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斯科特?考夫曼
天賦對于人類成就到底有多大的影響?這種問題可能我們很少仔細去思考過。因為大部分人還是將天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作者考夫曼通過自身經歷過的例子出發,結合多項研究,給我們說明了天賦并非是一個人成就的最大影響因素。
斯科特·考夫曼是美國知名認知心理學家、科普作家,耶魯大學博士。現在在我們看來他的成就如此高,或者功利一點可能我們會說他已經很成功了。但你很難想象,在他小學階段,曾經被認定為有學習障礙,安排進特殊的培養班級。他們被特殊對待——有更低的要求,更特別的教學方式。這讓他一度很自卑,一直想嘗試回到普通班,卻一直因為智商測試成績不達標等原因而被拒絕。這就是本書的一條明線,以作者自身經歷開始,展示了教育上非常不可思議的偏見。
提起對于人類的成就,先天和后天孰重孰輕一直是我們想要弄清楚的一個點,斯科特是這么說的:
遺傳學、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均表明,先天和后天之爭很容易誤導我們。我們既不是先天造就,也不是后天養成。環境和我們的基因密不可分,每一種特質都是在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出來的。先天和后天并非此消彼長,而是互相補充的。
要注意的是,通常意義上我們認為環境就是外在接觸的東西。而斯科特所指的環境有外在也有內在。外在環境我們都知道,包括光線,聲音,噪音等等;內在環境包括了身體中產生的激素、神經沖動和基因等等。這兩者都有可能激活或者抑制基因的表達。
在所有的環境中,我們會認為家庭環境對人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斯科特還給出了一個家庭環境觀察評定量表,其中的一些指標如下:
第一,父母與孩子交談的多少;第二,能否接觸到書籍、雜志、報紙和計算機;第三,父母為孩子朗讀的頻率;第四,父母帶孩子外出(比如去博物館)的次數;第五,家庭的溫暖和友好程度。采用這份量表的各項研究發現,不同的社會階層在這些指標上呈現顯著差異,而由這些差異所導致的智商分差高達9個點。
家庭環境觀察評定量表可以測量家庭提供給兒童的智力刺激以及支持的質量和數量。
智商
有段時間,智商這回事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偶爾見面會問,你的智商是多少啊?似乎大家會覺得,這個智商就決定了智力,也是一個人聰不聰明的體現。
但我們再仔細想想,做過的智商測試題,還有身邊的小伙伴。智商測驗測出來的數字真的就代表了這個人的真實水平嗎?是不是有些經不起推敲呢?
其實最開始的智商測試只是用于區分智能正常和智能低下的兒童,沒想到后來從歐洲傳到美國的時候被廣泛傳播運用在各種領域。
其中一個很錯誤的認知就是,測試成績低的兒童被蓋棺定論認為永遠不會取得很好的成就,即認為人的智力是一成不變的。另外,大多數人誤以為智商120的人比60的人聰明一倍。從來都沒有這樣的說法,它不是一個絕對數。也不能認為100和110之間,與120和130之間的智商差是一樣的。
之所以作者認為智商測試這套東西不靠譜,一方面由于用一套題來對所有人進行測試,本身這些題目就存在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展示一個人的全部能力,比如大部分就是流體推理能力,而缺乏藝術,音樂,人際關系,表演,積極性,自控力,毅力等特質。另一方面,測試的環境和時機也會造成測驗的波動,每個人不能保證每次測試都取得一樣的成績,當然里面還會有一些不懂的題目亂蒙的情況存在。
所以,智商決定論并不科學,我們只需要把它當做很正常的一個數字就好了,并不能代表什么。
目標與選擇空間
這里我們討論一個學生目標的問題。科學家們發現,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內在目標,即個人成長,健康以及社會責任相關聯而不是外在目標,如金錢,群體壓力相關聯時,他們的學習成果更佳。前者我們稱為學習目標,后者我們稱為成績目標。持有學習目標的個體注重的是提升能力,而持有成績目標的個體關注點則在于贏得勝利及他人的贊許。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兩種目標類型學生平時的表現有什么區別:
心理學家選用測試題對這兩類目標類型的學生進行測試。當題目比較簡單時,兩組的表現差別不大。但是當題目變得難以解決時,成績目標定向組的許多學生表現出“無助型”思維模式,埋怨自己能力低下并開始放棄。相反,學習目標定向組的大部分學生表現出“掌握型”思維模式,能夠持續專注于任務,并繼續采用先前使用的策略。
