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據說沒讀過《惡意》,就不算讀過東野圭吾——這是一個暢銷書作家在移居海外前,被其好友,一個兒童書作家所殺的故事。
這本書一反常態地,在書中大概三分之一處,就指明了兇手野野口修殺害了著名作家日高邦彥,然而卻在剩下的大幅篇章里,費盡心機、抽繭剝絲地找尋兇手的作案動機。
封面擊中心靈
兇手似乎一開始就沒有掙扎,干脆利索地承認了自己作案的事實。
然而,隨著情節的推進,在兇手有意的引導下,警方的調查方向一再偏離方向。野野口修提前設置各種證據,誘導警方先是懷疑他與日高邦彥的前妻初美的關系,然后再在警方懷疑下,他又拋出了重要炸彈。
那是一盒提前錄制好的錄像帶,顯示他曾前往日高住宅,鬼鬼祟祟。警方想當然地把這個和他與初美的“不正當關系”聯系起來,判斷他因偷情早已對日高有殺意,然后又憑著野野口修十幾部事先抄好的小說手稿,判斷出事發后日高要挾他做影子寫手……
他費勁心機地制造出來種種假象,警方甚至大眾輿論都認為,日高邦彥是個腹黑卑鄙、套路很深的小人,而他,野野口修,才是才華出眾的寫手,是日高邦彥的影子作家。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然而,最終挖掘出野野口修的作案動機,卻只是來自,他對日高的莫名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