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不是宗教,為什么它能給予人信仰?哲學不是藝術,為什么它能賦予人美感?哲學不是科學,為什么它能啟迪人真理?哲學不是道德,為什么它能勸導人為善?難道哲學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哲學究竟是什么?”這是哲學中最引人入勝而又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也是古往今來的哲學最感興趣而又最為頭痛的問題。
追問和回答“哲學究竟是什么”的過程,實則就是“形成哲學觀”的過程。每個真正的哲學家,都把“哲學觀”作為自己哲學思考的首要問題,并嘗試去建構自己的哲學理論。其實,“哲學究竟是什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問題領域”,甚至可以說是“全部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決定如何理解和解釋其他所有哲學問題的根本問題。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哲學觀”。從總體上看,20世紀50年來以來,以當代世界哲學為背景,大致可概括出八種主要的哲學觀,即:普遍規(guī)律說,認識論說,語言分析說,存在意義說,精神境界說,文化樣式說,文化批判說,實踐論說。
筆者將分幾篇文章介紹這八種學說,本文為第一篇。
一、普遍規(guī)律說
1 核心觀點:“普通規(guī)律說”認為:各門科學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種“特殊領域”,并提供關于這些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而哲學則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并提供關于整個世界的運動與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2 歷史基礎:具有深遠的哲學史背景。例如,古希臘哲學“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德國古典哲學“尋求全部知識的基礎和提供一切科學的邏輯”等都是把哲學定位為“對普遍規(guī)律的尋求”。
3 心理基礎:人類的思維在面對千姿百態(tài)的世界時,總是力圖在最深刻的層次上把握其內在的統(tǒng)一性,并期望采用這種“統(tǒng)一性”去解釋世界上的一切現象,以及關于這些現象的全部知識。這就是人類思維所追求的:把握和解釋世界的“全體的自由性”。
4 辯證看待:該學說在尋求“普遍規(guī)律”時忽略/脫離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把哲學理論混同為一般的實證知識。因此,我們需要從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出發(fā),重新理解“普遍規(guī)律說”。
二、認識論說
1 核心觀點:哲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整個世界”,而是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關于“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不是通過研究“整個世界”而獲得的,而是以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統(tǒng)一的方式來實現的。
簡言之,“沒有認識論的本體論為無效”,也就是,哲學關于“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必須以對人類認識的反省為前提。
2 歷史基礎:①是在反思“普遍規(guī)律說”的過程中形成的。②當時正處于“認識論轉向”時期。
人們通常把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概括為三個階段,古代的本體論哲學,近代的認識論哲學,現代的語言哲學,并把近代哲學的變革稱為“認識論轉向”,把現代哲學的變革稱為“語言轉向”。如何理解這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哲學家們“思考這個世界”。此時,哲學還沒有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提出問題,只能直接地“思考這個世界”,并試圖直接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
第二個階段,他們“反思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此時,哲學開始“反思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就出現了“認識論轉向”,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提出問題,去尋求思維和存在所服從的同一規(guī)律,并把這個“同一規(guī)律”作為真正的“普遍規(guī)律”。
第三個階段,他們轉向注意“表達這種認識的媒介”。此時,哲學從對“認識”的反省中考察到“思維和存在之間存在中介——語言”,出現“語言轉向”,也就是說,人類在“認識”及其所表達的“世界”的理論之前,必須有關于“語言”的理論,才有可能去認識和表達。
三、語言分析說
1 核心觀點:人類必須用語言去理解和表達自己的“認識”及其所表達的“世界”,并用語言去表達自己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的理解。“語言”是思維和存在之間的中介/媒介。
哲學問題從根本上就是語言問題:①從本原的意義上,哲學并不提供知識或理論,而只是分析和澄清人們表達的含義。②古往今來的思辨哲學家制造了種種無法解決的哲學問題,原因在于錯誤地使用語言。③由于現代邏輯的發(fā)展,人們能夠正確地把握語言的本質和結構,從而厘清由于誤用語言而產生的“形而上學”的困惑。
2 歷史基礎:哲學從“反思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轉向“注意表達這種認識的媒介”,即“語言轉向”。這種哲學觀,既是“拒斥形而上學”的產物,又是反思“普遍規(guī)律說”的結果。
3 影響意義:語言分析哲學家們認為哲學的任務是“分析人的思想,分析人們理解和接受這個世界或互相交流的概念的最好辦法,就是研究它們的實際應用”。——因此,語言分析哲學既改變了以往哲學的研究主題(尋求解釋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也改變了以往哲學的研究方式(思辨的反思方式),而把“哲學的技術問題”即對語言的分析提升為哲學的中心問題。
4 辯證看待:過分地注重于“技巧”,而低估了“理論”的重要性,尤其低估了哲學理論自身和哲學反思方式的重要性。實質上是把語言當作進行邏輯分析的工具,但過分地強調了語言的邏輯性。導致:并非把語言升華到哲學的高度,反而是把哲學降低到邏輯性語言的層面。
小結:三種學說分別對應哲學史上的三個不同時期。
參考文獻:孫正聿.哲學通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