為了對學習目標的進一步研究,他們還將學習目標分成三種:掌握目標、成績-接近目標和成績-回避目標。簡單來說,掌握目標即把掌握一門技能或知識作為目標,成績-接近目標即有具體衡量標準的目標,成績-回避目標即一開始就不希望自己不及格或更低的分數。掌握目標和成績-接近目標均為包含積極期望的自我調節形式,而成績-回避目標則是包含潛在消極結果的自我調節形式。
另外一個重要發現是,當學生可以自主地對自己的行動進行選擇而不是受他人控制時,他們的學習成果將會有提升。所以,教師在教學上要多點用「你可以,如果你選擇」這樣充分給學生自主選擇的語言,而要避免「你必須這樣,你要聽我的,你不得不」這樣絕對命令的口氣跟學生對話。
如何正確表揚學生
首先提出一個概念:心理學家德韋克和同事發現學生存在兩種不同的心理定向:固定型心理定向和成長型心理定向。前者認為一個人的智力是天生的,是固定不變的;后者認為智力是動態的,是可以提升的。
德韋克及其同事發現,對于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表揚他們的能力會加強他們對能力的固定看法,而表揚他們通過努力取得了好成績則會促進他們形成成長型的心理定向。這一點十分重要,在后來遇到難度加大的問題時,被表揚能力強的學生的內部動機、自信心和成績下降了,而被表揚努力的學生則能夠保持動機水平和成績不變。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強調學生是通過努力而取得這樣的成績,而不是說他們是因為自身能力強。
期望效應
20世紀40年代后期,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首先提出了“自我實現預言”這一術語。后來教育心理學家首次將這一現象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一個實驗中他們發現,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能夠改變這些學生的學習表現。
在18個班級里,他們告訴老師有一些學生表現出“非同尋常的智力提升潛力”。其實這些學生只是他們隨機挑選的。然而8個月后,這些“非同尋常”的學生真的變得不同尋常,他們的智商增幅明顯高于其他學生。
期望效應到底有多普遍?研究人員報告稱,在所有給予高期望的學生中,約10%的學生獲得了大幅度的進步。34能讓10%低于平均水平的學生躍入更高層次。
自我調節
書中提到自我調節在人類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上的自我調節主要是指,
主要受意志力影響的認知和行為過程。在該過程中,個體能夠保持一定的情感、動力和認知欲望,而這些欲望有助于個體進行積極的調適,對其社會關系、工作產量、人生成就和自我認知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自我調節對學業成就大部分指標的預測效果至少是智商預測效果的兩倍。研究同時發現,自我調節能夠預測學生今后一年學業成績的提高,而智商則不能。
自我調節對成功至關重要。正因如此,我們必須盡早培養兒童的相關技能。學者指出,入學準備需要兒童大腦的情緒反應區域和認知控制區域協調運作,而非其中某一系統壓制另一系統。從這個角度來講,理想的學校環境應該既能支持兒童積極投入學習,又能促進兒童產生力量感和自我效能感。
假想游戲
研究還發現,假想游戲對兒童的認知成長有非常大的正面影響。假想游戲簡單來講是讓兒童展開想象,訓練情緒遷移能力。怎樣的環境和互動能夠促進兒童更早、更頻繁地進行假想游戲呢?
研究證明,父母經常與孩子對話,或者向孩子解釋某個自然現象或社會問題,或是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等似乎更能促進兒童假裝游戲的發展。學校環境若能鼓勵兒童進行假裝游戲,或僅是在課程中及下課時間允許兒童進行假裝游戲,都能極大地促進兒童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發展,并有利于學齡前兒童及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技能的提升。
最后
作者從成功的眾多驅動因素,如激情、心理定向、自我調節、堅毅、希望、刻意練習等方面展開講其中影響。非常全面,引用的例子也很接近我們的生活。
如果你也對此書有興趣,建議前面第二章到第三章可以快速掃讀,這部分主要講智商發展的歷史。并且書中也有很多專業性很強的名詞,閱讀起來比較晦澀難懂,要找個精力充沛的時間,好好消化。
另外,部分講大腦結構和認知過程怎樣觸發和神經沖動,這部分比較難以概括,故略之。
handsome
201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