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系學習了兩個月,發覺文學史課越來越精彩了,今天,聽老師解讀“經”、“典”二字,獲益匪淺,一時興發感動,臨表而不知所言。于是決定把今天的內容做個概括,加以自己的理解和發揮。
?何謂“經”?《說文解字》解釋為:經,織也。也就是編織品的縱線,形聲字,形旁為糸,聲旁為巠(jing,第一聲)。我認為老師的解釋更偏向會意字,“巠”的形狀就像古代女子織布用的機杼,加上“糸”即組成“經”字,意思還是縱向的線。男耕女織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形態,在《木蘭詩》里描繪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場景中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木蘭生為女兒,沒出去打戰的時候就在家織布,我們現在已經不這樣生活了,因此心靈手巧的女紅離我們越來越遠。織布的原理,就是先在機杼上拉好幾條縱向的經線,再用橫木把固定在上面的緯線沿著經線往前推,形成網羅的結構,這樣循環往復,即成布匹。從織布的原理我們得知,經線在整個織布過程中發揮了“開宗明義”的作用。因此,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先建立起來的;第二,連續的,不間斷的;第三,主導的;第四,恒定的。以上就是“經”這個字的本意及特征。
?絲要成布,布要成匹,跟人要成才的道理是相通的。經是一個人生而為人的價值觀,價值定位和價值自覺,是一個人的中心思想。這個價值觀和中心思想是事先建立的,它堅韌不拔,在你的成長經歷中起著連續性、主導性與恒定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你在人世間摸爬滾打,灑掃應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累積著經驗,這些經歷作為一條條五彩斑斕的緯線,在命運的推拉之中,與你生命的經線完成一層又一層緊密且完整的連接,最終,積年的亂麻變為華美的布帛,能施以錦繡,人作為初生時混沌無知的原獸也將擁有豐美而廣闊的人生。
?在《論語》里,孔子多次提及“吾道一以貫之”。孔子衛道,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他的道就是他生命的經線,即使陷于顛沛流離的境地,也不曾加以舍棄。所以他說:“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他十五歲就確立了自己的中心思想,對自己的一生有了清晰的價值定位,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也做不出的“認識你自己”的哲學難題,他十五歲就做出來了。三十歲的時候,這種價值自覺已經是堅定不移,人格是屹立不倒的了。四十歲,任世間風云變幻,也沒有什么能迷惑他的;五十歲更了不起了,明白天道之為何,掌握了天地間最高的智慧;六十歲,七十歲,修為不斷精進,最后使自己的一切行為,一切思想都合乎天地禮義,獲得最深度的自由和最廣闊的生命。孔子偉大的一生,就是靠著他十五歲時為自己拉下的那條生命力極其強大的經線,遂有了不斷的不斷的羅織,千古不朽,綿延至今。
?那么,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生命的經線,會是怎樣的?在我看來,那是極其可悲的。在它的一生中,任晨露夜霜濡袖,無所定地東奔西走,沉醉于聲色犬馬,隨世逐流,心猿意馬,整日里瞻前思后,舉棋不定,終于夜里寢息,安靜下來,竟不知終日所忙為何,恍恍惚惚忘了自我,許多人皆如此吧。
而對于一個確立了自己生命經線的人而言,又是一種全然不同的狀態,即使同樣東顛西走忙忙奔奔,心靈卻能常存寧靜。他們不愿參加對自己生命無益的活動,寧愿住在那寒磣的磨坊,日復日負軛、磨糧,不是為了他們自己,為了不可否認,不能執著的萬有——讓一介生命甘以粉身碎骨的萬有,如同你活著為了光耀上帝。這種稱之為理想的東西,用現代心理學來說,就是你掌控著你的、潛藏在你無意識里的中心思想的幻化。這似乎讓我看到年幼的你,已然為自己想象海市蜃樓,你愿意成為執戟侍衛,為亙古僅存的一枚日,奉獻你絢霞一般的初心。你看,那成匹的布帛,何其平整,順滑,有條不紊,而不成匹的百衲,則不過是一對雜亂無章的碎片罷了,終將付諸東流。我從前說,人生需要裂帛的勇氣,但那是在我忍痛看到了自己灰暗的、被浪費掉的年華時恍然覺醒,不忍一錯再錯,虛度青春。“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需要撕裂,認錯,重建,從頭開始,沿著那條將終其一生而不離其宗的經線,穿越兩極,追尋我生命的桃花源。
你呢,你找到你生命的經線了嗎?
?話轉回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典”這個字。典是會意字,《說文》解釋其為: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之閣也。也就是把典冊高高地供在幾案上,以上告神靈,下傳子孫。《尚書》是一部記錄上古時期有關政治的一些言論和史事,所以也稱《上書》、《書經》。是以“典謨訓誥誓命”六種文體撰成,開篇的《堯典》,記載了堯、舜、禹等人的傳說,所以說典乃五帝之書。那么,那個被恭敬得供起來的“冊”又是什么來頭?你有沒有發現,“冊”其實就是竹簡的樣子。在紙未出現以前,古人記錄文字的載體只能是骨片、布帛、竹簡這類稀有且昂貴的材料,因此,只有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才能被記錄、流傳下來。典的本義就是把符信教命寫在簡冊上,供于幾案,樹立起一種為后世人民,萬代子孫所景仰的人格的典范,告慰天上的神明、祖先,慎終追遠,皇天后土,實所共鑒。“典”代表著一種多么神圣、高貴的行為,后世以典來遣詞,例如“典雅”“典禮”等,傳達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經典”此詞亦復如是。只是有時可以把經典簡稱為經,例如儒家的十三經,道家的《道德經》,佛家的《金剛經》,西方的《圣經》,等等。中國古代的教育,實際上就是讀經的教育。不可否認,學習經典,是一種高明的、神圣的行為,閱讀經典,就是在與圣賢對話。在求學問道的路上,投石問路可能就是悟。我們的生命,順著這一以貫之的經線,逐漸羅織成一匹長達千萬年的歷史長河,自江河的入海口溯源,一直到達與天地相通,與宇宙相融的珠穆朗瑪峰,那里或許有老子的道,有西方的極樂世界。我們看到,那一尊尊屹立千年而巋然不動的圣哲形象,是何其的高貴、厚重、凝練、通達。往往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于是你學會了謙卑,一種高遠的智慧。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困苦不堪,也不該其樂,當你真正深入經典,回到古典的世界里,你才會明白,皓首窮經,是樂在斯矣。求道的目標,學習的樂趣,是永遠也不會窮盡的啊!
? 今天,我在這里,為經典正名。望共學適道,與子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