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曾向閨蜜抱怨:我和我媽的命運簡直驚人地相似,婆婆都是嘮叨得能讓人窒息,老公都是一言不合就冷戰,自己都是死沒出息,明明心里委屈得要死,卻還不由自主地討好他人,被欺負了也笨嘴拙舌地說不出一句辯解反抗的話,只會將所有的不滿怨恨壓抑在心底。
我將這一切歸結為命數,閨蜜卻說這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于是我把不如意的現狀和害怕沖突、逆來順受的性格全部歸罪于原生家庭。可是,生活并未因此而有所改觀,反而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別扭,心里認定是他們導致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可又無法將責怪說出口,只能在心里較勁,甚至一度發展到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沒來由地反感憤怒,對她冷言冷語后又開始自責內疚。
直到五年后的今天,讀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才對原生家庭有了更清晰地了解。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第一作者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曾在美國廣播公司主持談話節目長達6年,著有《情感勒索》、《依戀:為什么我們愛得如此卑微》等暢銷書籍。第二作者克雷格?巴克是影視編劇兼制片人,曾為全美許多雜志和報紙撰寫文章。
這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是一本專業又系統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受到了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作序推薦。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明線是如何消除各種類型原生家庭的傷害,暗線則是如何覺察自己性格缺陷的來源并進行修補完善。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仔細地分析了6種常見的的“有毒”家庭的特點及其給子女成年后帶來的惡劣影響,并用了大量豐富翔實的真實案例加以佐證,下篇則著重探討了如何一步一步地消除這些負面影響,讓自己從原生家庭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重獲新生。蘇珊?福沃德以非常豐富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細致負責的態度,詳細地考慮到了在療愈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并給出了解決方法。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為深受原生家庭之害的人提供了治愈的詳細步驟和方法,可謂是療愈寶典。對于原生家庭并沒有那么糟糕,但有意修補自身性格缺陷的人,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值得一讀。
一、 什么是有毒的原生家庭?
父母作為普通人,都會犯錯,也都怒吼責罵過孩子,但大部分父母,平時給予了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對于他們偶爾的不當言行,子女能夠理解原諒,并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有些家長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其惡劣影響始終陪伴著孩子,直至他們長大成人還無法消除,這些就是傷害性父母。其類型主要有:
1. 不稱職的父母:這類父母讓孩子失去了積極的角色榜樣,使孩子的情感難以健康發展,而且孩子被迫與父母互換情感角色,卻無法勝任,讓他們始終充滿無力感。
2.操控性父母:孩子成年后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模糊,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存在的獨立個體,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無法實現和父母之間健康有益的關系剝離,也無法相信自己的能力。
3.酗酒型父母 :子女竭盡所能地避免與父母發生沖突,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它們壓抑在心底,成年之后仍在延續這一模式 。酗酒者家里無疑會經常處于混亂,但對外卻要偽裝得像正常家庭一樣,使得這些家庭的孩子們否認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確性,有深深的孤獨感和無力感,很難樹立自信。
4.身體虐待型父母:孩子生活在強烈的恐懼中,害怕被傷害,害怕遭受背叛,很難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成年后的我們同別人交往并建立關系的基礎,然而遭受過虐待的孩子童年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情緒慢慢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
5.言語虐待型父母: 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就是言語虐待,侮辱性的稱呼、貶損的評價,輕蔑的指責都會向孩子傳遞非常糟糕的自我評價信息,使他們變得過度敏感,自我懷疑,喪失自尊,甚至對成功心懷恐懼,最終將父母對他們的負面預言變成現實。
6.性虐待型父母: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成年后總是被自己無能、無用、罪孽深重的感覺所圍繞,無法擺脫內疚和自我厭棄,同時他們會迫切地渴望得到父母真正的愛和贊許,導致正常的生活——尤其是戀愛關系方面受到嚴重阻礙。
“有毒”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的共性:自尊心受損,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一無是處,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
二、為什么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持久難以消除?
