美的教育體系,而應該慶幸在中國。因為相比社會階層已經非常分明的發達國家,跨越階層要困難得多。而在中國,只要夠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沖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前段時間,韓寒在微博上發的這兩條微博,確實讓人頗感意外。
老實說,這些話根本不算什么石破天驚之語,甚至已經可以說有些老生常談。只不過這話從韓寒口中說出,卻讓人又有另一番感慨。
十幾年前,韓寒被不少人奉為精神領袖,那時他的言論也很大膽:
“中國愚民教育體制下的題目,會想盡辦法把人弄得很蠢,出來就是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很多人認為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其實多少人在大學里把時間都浪費掉了,沒有去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業,上不上大學又有什么關系呢?”
那幾年,韓寒成為了一種現象,他的書大賣特賣,一群在上初高中的同學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韓寒的擁護和自己對教育體制的不屑。2006年,河南考生蔣多多就是個典型例子。那一年,她比高考狀元還要紅。高考時故意交了白卷,用以反抗高考。她不顧監考老師善意的勸止,用雙色筆在幾張卷子上以“碎心飛魔”的名字一氣寫下了8000多字對高考、對學校教育的批評。說“批評”是比較恰當的用詞,因為她沒有過多宣泄自己對高考的不滿,而是長篇大論地提出了自己對教育的看法。并把自己的筆名“碎心飛魔”寫到密封線外。在母校,很多老師都對此事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冷漠。事后蔣多多說覺得這件事有點可笑。她還表示,后來有種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感覺,覺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費了。2007年,湖南瀏陽三中考生陳圣章在2007年高考時,故意將4門功課考零分,以此表達他對高考制度的不滿。陳圣章說,他不喜歡學校里的應試教育,一直有厭學情緒。“2008年,云南考生吉劍試圖故意考零分。因為答題時“閑著無聊”,胡亂做了些題,最終總分168分。事后,吉劍解釋,原本是想要考0分的,考理科綜合時,他抱著“閑著也是閑著”的想法胡亂做了些題,沒想到還得了132分。他的舉動也讓身邊人費解。班主任鄧軍聲表示,“作為他以前的高中班主任,不知該做何評價。我曾對他說過,不管天賦如何,高考成績還是得上去,你復習資料這么多、這么雜,應該認準一套,在搞懂的前提下再去做其他方面的深入。”
令人費解的是,在他所開的名為“心海時空”博客上,曾發表過很多數學論文。但高考查分顯示,他數學只得了8分。對此,他說,分數未必能準確衡量一個人的真實水平。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試卷寫滿自己對教育體制的控訴,故意交白卷……2010年,陜西的張皎因自我炒作“零分狀元”,成為網絡紅人。當年,張皎的語文、數學、綜合、外語四門科目和總分均為零分。他后來解釋,他考零分是想學美國的比爾?蓋茨。然而,他在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卻選擇做“竊卡大盜”——制作偽卡進行信用卡消費、套現。張皎后來在看守所說:“也許就是太渴望成功,急功近利。”這樣的結局也和他在網絡上發表的豪言壯語——10年內賺1000萬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2
現如今十多年過去了,那個曾經的新概念作文一等獎得主韓寒,開始從抨擊教育體制,到反思當今教育制度的合理性。
只不過全中國只有一個退學,還能成功的韓寒。
曾經那些視高考為無物,并同樣猛烈抨擊教育體制的學生們,卻因為自己當初的舉動,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獨自咽下了生活的苦楚。
06年交白卷的蔣多多家境不好,但成績不錯。
在高考后她曾試圖出門打工,但因為學歷不高,加上沒什么專業技能,找工作的路異常艱辛,發出“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好幾次連死的念頭都有了”的感慨。
回憶高考,她的坦言“現在我覺得有點可笑。”“本來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可后來,熱鬧是熱鬧了一陣,沒什么改變。我說的改變是教育內容的改變,雖然教育制度也要變,但核心是要教育內容起變化。可這沒有實現。但后來我就有種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感覺,覺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費了。”
后來幾經周折,蔣多多進入了一家技校就讀,此后杳無音信。20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陳圣章的經歷更豐富一些。
高考后,他做過藥品推銷、保險公司業務員、公益活動策劃、夜總會營銷員等工作,每樣工作都做不長久,頻繁的跳槽。
