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在讀一本書時常常讀到后面忘了前面?或者是讀完一本書之后,沒過多久就完全忘記了,好像不曾讀過?即使是書中劃了一些我們覺得重要的內容,或是記了一些筆記,可最后留在我們腦中的內容卻著實不多。
很可能,我們陷入了一種假學習的狀態。故事的最后,就是被這樣一種低效的學習狀態而打敗,從此放棄學習。
先來看看人類的記憶曲線。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的記憶曲線理論表明,遺忘是按先快后慢的順序進行的,這也是你為什么讀了前面會很快忘了后面的原因。所以為了加強記憶,需要我們對知識進行每天、每周、每月來定時復習,這當然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可是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方法時就提不起什么興趣,覺得這種機械化的記憶方式,一點人情味都沒有。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一些更人性化的方法,更高效,而且更容易去身體力行呢?
確實有。撇開枯燥煩悶的記憶方式,審視一下我們比較常見的學習方式。
主要有聽課、閱讀、視聽、演示、討論、轉述、教授等等。
一組數據表示,用以上面不同方式學習,在兩周后的記憶留存率分別為:
聽課5%,閱讀10%,視聽20%,演示30%;這些可以稱之為假性學習;
討論50%,轉述75%,教授給他人90%,后半部分才是真正高效的學習。
看到沒有,我們在低水平勤奮的坑里待了很久,聽了那么多課,讀了那么多書,只是在這條低效的路上越走越遠而已。
從本質上來看,知識的學習要建立在時常回顧的基礎上,但為了要達到好的效果,最終在于學習方式上。因為最終決定你去學習的,還是具體的方法,而不只是機械地按時去復習。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要多給自己創造類似的環境——多討論,多轉述,同時以教為學,做到真正地學為所用。
這就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
操作方法如下:
1、每次讀完一本書一定要再花點時間梳理一下,可對照書的目錄(當然,如果能不看更好),問自己幾個問題,這本書的結構是什么,主要解決了什么問題,如何舉例如何論證的,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和我以往的知識有哪些關聯,我如何去應用。
2、參照書的目錄畫出思維導圖(逐漸訓練用不看書回憶的方式畫圖),從書的主題樹干開始,向外延伸出幾個主要的理論分支,在每個分支中向下衍生,每個分支和次分支都盡可能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去描述,確保自己能聯想到具體內容即可。
3、想像自己要教授這門知識 ,對照著自己畫的思維導圖,全盤復述書中的內容;
4、對于復述不出來的部分,重點進行再復習。
5、如此反復。
這和之前《讀懂一本書》中說到的,讀書一定要講書的道理是一致的,因為它能全面培養你的轉述能力,最終你可以系統地教授給別人。它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練得越多,你就能流暢地講出來。它的高效在于,你通過以上方式不斷回顧和輸出,不知不覺中,你所學的知識就內化進你的身體,以后就可以隨時調用了。
2500多年前孔子對自己的學生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現在再來細想來,好像從來沒認真讀懂過這句話。也因此在學習這件事上,仿佛確實沒有認真有效地“學習”過;
但現在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也不晚:“學”很重要,可會“習”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