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東野圭吾
有這么一群人,在他們童年時期經歷了一個孩子不應該承受的事情,比如虐待、被迫照顧父母、遺棄等,而這些經歷帶來的情感傷害,像毒素一樣蔓延到孩子的身心,隨著孩子的長大非但沒有消退,反而不斷加深,甚至在孩子成年后持續影響到他的工作、生活、感情等方方面面。而他們又因為道德、觀念、情感上的束縛,即使成年后也未必能夠直面當年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更別提撇開父母的灌輸和影響、保持自己感情上的獨立性了。
而《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則通過對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歸納出七種有毒家庭模式,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中走出來,打好手里的牌,成為自己的主人。
這本書有兩個作者,其中一個作者是蘇珊?福沃德,她是一名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和暢銷書作家,同時還是頗受歡迎的演說家、節目嘉賓和媒體人。她曾出版過《中毒父母》、《情感訛詐》、《金錢魔鬼》等心理暢銷書,她的書曾長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另一個作者是克雷格?巴克,他曾為全美許多雜志和報紙撰寫文章,并與蘇珊?福沃德合著過多部作品。
《原生家庭》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于,它并非要我們埋怨自己的父母,而是讓我們正視曾經存在的問題,幫助你消除父母對你造成的負面影響,將你隱藏多年的自我得到釋放。
為什么家會傷人?
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依賴父母而存,我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于是我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模仿父母的行為,把家中獲取關于自身的信息全盤接受,并當做是普世真理。
健康的家庭會考慮到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的感受和需求,然而很多時候,父母自己在保持穩定的情緒或健康的心態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不但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反而會反過來要求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的父母從先輩那里繼承了一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但是有毒的家庭的體系就像是落后觀念的土壤,這樣家庭的父母往往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他們持有的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觀念,他們會認為:
無論怎樣,孩子都要尊敬父母
凡事必須按我說的做,否則就是錯的
孩子就應該安安靜靜地待在那兒
有毒家庭體系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收錄了大量行醫過程中的典型病例,歸納出了七種常見的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并對治療的細節進行的最大限度的還原,幫助讀者更好的審視不同類型有毒的父母的行為。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類父母總是扮演著規則制定者的角色,對子女的行為進行審判,并對其造成巨大的痛苦。然而在子女的眼中,哪怕父母的行為已經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父母也永遠是對的。子女會通過合理化父母的行為來排除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比如他可能會說:“父親打過我,但他不是真的想傷害我,只是想給我一點教訓而已”,通過類似的方式來否認父母其實其實根本就不在乎他的感受的真相。
2、不稱職的父母。這類父母他們自己的身體和情感已經是一團亂麻,根本無暇顧忌孩子的感受。在這樣家庭里的孩子,為了讓家有家的樣子,不得不與父母交換情感角色。他們成長的太快也太早,同時也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感情回應,這些孩子往往會否認有感情需求這回事來對抗成長中的孤獨感與情感缺失。由于沒有時間也沒有合適的榜樣來學習如何愛別人以及如何被愛,這些孩子成年后往往會面臨無法打開感情之門的窘境。
3、操控型父母。這類父母往往因對生活的不滿以及對遭到遺棄的恐懼,子女的獨立對他們而言就像是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一樣。因此這類父母需要通過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的方式,來維持對子女的掌控。有些父母十分狡猾,他們并不直接表達操控的意圖,但他們會用“我這么愛你,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之類的表達來掩蓋“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害怕失去你,所以我寧可讓你生活在痛苦中”的真實意圖。