1.家庭體系中,每個成員都影響著彼此。
年幼的時候,家庭就是我們的全部,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以此來決定自己是誰,該如何與人相處。父母的觀念、行為和家里的規矩時時刻刻塑造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人天生的對家庭的忠誠會讓我們盲目地順從父母。
2.界限不清。
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
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達,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和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這使得家庭成員對于自己和別人的界限不清,導致了孩子完全依賴外界的認可和準許,這些認可程序會首先來自父母,成年后戀人,老板,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都可能取代父母的位置。
3.對傷害的錯誤應對——如否認和合理化,讓我們無法看清事實真相和自己的真實感受。
否認是最簡單也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方式,受傷的人否認自己的感受,借助虛假的現實來極力縮小、甚至否定痛苦的經歷所產生的影響。但這種暫時的寬慰會讓人付出巨大的代價,那就是真實的傷害無法浮現到表面,自然也就無法消除。
合理化是指將痛苦的遭遇通過合理的解釋進行自我欺騙,將不可接受的事情變得可以接受。
4.強迫性重復。
每個人都有重復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論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或對自己有多么大的傷害,這種熟悉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舒適感和整體的架構,我們知道其中的規則,也知道會出現些什么狀況。而且,重現過去的沖突,是因為我們希望這次可以讓一切進展順利,憑借自己的能力改寫結局,對過去的痛苦感受做出補償。
這使得我們成年后總是不知不覺中重現童年的經歷。
三、如何減輕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1.正視我們的感受和情緒,釋放出心底壓抑的憤怒和悲痛,不要急于原諒。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古訓讓我們內心的痛苦感受無處安放,我們對父母的不滿、怨恨和憤怒還來不及冒頭,就被惶恐地驅趕到心底最隱秘的角落,不見天日。
可是,傷痛只有被承認,才有療愈的可能。悲傷憤恨只有被看見,才能消失。
2.理清錯誤的觀念,消極的感受和自我破壞的行為之間的聯系。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設計了三個調查問卷,分別是:在我和父母的關系中,我是這樣認為的/我是這樣感覺的/我是這樣做的。以此來幫助我們理清痛苦的感受和自我破壞的行為是受哪些錯誤的觀念所支配。
蘇珊認為:理解你的觀念和感受之間的關系,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重要一步。她還說:心理治療就如同一場情感的手術,跟外科手術一樣,我們必須先清理傷口,然后才能等待它愈合。
3.自我界定。
如果很容易被父母的言行引發激烈的情緒和感受,就需要自我界定。我們應該在照顧好自己和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自我界定是指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仍可以自由的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情感上的獨立,并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系,也不等于你自私自利,而是你可以做自己,父母也無需改變他們原本的樣子。
少一些本能的反應,多進行非辯護性的回應,如“這樣啊”,“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等,有助于你保持情感獨立,避免輕易被父母操控。
4.不再自我懲罰,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孩子很容易把父母的不當行為歸結為自己的錯:
父母生氣,是因為我犯了錯誤。
父母打我罵我,因為我是個壞孩子。
如果我再努力一些,父母就會愛我。
這種根深蒂固的自責和自我否定會破壞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自信。
要想消除這種影響,必須首先明白:我們不該為父母在童年時以不公平的方式對待而負責,責任是他們的。
5.與父母對峙。
蘇珊·福沃德的意思并不是去向父母興師問罪,而是面對自己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她認為這最令我們恐懼的同時也最能賦予力量。
所謂的對峙就是明確向父母表達出以下四點:
這就是你當時對我做的
這就是當時我的感受
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
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6.有些嚴重的創傷,應該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
四、如何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1.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打破循環,不再像受害者,也不再像虐待者那般行事,讓會造成傷害的行為模式從我們這兒被改變。
對這點特別感同身受,我意識到媽媽確實帶給了我一些負面影響,可比起她的原生家庭對她的傷害,她已經克制了很多,同樣,有時會驚覺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和當初媽媽對待我的一模一樣,以前我會因此遷怒于媽媽,可今后,我知道更應該改變自己。
2.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力量。
作為父母,我們的身上本就具備改變子女命運的力量,從內疚、自我厭棄和憤怒的原生家庭影響中解脫出來的時候,其實也是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3.如果之前有傷害孩子的行為,勇敢地道歉。
向孩子道歉時,也是在教會他們相信自己的感覺和認知,是在告訴他們“你認為我所做的不公平的事情確實不公平,你的感覺是對的。”
4.樹立界限,保持覺察。
建立好邊界,看見自己,保護好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保持覺察,不要陷入原生家庭的魔咒,也不要矯枉過正。
《原生家庭》以一系列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人生的決定權其實在自己手里,而不是由父母來掌握,當我們將衡量標準從父母的意見轉變為自己的想法,就會發現生活順利起來了。
讀完《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對愛的定義,讓我們一起牢記這段話,并以此來審視我們的原生家庭,也作為我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的標準:
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方式,如果必須要犧牲自己的心愿和夢想,才能成全愛,那感受到的并不是愛。愛的行為并不會折磨你,也不會讓你失控,更不會讓你產生自我憎惡,愛并不會帶來傷害,愛是一種令人幸福的感覺,愛的行為會滋養你,讓你擁有健康的情感。當有人愛你時,你會感到被接受、關懷、珍惜和尊重,真正的愛帶來的是溫暖,愉悅,安心,穩定和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