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已暢銷三四十個國家,2013年歐洲首席暢銷小說,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獎,同名電影拍攝中。
《一個人的朝圣》其實有兩本書,第一本我是細細讀了兩遍,第二本是草草讀了一遍的。本文主要跟大家聊的是第一本。
一條漫長的救贖之路
故事開始于一封信——患了癌癥而且二十年未見的老友——信寫來是告別的。主人公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的老人,六十五歲的高齡,剛剛從釀酒廠退休。
就這一封告別信打破了他暗淡無光的“平靜生活”,哈羅德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開始了他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的故事。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挺好笑的一個徒步理由,沒有給讀者什么激情,卻讓我在安靜中感覺到了一股力量盤踞心頭,因為隨著閱讀的繼續,我甚至也相信了“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哈羅德的一路,不斷的將可笑的理由——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灌輸給他碰見并和他交流的所有陌生人。
這股平靜的力量,首先席卷的是醫生瑪蒂娜,然后是哈羅德的追隨者(年輕人維爾夫,胖女人凱特,中年人里奇和一只小狗),最后是這個社會。
哈羅德最初的行走只是一次沖動,身體上的苦難折磨讓他差點放棄。
正是與加油站女孩的對話,讓他產生那理由。
“我要寄封信給一個老朋友。她得了癌癥。”讓他吃驚的是自己說出那個詞前停了一下,聲音也變低了,還下意識地開始擺弄手指。女孩點了點頭:“我阿姨也是。這病簡直無處不在。”她將眼神投向店里的柜子上,好像它就藏在汽車協會地圖和那些海龜牌上光蠟后面,“但你總要積極點。”哈羅德停下握著漢堡的手,用紙巾擦擦嘴角:“積極點?”
“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藥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人的大腦里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哈羅德充滿敬畏地看著這個女孩。他也不知道怎么會這樣,但她現在看起來就像是站在一團光中央,好像太陽轉了一個方向,連她的發絲皮膚都明亮清晰起來。
和醫生瑪蒂娜的相處,又讓他有了全新的開始。
哈羅德相信自己的旅程真正開始了。他還以為在決定向貝里克進發的那一刻就開始了,現在才發現當初的自己多么天真。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復以前的步伐。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處,所以現在終于可以說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哈羅德進入了另一種狀態,這個理由開始有了它的追隨者:年輕人維爾夫,胖女人凱特,中年人里奇和一只小狗。
他們都是生活的失敗者,也許他們真的相信哈羅德這個理由,也許他們只是想在他的“朝圣”中找到自己失去的。
這些追隨者只是崇拜著哈羅德,并沒有將這次有意義的旅行當作是自己的,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自我救贖的朝圣。
他們最終沒有跳出世俗的圈子,沒有成功的救贖自己,是可悲的。
年輕人維爾夫在某一天偷了朝圣者們的一切財產消失了;
胖女人凱特是一個婚姻不幸福的女人,但是由于缺乏堅持下去的信念,最終又回到了世俗的生活中;
里奇是一個金融街里的失敗者,他將救贖之路策劃成了一場東山再起的儀式,最后是他帶領其他追隨者離開了哈羅德,完成了另一種功利的“朝圣”;
最后是小狗,它讓我們這些高智商的人類汗顏,它是跟隨哈羅德到最后的“追隨者”,最后小狗也離開了,但那是一種救贖后的離開,跟前面那些高智商的人有所不同。
哈羅德對自己說那是小狗自己的選擇,它選擇了陪哈羅德走一段路,現在它決定停下來,陪那個女孩兒走一段了。生活就是這樣。
一條漫長的救贖之路即將結束了,哈羅德得到了什么救贖呢?
一路走來哈羅德梳理了自己悲慘的一生:童年時就離開的母親瓊、經歷過戰爭后一蹶不振的父親、怨恨自己的妻子莫琳,討厭自己的兒子戴維,釀酒廠的同事老友奎妮。
正是這些鋪墊串成了哈羅德麻木的生活,如果沒有這場自我的救贖,哈羅德可能帶著這些種種死去。
然而,他又是幸運的,能在人生的末尾,通過一次暴走的旅程,穿越自我、跨越時間,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尋找到了新的生活姿態。
一次靈魂深處的洗滌
生活中有人在改變,也有人在習慣。
哈羅德原本是習慣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養老院里瘋癲的父親、不知所蹤的母親、上吊自殺的兒子和因為兒子而不能原諒自己的妻子。
奎妮的一封來信攪動了麻木的生活,讓哈羅德開始了一次不知不覺的自我救贖之旅。
出發之前,哈羅德拿著給奎妮的回信,經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郵筒,漸行漸遠,懷揣著他那幼稚的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實際上我認為這可能是哈羅德內心深處的自己策劃已久的一場逃離吧。
逃離這麻木、冰冷的家庭生活,逃離那怨恨自己的妻子和孤獨的家。
然而達到了哈羅德內心深處的自己所無法預料的結果,這次旅行完成的卻是一次靈魂深處的洗滌。
哈羅德在旅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兒,無論是加油站女孩、醫生瑪蒂娜、酒保、沒有孩子的女人、遠足的夫婦、銀發紳士、外科醫師與著名演員還是年輕人維爾夫,胖女人凱特,中年人里奇以及那條忠貞的小狗,他們都觸發了哈羅德對自己過去一生的反省。
靈魂開始漸悟,因此開始在改變。
而隨著哈羅德的突然離去,妻子莫琳從最初的痛苦、迷惘、掙扎開始,也在進行一次她的靈魂洗禮,她開始試著站在哈羅德的角度看問題、想事情了。
當她從人群中找到陌生人一般的哈羅德,莫琳瞬間放下了所有武裝。她在當地報紙上看見過他的照片,也收集了剪報帶在手提包里,但突然“真實地”看見哈羅德,就像戴維斷定的那樣,還是叫她猝不及防。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卷曲的頭發,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于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他的“朝圣者”T恤污漬斑斑,領口那兒也垮了,帆船鞋褪了色,清楚地顯出腳的形狀。哈羅德突然碰上莫琳的目光,一下子怔住了。他對高個子男人說了句什么,就走了過來。
在走向莫琳的途中,他一直搖著頭不可置信地笑著。他看起來這樣明亮,莫琳下意識地看向一邊,無法直面他圓滿的笑容。她不知道該迎上自己的嘴唇還是臉頰,在最后一秒鐘還猶豫了一下,最后哈羅德的胡須刮過她臉頰,親到了她鼻子上。所有人都在看著。
這要放在朝圣之前,是不可能想象的。故事的結尾莫琳原諒了哈羅德:
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遠。只是剛走了一半,肯定有誰又想起了那句話,再次激起一輪狂笑。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
故事的結尾,哈羅德見到了奎妮,病入膏肓的奎妮卻并不知道哈羅德的到來(奎妮病情沒有加重之前,也就是寫離別信的時候,她是知道哈羅德徒步來看她的,詳見《一個人的朝圣Ⅱ》),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又讓她想起了哈羅德并且看到了哈羅德帶給她的禮物。
奎妮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這次旅行沒有對奎妮的病情起到什么作用,因為它是一場關于自己的救贖。
一條漫長的救贖之路
一次靈魂深處的洗滌
在那時候我們身邊都有一卡車的難題
不知道成功的意義就在超越自已
我們都是 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未來拼命努力
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
前方沒有終點 奮斗永不停息
——李宗盛《和自己賽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