期間也自己做過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終,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給人開車來還債。后來成為了開貨車運土方的司機。早上7點開始工作,晚上10點結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陳圣章說,他不喜歡學校里的應試教育,一直有厭學情緒。“我不是那種逃課、搗亂的學生,但是坐在教室里我總是不停地想:這樣死記硬背的學習對我來說到底有什么用,我在浪費時間嗎?”于是他選擇了交白卷。2008年的貴州考生李堅,他是一個復讀生,2007年高考成績是441分,2008年重新走進考場的他只有一個心愿——力爭門門考零分。高考結束后,李堅在網絡自曝“零分事跡”,并開博客進行宣傳,很快成為網絡紅人。但沒過多長時間,李堅心生悔意,“我不該那樣做,上大學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隨后,轉變觀念的李堅開始求學,力爭考取大學。被江西翻譯專修學院破格錄取,讀了專科,09年他又考入江西南昌大學科技學院,夢想成為一名記者。2008年白卷的吉劍曾是個數學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輾轉各地打工。做過餐館雜工、當過建筑小工,貼過考研海報,給文化傳播公司寫過軟文;生活上,他睡過公園邊的長凳,為吃飯撿過垃圾換錢。回想起最初幾年的打工生活,吉劍泣不成聲,認為自己毫無尊嚴,“像狗一樣活著”。
令人費解的是,在他所開的名為“心海時空"博客上,曾發表過很多數學論文。但高考查分顯示,他數學只得了8分。對此,他說,分數未必能準確衡量一個人的真實水平。
他的舉動也讓身邊人費解。班主任鄧軍聲表示,“作為他以前的高中班主任,不知該做何評價,我曾對他說過,不管天賦如何,高考成績還是得上去,你復習資料這么多、這么雜,應該認準一套,在搞懂的前提下再去做其他方面的深入。"他最好的同學邱永,也不支持這種做法。
同樣是08年交白卷的徐孟南去年還上過微博熱搜,因為他想重新高考,并四處勸現在的學生們,不要放棄高考。
他當年深受韓寒《通稿2003》影響,強烈反對應試教育,原本成績也不錯的他,在高考后生活同樣被打工的“勞累”“辛苦”充斥著。
十年過去,生活改變了他的偏激。2018年,徐孟南重新走進了高考考場。被省內一大專提前錄取。
當年他只想考零分
提起徐孟南,2008年參加高考的人,都對他有印象。當年,他效仿2006年河南“0分考生”蔣多多,在高考試卷上亂寫一通交卷,并決定不打算繼續上學,隨著父親外出打工。
這個當年看似“瀟灑”的考生,這些年過得并不瀟灑。“高考故意違規交白卷后,我承受了很多壓力,也讓父母極其失望,更錯失了大學校門。”2008年高考時,別的考生都在揮汗如雨、冥思苦想,徐孟南卻在高考試卷上四處亂寫“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號是×××……”
他以考零分為驕傲,并聲稱“考滿分不是本事,能每道題都答,但最后得零分,這才牛。”
他甚至在考卷上闡述與考題無關的,自己設想的“三人行”教育理念。他并不是瘋子。在高考前,他就寫了長篇小說,講述自己的理念。
而這一切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后,目標只有一個:想方設法考零分。
結果揭曉后,面對同學和親友的疑惑、嘆息,當時徐孟南沒有一絲后悔。他還主動向安徽、上海的媒體報料,引來幾家媒體的報道。看到自己名字被寫進新聞報道里,他一度感到十分激動。
不過,媒體的關注只是曇花一現。數天之后,再也沒有媒體聯系他,負面評價也開始如潮水般涌來。2008年,當喧囂的7月過后,他的同學開始奔赴各地上大學。
徐孟南只能跟著父親到上海打工,在一間燈箱制作公司負責組裝燈箱。他曾說:“我有自知之明,不敢去找那些對學歷有高要求的公司。”
徐孟南曾在中學門口打出自己的勸學標語。徐孟南供圖
考完他選擇當勸學者
事實證明,他最終后悔了。他曾在接受采訪時,不停地說自己真傻。他還走上了一條與之前截然相反的路——勸學。
高考之后的兩年里,徐孟南更加關注“0分考生”的報道。
“我發現步我后塵的人不少。和我當年一樣,因為年少叛逆,一時沖動選錯了路。”這讓他感到慚愧。“不能讓人再做我這種傻事了!”2011年5月,這位曾經的叛逆小伙,開始背著自制的木箱,裝著4000多份宣傳單,呼吁大家“要好好參加高考,使勁考出好成績。”
他的足跡還活躍在網絡。2011年7月,徐孟南在天涯論壇看到一個帖子說,當年上海一考生故意高考交白卷考零分,借此復制韓寒的成功。
徐孟南馬上回應,抨擊這種行為不妥。不過,后來調查證明,此人考零分,是因為已經被體育學院提前錄取了。
不過,一次又一次類似的事情,讓他越來越覺得:自己有必要站出來,以親身經歷告誡后來人。同時,他也愈發不能原諒自己。
在老家,這個來自安徽蒙城的男孩,祖輩世代務農,曾是村里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孩子。高中第一年,他很努力,成績能排中上等。
“我兒子要是好好學,起碼能考上個二本,可惜啊。”提起兒子,他的爸爸曾這樣說。
這些年,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徐孟南穿梭于各地,制作過廣告燈箱,干過衛浴組裝,后來在江蘇親戚那里幫忙做管理工作。如今,徐孟南已經成家立業,并且有了孩子。但他仍有一絲遺憾,于是選擇重新高考。
現在,再評價自己當年的舉動,他說“人應該先駕馭好自己,然后再考慮其他事情。”他認識到當年的決定,沒有給自己一個交代,最終影響的還是自己。
“我想獲取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來提升自己,也算彌補當初沒有上大學的缺憾。我想體驗一下大學的生活。”
徐孟南說,“這次高考,肯定不會再交白卷了。如果當初有過來人勸我,我可能也不會去交白卷。”
3
其實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少有容易二字。絕大多數人在高考后的10年里,肯定也都經歷過一段迷茫和辛苦的時期。
可是從大概率上來講,學習成績的好壞,確實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吃得了學習的辛苦,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那部分同學,生活的苦頭會少很多。
不久前在朋友圈里看到過這樣一張照片,文字是“北京海淀某頂級小學奧數課的教室后部,你們感受一下”:
圖片附加了解釋,說這是奧數教室后面,家長都是跟著旁聽的,筆記、攝像一個不落,回家提問孩子和復習鞏固。
我想大家看完,心里肯定倍感壓力。
在全國輿論都在說奧數無用,奧數坑人,奧數殘害孩子的時候,中國教育資源最豐富,最強大,最頂尖的海淀區,父母們卻拼著十幾萬一平的學區房,給孩子報著幾百甚至上千塊一節的奧數課,并且在后方這樣盡心盡力的跟著。
是這些父母傻嗎?
