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不是宗教,為什么它能給予人信仰?哲學不是藝術,為什么它能賦予人美感?哲學不是科學,為什么它能啟迪人真理?哲學不是道德,為什么它能勸導人為善?難道哲學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哲學究竟是什么?”這是哲學中最引人入勝而又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也是古往今來的哲學最感興趣而又最為頭痛的問題。
追問和回答“哲學究竟是什么”的過程,實則就是“形成哲學觀”的過程。每個真正的哲學家,都把“哲學觀”作為自己哲學思考的首要問題,并嘗試去建構自己的哲學理論。其實,“哲學究竟是什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問題領域”,甚至可以說是“全部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決定如何理解和解釋其他所有哲學問題的根本問題。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哲學觀”。從總體上看,20世紀50年來以來,以當代世界哲學為背景,大致可概括出八種主要的哲學觀,即:普遍規律說,認識論說,語言分析說,存在意義說,精神境界說,文化樣式說,文化批判說,實踐論說。
筆者將分幾篇文章介紹這八種學說,本文為第二篇。普遍規律說、認識論說、語言分析說請見第一篇,哲學究竟是什么?(一)。
四、存在意義說
1 背景:在現代哲學的“語言轉向”中,存在兩種哲學思潮。一種是強調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常稱為英美分析哲學,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語言分析說”;另一種則強調反思語言的人文特性,常稱為歐陸人文哲學,也就是“存在意義說”。
2 核心觀點:哲學的使命不是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或澄清科學命題的意義,而是尋求人類存在的意義。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應該表現在“對語言的人文主義的理解與解釋”。
很多現代哲學家認為:語言并不是人的一種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存在,語言則是儲存歷史文化的“水庫”;人作為歷史文化的存在,不是人去占有語言,而是人被作為歷史文化“水庫”的語言所占有;人從屬于歷史也就是從屬于語言,人只有從屬于語言才能實現人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因此,對人的存在意義的追問,應當訴諸于對語言的理解與解釋。
3 歷史基礎:①古希臘哲學名言“認識你自己”。②卡西爾《人論》中提到“從人類意識最初萌發之時起,我們就發現一種對生活的內向觀察伴隨著并補充著那種外向觀察。……如果我們想把握并理解它的意義,就必須把自我反省的要求付諸實現。……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指向一個問題:人是什么?”。
五、精神境界說
1 背景:科學的迅猛發展,導致現代哲學觀常被“哲學與科學的二元關系”所遮蔽。與此不同,中國有許多以“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為旨趣的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則致力于弘揚之學對人生境界的意義。
2 代表人物與核心觀點:
(1)賀麟:哲學是一種學養。哲學的探究是一種以學術培養品格,以真理指導行為的努力。哲學之真與藝術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種文化,一種價值,一種精神活動,一種使人生高清而有意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2)梁啟超:中國哲學以研究人類為出發點,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一個人?人與人相互有什么關系?
(3)馮友蘭: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首先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中國儒家,并不注重為知識而求知識,主要在求理想的生活。中國哲學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不即不離”、“最理想的生活,亦是最現實的生活”。
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按本能或社會習俗)、功利境界(為自己)、道德境界(為社會)、天地境界(為宇宙)。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3 辯證看待:精神境界說凸顯了哲學對完善人生境界的意義與價值,但僅把哲學理解為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又是片面的。我們需要以更為開闊和開放的理論視野去審視哲學,以求更全面的理解。
參考文獻:孫正聿.哲學通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