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一段新奇的廣告、一個新的電子、一張別出心裁的設計稿、一首新曲子、一個新的作品、一部別樣的電影……可以說,創意每個人與生俱來。只是,你是否思考過這些問題:
為何有些人新點子層出不窮?
我們常說“靈感”,它究竟從何而來?
為何我有時候經常遇到,而有時卻經常處于“枯竭”狀態?
極富創造力的人做的10件與眾不同的事情究竟為何事?
創造力真的只是“異想天開”嗎?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敝皇乾F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后面還有一句——“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边@也是為何看到這本《異想,天開》就心動不已。創造力真的只是“異想天開”嗎?不,我想用這本書的書名來解釋——異想,天開。請別忽略了中間的逗號!
這些能夠發揮極大創造力的人,不過是做了其他人所忽視或從小被不小心抹滅的極為普通的事情罷了。是的,極為普通。普通到一打開目錄我就傻眼了——
這不就是小時候常做的事情?
這不就是長輩們一看到就極有可能說“不學無術”、“懶”、“調皮搗蛋”“浪費時間”諸如此類話語的事情?
這不就是每個孩子必經卻無奈被剝奪的事情?
這不就是現在很多心靈課程一直在提倡我們去做的事?
……
我看過一個作文水平一般的孩子,短短2天的時間可以寫出上百首有涵義的詩;我也遇見,那些曾經被貼上“好動、叛逆、不懂感恩”等標簽的孩子,寫出讓現場家長感動到說不出話的場面。就發生在我的身邊,而且每周都會有奇跡發生(應該這么說:這不是奇跡,只是我們以前不知道,認為這不可能存在罷了)。不信?聯系我,我帶你親身感受。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包括我們也是,只是大部分成人“天才”和“藝術家”的本能幾乎被埋沒。
那么,
作為成年人,我們如何找回失去的創造力(或者該說被埋沒的創造力)?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作為孩子,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創造力并發揮出來?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如何讓他們在長大之后仍然是個藝術家。
——畢加索
一起來看看富有創造力的人做的10件與眾不同的事吧,嗯,他們只是做了其他人所忽視或從小被不小心抹滅的極為普通的事情。今天分享其中的兩大重點:充滿想象力的玩耍(第一章)和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第十章)
【充滿想象力的玩耍】
至今我依然記得小時候那些場景:在樹林中自由奔跑,和小伙伴們玩角色扮演,躺在溪水邊、腳丫子踩著溪流,閉著眼想想著我們在某個夢幻王國……可以說我現在寫作時的素材有一大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來源于童年時期的各種“旅行”及長大后真正的旅行,還有最近兩年養成的晨間筆記(具體見《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記錄下來的靈感和夢境。當然,生活中的觀察、自身已有的相關知識、通過不同途徑搜集而來的資料等也不可或缺……
都說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現在的社會更多的是用填鴨式的學習取代了玩,甚至周末、小假期、寒暑假等更多的是看到爸爸媽媽們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甚至比上學時還要忙。我并不是不贊同有興趣班,只是,需要留給孩子玩的空間和時間。表面上孩子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但實際上是得不償失,因為“玩”被剝奪而損失的代價,往往是不可估量的。正如《異想,天開》書中所說:
對于兒童來說,他們會運用內在的好奇心,將不熟悉的事物轉變為熟悉的事物,而玩耍則成為試探物體意義的方法。
兒童在用物體進行建造和玩耍時,常常會投入到尋找個人意義的過程中,這是持續不斷地理解他們自己,理解他們與環境的關系的過程。
富有想象力的玩耍,不論是探索物品、想法、情感還是幻想,對各學科的創造力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兒童基于他們對環境的了解和希望來編造故事,他們在玩耍中努力戰勝自己的恐懼,他們在玩耍中排練。當他們在玩耍時,其實是在對觀點、概念和情感做實驗。