不是,僅僅就這一個海淀區,中國包括清華、北大、人大的8所985大學和26所211工程大學集中在這里。最好的小學、中學、高中,也集中在這里。父母們太知道讓孩子進入一個好初中,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的重要性了。
僅僅在中小學階段,好學校的學生們享受的資源就已經讓人羨慕不已:
“當你去做實驗的時候,推開教室的們,中科院的院士在對你微笑,人大附小五年級這個班,它所有的實驗,所有的科技課程,直接輔導老師都是中科院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考上這個班的小孩隨便用。”
這批孩子們是不是都能擁有一個自己滿意的人生,任誰也不會知道。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不會體會到蔣多多、吉劍、徐孟南他們那種心酸。
肯努力,分數高,成績好,適應性強,配以良好的教育資源,預測不了一個人發展的上限,卻足矣決定一個人發展的下限在哪里。
4
韓寒說:“我現在所接觸到的富二代已經越來越強,普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經濟條件更優越的家庭難道不會這么想嗎?”
這話確實是很實在了。
從《爸爸去哪兒》中的那些明星家里懂事乖巧的萌娃,到最近通過《最強大腦》被熱議頗多的澳門賭王之子何猷君。
我們會發現,“比你起點高的人,比你更努力這件事”,已經慢慢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
如果讓普通家庭的孩子跟這些占盡天時地利的孩子們,在高考時還要拼素質、拼特長、拼某種專項技能,那相信遠遠不如拼應試來得公平。
這樣說絕不是鼓吹普通人的努力看不到希望,恰恰是想表達抓住現有教育機會,才是普通孩子站穩腳跟最有利的捷徑。
時代發展到今天,如果還是抱著“學習成績無所謂”和“讀書沒有什么用”、“上不上大學沒關系”這樣的想法,便是讓孩子真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換句話說,學習的路上要付出很多辛苦,高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然而在所有可供選擇的道路上,對普通人家里的普通孩子來說,學習極有可能是最平坦的路,高考極有可能是最容易的挑戰。
吃的了讀書的苦,才能更從容更自信的面對生活的苦。
5
讀書起碼提供了可行的前進捷徑
放棄高考很簡單,0分很容易得到,但是那之后呢?未來要怎么開創,完全依靠個人的能力,如果自己能力平平,未來要依靠什么呢。然而大學,起碼提供給了可行的前進捷徑,也許終其一生或許談不上逆襲,但一張高校文憑,卻會讓大多數人免于跌落谷底。
《精進》一書中談到:“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么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沖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圍中,周圍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會用相對嚴格的標準來審視自己,不斷自省,哪怕最后變不成最牛的,也可以優秀出眾。
當年故意考0分的徐孟南,如今悔悟重新參加高考,令人感到欣慰。放棄教育也好,覺得“讀書無用”也好,都只是片面的、短視的視角。只看到了某一個時刻,一個人能力和他擁有資源的不匹配。或者某個個例,文憑和他擁有的地位和資源的不對等,就信以為真。實際上背后復雜的原因,必須去讀書,去見識才能知道。
網友聲音
提起這樣的故事,很多人都會想到“輟學少年”韓寒。當年,韓寒的一句“靠稿費養活自己”似乎讓很多人覺得瀟灑。那么,網友們又是如何看待徐孟南當年的舉動,和今日重返高考呢?
本文綜編自:中國之聲、北京青年報、作業小互、陜西高考。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 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
投稿郵箱:120156131@qq.com,請注明“原創”。
商務合作:QQ12015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