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張帥的雙打比賽,她的搭檔是排名比她考前的斯托瑟。感覺張帥在比賽中,總是在討好斯托瑟,對自己明顯信心不足。其實她們是搭檔,而且論實力,尤其是張帥近年的狀態,她不一定比斯托瑟差多少,但她為什么總是表現的像個跟班的呢?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現在感覺,我對張帥的評論很可能是我自己的投射)
每當我和別人配合的時候,我都會自動的特別在乎別人的感受,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自己做的不夠好,讓別人失望了,會讓我難受好一陣子。而且我總是會擔心,哪里要是做的不好,會讓對方不喜歡我。所以,我忽視自己的一切,來討好對方。比如我在打網球的時候,摔倒了,我會立即爬起來,忽視自己的疼痛。告訴對方沒事。不敢也不愿去面對自己的傷痛、自己的情緒,因為我不能錯,不能受傷,不然大家會看不起我,會不喜歡我的。我總是這樣討好別人,忽視甚至犧牲自己的感覺。因為我從來都覺得自己不重要。
說到這,讓我回想起來很多小時后的場景。父母經常吵架,我每次都努力試圖阻止他們,但幾乎從來沒有成功過。他們從來不會為了我考慮而停止在我面前的爭吵,甚至大打出手。而母親卻經常對我說,都是為了我,她才沒有跟父親離婚。讓我從小就覺得自己不重要而且還背負了讓母親“吃苦頭”了的負罪感。(所以我很孝順,高中時得了抑郁癥或強迫癥,腦子里經常蹦出來父母被車撞了,父母出事了的想法,讓我很害怕。現在想來,是潛意識在表達對父母的恨意,但當時我不懂心理學,根本意識不到)
父母根深蒂固的認為“小孩子懂個屁”,所以父母從來不會尊重我的感受(因為在父母眼中,我們從來都是小孩)小時后買新衣服,從來都是買媽媽喜歡的。偶爾有幾次,我堅持自己的意見,媽媽都會百般詆毀我的選擇,說我審美有問題,小孩不懂。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努力說服自己喜歡上媽媽喜歡的東西。
父母的教養方式,使我在心底里認為“我本身不重要”“我不值得被愛、被尊重”,要想獲得愛,獲得尊重,我必須做出努力,必須壓抑自己討好別人。就像小時候跟父母的關系一樣。(有一種理論不是說,一個人成年以后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其實就是在復制小時候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嘛)
這樣的思維方式、與別人的互動模式,反過來又會讓自己看不起自己,逐漸的討厭自己,而看不起自己又會使自己加倍的去討好別人,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喪失自信。
以前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總是擔心別人會討厭自己,現在終于明白了,其實是我自己討厭自己。問題找到了,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么呢?(寫到最后,我確信了我對張帥的看法是自己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