童年的假裝游戲(如假裝有生命的玩具、想像中的伙伴等),本身就是富有創造力的行為,因為兒童從無到有創造事物,就像藝術家那樣。這其中發生了對創造力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
看,其實“玩”是兒童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如我曾經分享過——當幼兒在自主閱讀繪本時,除非他主動找你,否則請不要打斷,也不要催促或做評價,孩子對于感興趣的部分停留的時間長短不一,甚至激動時會抓著人(沒人時自言自語)編故事,更甚者直接來一場現場角色扮演;而對于不感興趣(或恐懼、厭煩等)的部分則會直接飛快地略過,這是兒童對于“閱讀樂趣”的體驗(作為成年人,我們說這是體驗閱讀的樂趣,但對于幼兒,尤其是剛接觸時,他們只是認為自己在玩)。
玩耍同樣如此,如果看到孩子們正專注地做著某件事:幼兒有時會持續著某一些動作:如不斷地把積木疊高、推倒;不斷地畫同一幅畫;不停地把球拿起、放下……這是很重要的過程!在允許的條件下,請不要輕易打斷;當孩子正在游戲時,如若不趕時間,打斷之前請先留意孩子正在做什么(有可能不經意的打斷會讓孩子損失一次重要的成長機會)。
每個年齡都有屬于孩子的敏感期,更多信息推薦閱讀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
當然,“玩”的作用還體現在智商和情商方面:
控制沖動,計劃,理財,組織,問題解決能力,聽說讀寫能力,語言發展,象征,理解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概念,數學能力,好奇心,發散思維(如果……將來會……的思維),對不同事物和內容的認知整合,靈活性,情緒調整,緩解壓力,認知與情緒的整合,共情,同理,尊重,談判,團隊意識,分工與合作,寬容
……
看到這里,我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們開始會有意識地挪出時間讓孩子充分、充滿想象力、自由地玩耍了!除了孩子自己、同伴間的玩耍,親子之間的游戲同樣也很重要哦,而且還能增進家庭成員間的關系。記得是高效陪伴哦,想想最近的“萌點+淚點”動畫片《逗鳥外傳·萌寶滿天飛》里面內特一家。
對于已經是成年人的我們,要回到過去重新來過肯定是不可能(至少現狀是如此),要如何做呢?不能回去當孩子,那就像孩子一樣的玩樂吧!平衡工作中的嚴肅與樂趣,既要努力也需要放松,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唱歌、跳舞、畫畫、種植花草……),探索新的事物,做傻事自嗨下,開心無顧慮玩……
想必很多人看了會覺得“這不人人都在說么,誰不會啊”,可是,你真的有去做嗎?做了多少?做了多久?是經常去享受生活呢?還是只在需要時才突然想到呢?是讓這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呢?還是只擱在一旁當“備胎”,需要時才想到,甚至有時候連需要時都遺忘了呢?
是否曾經試過,坐在某個安靜的咖啡屋窗邊,透過玻璃觀察街上形形色色的人們……
他們的表情是怎樣的?
他們的穿著打扮是怎樣的?
通過表情和動作和著裝,他們可能要去哪里?
他們可以遇到了什么事情?
是否有去觀察過他們的狀態?
此刻的情緒可能是怎樣的?
為什么我會這么判斷?
……
是否曾經試過,在旅游的時候,不再一味地趕場,只是慢下來,或許只是讓自己停在溪流邊,感受著風,聽著溪流的歡唱聲……你是否留意到了溪流也會因著風的強弱而改變自己的聲音?又是否觀察過周圍,或許那里有一個頑強的生命正在盛開,或許,那里正有一群小昆蟲們在開會……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向那些瘋狂的家伙們致敬,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他們惹是生非,格格不入,他們不人云亦云。
— —蘋果公司廣告“不同凡響”
我們在提倡創新的同時,卻也在“打壓創新”。
在閱讀本章時,在我的腦海里多次浮現的是那個曾經興致勃勃和爸爸談論“我的夢想”的小時候。那個時候,我很幸運,也很不幸地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于是我的夢想只能跟爸爸討論(這是不幸,但卻也是幸運,如若和媽媽討論,我想就沒有現在這個依然為夢想而奮斗的我吧)。
老爸做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當我們躺在屋頂,看著滿天繁星時,我在問了一連串的為什么并且一部分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之后,一本正經地跟老爸說:“我未來要當一名科學家,我要去探索星空!”
