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的這本書——《一個人的朝圣》讀完了,感慨感觸頗多,想了很多,結合實際生活例子也有很多,甚至想過這樣的小說拍成電影是否會有演員能恰如其分將小說中人物的內心深處淋漓盡致表現出來。作者的寫作手法很贊,順敘倒敘穿插著來,首尾呼應,承前啟后,渾然一體,尤其是細節的描寫,非常到位,襯托的手法也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當時的情景,融入其中;其次,本書的翻譯很棒,比起以前看得一些譯著,該書的翻譯不僅順暢,而且潤色很符合中國閱讀的習慣。
扯了這么多小說技術上的東西,接下來想談談該書傳遞的生活哲學和感悟了,關于原生家庭、友情、愛情、孤獨、信仰、靈魂成長。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成熟至關重要。本書雖然以哈羅德為主線,但是其他人的成長和家庭也一直在提及,這或許是作者想極力表達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思想。作者不惜大量筆墨來寫哈羅德在旅程中對父母親的回憶,對童年不堪生活的回憶,意欲說明這一切都和他現在自卑、麻木、孤僻、膽怯、了無生氣的生命形式有著直接關系。即便他已經六十多歲了,生命就快到頭了,也并不能完全擺脫這種幼年時期的影響。當他突然被一封來信驚醒,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開啟一段孤獨的徒步之旅,才明白過來,那些痛苦的快樂的回憶都是寶貴的自我教材,即便生命已晚,原生家庭的影響根深蒂固,但是,只要他想,他就可以從陰影中拯救自己,這也告訴我們,投錯了胎不要緊,環境惡劣不要緊,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三十歲前的命運可能受環境和家庭影響,但是三十歲之后,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家庭和成長經歷的影響對一個人成長影響很大,但是更要相信自己改變的力量更強大,就像哈羅德最后的救贖一樣。而他的兒子,三十歲之前抑郁酗酒最后發生悲劇,和他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父親有直接關系,同樣的,不足三十歲的戴維無力拯救自己,他沒有他父親幸運可以用徒步來救贖,所以他痛苦地結束了自己。關于家庭影響,還有很多側面描寫,比如那個心狠手辣的納比爾老板,書中有寫他只愛母親,充滿怨恨,所以家庭暴力,他是自我救贖的反例,所以沒有那種救贖的過程。比如奎妮,她從小感受到濃濃的父愛,所以她善良客觀寬容,對誰都很好,很熱情,愛唱歌,并且樂于傳遞給別人更多的愛。
關于家庭的思考,我習慣于了解一個人從他的成長經歷和家庭氛圍了解,這樣會更真實,看到背后的故事,萌發更多的理解。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如果想要為人父母,先問問自己是否具備了做一個合格父親或者母親的條件,如果自己都沒有成熟,也最好慎重一些要孩子吧,畢竟孩子落地就意味著一生的責任,這種影響是深遠的,同時不光要看自己,還要看伴侶是否也具備了條件,雙方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長,才能培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關于友誼,哈羅德和奎妮之間,讓我想起奇葩說上曾經一個辯題——異性之間是否在純粹的友誼,我覺得是不存在的。哈羅德和奎妮之間就是,書中有寫到,奎妮得到了又失去了愛情,那是她年輕時候自己給自己的愛情,雖然哈羅德未必意識到,但也是有這樣的成分。并且他們之間天然的親切感和體貼感因為彼此命運的相似更加顯得友誼的珍貴難得,友情中夾著小部分愛情因子,就像哈羅德和莫林的愛情里夾著親情友情的因子一樣,沒有一種感情是可以分門別類那么純粹的。
關于信仰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更明白,信仰面前,真相并不那么重要了,只要肯堅持,終有一天會創造奇跡。就算加油站女孩說謊了又怎樣,無意間的一句話給了哈羅德如此強大的信仰,并完成了一次靈魂擺渡,不是更有意義嗎?不僅僅是他,一路上的人,他的妻子莫林,鄰居雷克斯,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對信念,對希望,不是更加篤定了嗎?有時候不必太較真,只要去做就行了,帶著信念走著走著,終有一天佛光普照,抵達彼岸,我們只需要在浮躁的社會里多點專注,多點單純,多點承諾,多點誠實,多點美好的品質。
關于孤獨,看題目就很孤獨,一個人的朝圣,其實也是一群人的朝圣,雖然哈羅德是主線,但是,由他引起的這場朝圣之旅,影響了多少人呢?人海茫茫里,多少孤獨的靈魂等待尋求生命的真諦?孤獨是好的,它會喚起你內心深處的獨白,更加重新認識自己,如果不是踽踽獨行,哈羅德不會有勇氣直面內心,一路的風景,即便一個人,他也可以常常莫名的歡樂起來,靈魂漸漸豐盈。成長注定孤獨,請享受你的孤獨吧,那是深刻成長必備的條件,遠離喧囂,讓我們也來仔細看看夜深人靜自己那顆孤獨的心靈,問問自己,到底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需要什么?能做什么?
關于成長,我從來不覺得他和年齡有關,有的人過一輩子也成長不起來,有的人少年老成,比長者更通透,這個和經歷、悟性和閱歷都有關。我一直在想,作者為什么選取平凡的老人為素材來寫,后來我給了自己一個答案,或許作者是想說明,一方面,成長是一輩子的事,即使退休了老了也一樣,它和年歲的增長并沒有正相關性;另一方面,只要你想改變,一切都來得及,都不晚啊
關于救贖,本書末尾,莫林和哈羅德一直在笑,回憶他們最初見面的時候,畫面太美,畫風很活潑了,這就是救贖過后的明快風格,一切都釋然了,正如書中所說,如果對不理解的事物都不能包容,那生命是不是沒有希望了呢?最后出現了修女,出現了奎妮的安靜祥和的死亡過程,都是救贖的暗示啊,生命是祥和,是放下,是敬畏,是探索之旅,曾經我們以為的放不下,到最后都會煙消云散,只留下最真最純的東西尤其是當我們老了的時候這種感受應該會更強烈。放下,得到,爭取又坦然失去,留下美好,喜樂,這應該是救贖過后的靈魂狀態,自由自在地,第二次單純的境界。
最后的最后,我最大的感觸是,生命短暫,馬上行動,即刻改變;生命尊貴,善待他人,多些理解;生命脆弱,多陪家人,珍視健康。祝所有書友們健康幸福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