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讀《絕非天賦》,看完了第一部分的第二小節,關于智商的,第一部分都在說基因和智商對人的影響。
有時候很多被認定為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會成功,而所謂智商低的人,有時反而會有不凡的成就,作者在書里解釋了這一現象。
首先,智商測驗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一個相對值,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智商測驗啥的,不來來評定一個人。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智商越高,就證明這個人越聰明。但是,作者說智商測驗的數值其實不是絕對的,它只是一個相對值。這個數值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測試出來的智商分數也會不一樣,有時相差值,竟高達16至26分。
作者指出,與學校相關的因素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智商分數,比如教師的教學質量、學校的課程以及課外活動等,這些因素會對一個人的大腦成熟度產生影響。另外,被測試者的很多個人因素,也會影響智商測試的結果。例如,被測試者的焦慮程度不同,反映出來的智商測試分數也不一樣。同樣的一個人,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下,比在焦慮的狀況下測試出來的智商分數要高。
智商測驗有些一定的局限性,受很多因素影響。局限性。
在我們國家,更習慣用學習成績來判定人的智商高下,覺得學習好的孩子一定聰明,學習差的孩子就一無是處,這其實同樣是一種錯誤的方法。
作者舉了個例子,有個名叫卡爾·威特的德國人,在出生的時候,被醫生判定為“癡呆兒”,但是經過后天的努力和正確的家教,他取得了常人都無法達到的成就,14歲就拿到哲學博士學位,16歲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絕大多數人的智商都保持在一個相對平均的數值。天資聰穎或天生愚笨,這也不會決定性地影響未來的人生高度。覺得自己聰明,就不思進取,最后就只能原地踏步,淪為平庸。那些被認為“天生愚笨”的人,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卻反而能夠達到正常人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這至少證明在智商水平上,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你沒有比我更強,我也沒有理由放棄努力。即使你真的優于常人,或者真的有先天缺陷,但卻并不是無望。
但現實中,我們常常給孩子貼標簽,什么天才少年天才少女,優等生,差生,智障,等等。
可怕的是這些標簽被孩子內化,進而設定諸多限制。“反正我就是學不好的”、“反正我就這樣了”、“再努力有什么用”等等,其實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由于長期被標簽化,所以潛移默化中也自我設限,最后放棄努力。到長大以后,他們很可能就繼續演化為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在各種機會面前不敢嘗試,顯得畏畏縮縮。
所以,從小給孩子標簽化的做法,其實有意無意中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反復告訴孩子,這些成績只是一定階段的檢測結果,一時成績不好,不代表永遠成績不好。即使你一直成績平平,也不代表你未來就是一個平庸的人,成績并不能決定我們未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要不斷鼓勵孩子,努力嘗試、接受挑戰,只有這樣才能突破限制。
再看看天才少年。
古代的方仲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天資聰慧,五歲就可以寫詩,還自己署上名字。后來他父親到處帶著他炫耀,讓他在該接受教育的時候不去學習,一直到二十三歲,他還是停留在小時候的水平。所以天資聰慧又怎樣,不經過后天的努力和錘煉,依舊會淪為平庸。
要學習曾國藩,天生愚笨又怎樣,只要后天足夠努力,也會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