或許很多爸爸媽媽當時遇到一個一年級的小孩這么跟自己說時會想:“你知道什么叫科學家!”“就這樣還想探索星空!”“這什么玩笑,才幾歲的孩子!”……然而老爸并沒有嘲笑我異想天開,只是和我探討起了天上的星星,甚至在第二天不知從哪里變來了一個望遠鏡(當時我們的生活根本負擔不起這玩意),在后面的時間里經常帶我去圖書館,跟我分享那些科學家、宇航員的故事;偶爾我們也會一起去看相關的影片(當時看一場電影是我們一個多星期的生活費),然后一起分享感悟。
我們一直在持續這些事情,即便隨后這個夢想就被我拋到腦后,但那些科學家們的故事,老爸當時的陪伴我卻忘不了。即便我的夢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但老爸依然支持我,改變的是分享的內容,不變的是老爸一直都在盡他所能支持我變化的夢想。老爸一次又一次的支持,我學到了:探索及過程的重要性。
在一步又一步的探索中,還有貴人們的幫助下,在我成年后,我的夢想,我的目標開始愈來愈清晰……而我,一路走來,從老爸講的各種故事,帶我做的各項探索,給我的不斷支持,我也學會了堅持,學會如何去總結和復盤。哪怕在一開始遭到了身邊所有人的反對(包括老爸一開始也不贊同我的選擇),我也依然能夠走過(這也源于小時候老爸不顧他人的反對而一直堅持在支持我,并且讓我體驗到享受過程的樂趣吧),甚至到現在老爸從反對到絕對支持。
或許這件事對于老爸來說已經忘了,而分享這件事情,只是想提醒大家:當孩子提出“我未來的夢想是……”時,先別急著去否定和嘲笑,而當孩子們不斷地失敗時,也別急著打壓;當孩子的夢想不斷變化時,也別去嘲諷他的多變。“夢想”一詞對于兒童來說無法理解,更無法理解成人的世界,他們只是有著好奇,隨著知識面的拓展,他們的夢想也會變化,這是孩子探索的過程。
想想1903年萊特兄弟的“癡人說夢”,卻成功地試飛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想想1886年卡爾本茨的“荒誕無稽”,卻取得了“汽車”專利;想想愛迪生的“天方夜譚”,他卻成了“世界發明大王”;想想1776年瓦特的“異想天開”,卻讓世界更為便利……說說現代的,手機、各種3D電影技術、支付寶、微信……我們常用的,在出現、被認可之前,哪些不是曾經的“異想天開”,哪些不是曾經被質疑,哪些不是曾經失敗過再嘗試……
富有創造力的人同樣也可能是失敗的,他們的產出不平均,大量失敗中混雜著少數偉大的點子。偉大的創意秘密似乎是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即使那以意味著失敗。
這也意味著“試錯”的重要性。
回想下,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允許自己去“試誤”?是否允許孩子體驗失敗?當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拆開時,我們訓斥,于是孩子不敢去探索玩具的世界;當孩子走得太快被絆倒時,我們去責怪地面,于是孩子不會去找自己摔倒的原因;當孩子做手工時,我們在旁觀“這個不對,那個要這樣”,于是孩子更像我們的傀儡,用一條無形的繩子在操作著,他們不敢反抗,更不敢去嘗試他們的想法是否可行,因為嘗試了就不對,會被罵……
當我們發現了“試誤”的重要性,我們還要去代替孩子做事情嗎?我們還不允許孩子摔倒嗎?
這,需要深思。
最后,重復下我推薦的書籍:
關于晨間筆記:《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
孩子必經的成長階段:《捕捉兒童敏感期》
推薦電影:《逗鳥外傳·萌寶滿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