4、酗酒型父母。酗酒型父母和吸毒型父母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經歷,對家庭的忠誠感和對秘密的羞恥感促使家庭成員極力偽裝成一個“正常家庭”的樣子,在這樣家庭成長的孩子總是會被迫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謊,同時為了守護秘密,他往往不會與別人交朋友,這種孤獨感只能使他在家族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5、身體虐待型父母。這類父母不能夠克制對沖動的控制力,只要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泄,他們就會對孩子實施暴力。然而許多虐待孩子的家長自己是帶著嚴重的感情缺陷和需求不滿步入成年的,他們的情感層面上還只是一個孩子,而他們會將自己的孩子視為父母的替代品,如果他們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被激怒,進而將怒火以暴力的形式發泄到子女的身上。
6、言語虐待型父母。有的父母直接無視孩子的情感,公開、直接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另一些父母則會通過長期的取笑、挖苦、拐彎抹角的羞辱來對孩子發起攻擊,但是他們常常會給自己的虐待行為披上一層幽默的外衣。而言語虐待型的父母中有相當一部人是想通過向孩子施加壓力、不斷貶低孩子的方式,變相地隱藏自己不被孩子超越的真實想法。
7、性虐待型父母。存在比較嚴重的情感孤立、隱瞞、貧窮、壓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問題的家庭是亂倫現象滋生的溫床。亂倫的受害者,即使是在非常年幼的時候也能明白這種事情是必須要保密的,他們之所以保持沉默,除了害怕自己再次受到傷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害怕使父母陷入麻煩并最終導致家庭解體。即使家庭的解體對孩子來說是最有利的結局,但他們仍會認定自己是家庭破裂的罪魁禍首。
原生家庭虧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盡管我們無法抹去過去承受的傷害,也無法扭轉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在能夠直面父母對我們做了什么之后,去思考自己做些什么可以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和行為策略,遵循這些方法,你將會發現與父母及其他人相處的新模式,你將重新界定自己,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
掌控自己生活的關鍵在于:如果不能改變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變。你的幸福沒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們一成不變,你一樣可以戰勝童年時期遭受的創傷,并擺脫他們對你成年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堅持努力就好了。對此,蘇珊提出了改變的五個步驟。
首先第一步,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于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面對自己的遭遇,我們首先需要發泄憤怒,哀悼我們從未得到渴望已久的父愛和母愛的事實,而不是弱化和抹殺曾遭受過的傷害。
第二步是正確理解觀念和感受之間的關系,這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重要一步。許多人認為我們的感受是我們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事實上所有的感受,都來源于我們內心的觀念。例如當我們令父母失望時,我們會感到內疚,但是當我們深究感到內疚的原因,我們可能會發現那些原因根植于“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如果和父母對抗我會永遠失去他們”之類的觀念,現在只要你找到了感受的根源,你就可以開始控制它了。
第三步是對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進行自我界定。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自我界定是一種情感上的獨立,這意味著你可以做你自己,忠于你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你的父母也無需改變他們原本的樣子。自我界定要求我們在照顧好自己和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第四步是不再自我懲罰,并對自己負責。你必須認清主要的責任方,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的責任的父母。但這并不意味著讓你將自損行為的責任全部一腳踢開,也不是鼓勵你抱怨“全是他們的錯”。將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責任免除,并不意味著同時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責任。
最后一步是與父母對峙,一勞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時的恐懼。對峙的目的是為了告訴他們實情,并為你們此后的關系定位。對峙的時候如果面對父母的暴怒、譴責、威脅和狡辯,切記重要的不是他們俄反應,而是你的回應,如果此時你能堅守立場,那么不論之后發生了什么,你就是勝利者。
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在家庭這個大熔爐里鍛造出來的,在這熔爐里交織著祖祖輩輩的愛、嫉妒、自尊、焦慮、快樂、內疚種種復雜情緒,這些情緒此消彼長,在家庭成員的態度、理解、相互關系構成的海洋里不斷翻騰。而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是難以消除的因子,在情感的海洋里一代一代地翻騰,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幫助我們抽絲剝繭,直面被原生家庭虧欠的自己,找到深埋我們內心深處的種子,幫助我們將衡量標準從父母的意見轉變為自己的想法。遵循著這本書,即使你還不能改變父母的想法,但你可以逐漸抵御他們的否定帶來的焦慮,因為你不再需要他們的認可,你正在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