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來叫醒你的不是鬧鐘響而是鬧鐘為什么不響?
廣州近來天冷,每天叫醒小餅干都要花上那么十幾分鐘。
好不容易叫醒她又坐在床上看起來昏昏欲睡的樣子。
看的我是捉急加上火。
幾乎每天早上都要發揮著媽媽們都會的看家本領--嘮叨:
快點起床
快點刷牙
快點洗臉
再這樣下去校車就該走了。
你還在發什么呆?
校車走了你就自己走路去啊……
任我說了一大堆,她不為所動。
就在昨天,我終于受不了了。
與其說受不了她的磨蹭,不如說受不了自己嘮叨時候的樣子。
嘮叨不應該是當代父母教育孩子正確的打開方式。
決定買一個鬧鐘代替我。
把每天叫醒她的媽媽換成鬧鐘
講真,媽媽叫才醒這不是個好習慣。
孩子總有一天是要獨立的。
媽媽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我要學會推卸“責任”
讓她學會獨立
買了個鬧鐘
昨晚睡前給她調好時間。
早上我拿起手機一看,已經6點45,怎么沒聽到鬧鐘響?正想喊孩子起床,她已經醒了。
咦,鬧鐘幾點響的?我好像沒有聽到鬧鐘的聲音啊!
她說:媽媽,鬧鐘為什么一直不響?
原來叫醒她的不是鬧鐘響而是鬧鐘為什么不響?怎么覺得這鬧鐘早該買了?
2、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要抱怨更不要指責。
小餅干吃飯,突然嚷嚷起來。
一臉嫌棄地說:好臭
原來是吃到八角了。
我說:八角明明是香的啊,怎么會臭?
她說她不喜歡這個味道。
洗澡的時候再次提這件事:今天吃八角了呀?什么味道?好吃嗎?
她:不好吃,好臭。
我:嗯,不喜歡這個味道,那你為什么還要吃呢?
她:沒吃過,所以想試試啊。
我:對啊,雖然是我把八角裝進你碗里的,但你是有選擇吃或不吃的權利的。
是你自己要試試的
好不好吃的結果你就要自己負責了不是?
所以,你不該對著我抱怨的。
難道你自己走路摔跤了,還要抱怨是地板絆倒你的嗎?
她笑笑。
你今天有幸嘗到八角的味道
有些人還不知道八角是什么味道的呢。
她說對,妹妹就沒有吃過八角,她就不知道八角是什么味道的。
想起她小時候
某次摔跤
我迅速朝著地板拍打并說道:壞地板,害我小餅干摔跤。
她馬上破涕為笑。
我的初衷是想讓她停止哭鬧。
從未想過這個動作會在日后形成不小的“隱患”
身為媽媽的我那個動作教會了她什么?
是抱怨,指責。
要知道,有些思想,有些行為是會被潛移默化的。
摔倒的根本原因是自己走路沒看好
或是跑太快導致。
明明是自身原因,干嘛要怪到地板身上去?
覺得小事并不小
慢慢糾正了過來。
再后來她摔跤我都會說:你看你,走路都不帶上眼睛,把地板都撞疼了,來,給它吹一吹。
她止了哭對著地板說:“哈補”
媽媽希望你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要抱怨更不要指責。
3、我爸用他的眼界告訴我:讀書 學習一項技能是能夠讓我在社會上站住腳跟的唯一途徑。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上周末,小餅干突然冒出一句話:媽媽,世界上最厲害的不是錢袋而是腦袋……
厲害了我的小餅干,能說出一句我都不知道的“名言”來了。
我問:誰告訴你的?
她答:教育晨讀里面的主播千謙說的。
我手機里面有一個APP,叫做喜馬拉雅fm。
她就是從這個APP里學的這句話。
開始是想給姐妹倆睡覺時聽睡前故事的。
無奈姐妹倆的興趣愛好不同。
姐姐喜歡聽晚安媽媽的童話故事
妹妹每次都只想聽“小蝌蚪找媽媽”
姐姐喜歡看“中華弟子規”系列視頻
而妹妹每次都只想看“小小世界”
用她稚嫩的話說:看小小世界也是在學習,它能教會我們怎么煮飯的。
咦,這句話聽起來那么耳熟?
我想起來了。
有一次她們倆為看什么節目起爭執。
姐姐說:媽媽,妹妹總是愛看些沒用的,都不看學習的。
看小小世界也是在學習啊,它可以教會我們怎么做飯的、我說。
后來姐妹倆同意一起看“小小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2
在一個公眾號看到下面這句話,覺得挺有道理:
每個人的性格、眼界、人生觀都是逐步形成的,跟自己從小所處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
16年前,我家早早裝了一臺聯想臺式電腦。
六線城市
那年代的家里能裝臺電腦說起來牛的不要不要的,可以說鄰里間我家是最早裝電腦的。
不是炫富!
是我爸認為:再窮不能窮教育。
爸14歲出來謀生。
他書讀的很少,眼界卻超前的很。
用我爸當時的話說 :以后是電腦化時代,你要學會使用電腦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經歷告訴他沒文化在以后會很吃虧,謀生會更困難。
所以我和弟弟早早就被送去學電腦了。
他用他的眼界告訴我:讀書、學習一項技能是能夠讓我在社會上站住腳跟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