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顧本周的音樂課,我在“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上好一節音樂創編課“這個概念里下了功夫。我在自己所教的三個年級(二、三、四年級)都進行了信息技術上創編課的實踐,除了四年級達到了我預想中的效果,二、三年級明顯差強人意,如:所創編出來的旋律因音域跨度較大導致不悅耳、沒有掌握基礎五項節奏型的關鍵、腦海里音高概念不清晰、對老師的旋律創編要求不明白。那么,我反思,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應當要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養學生們對音樂的感悟與審美,要學會使用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讓學生們陶冶情操,從而逐步形成學生們對音樂有一個健康的審美認知。在音樂的教學中,要使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夠真正感受還能親自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才是真正做到的音樂教育的本質。因此,即便二、三年級大多數學生對旋律創編依舊是一知半解,我依然還是大膽的嘗試下去。
? ? 首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麻吉星就已經能很好的提起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當他們知道這是一堂可以自由發揮的創作音樂的課程,他們對這節音樂課的期待更加強烈。其次,一個班級里難免會有幾個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同時對老師的要求不夠明確清晰的同學,那么這個時候的小組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小組內成員互相幫助最后成功完成一首短曲的編寫,每個學生都非常期待老師將他們所編寫的旋律通過電子琴展示給全班。
? ?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音樂教育能夠改變過去光靠老師講述、琴、錄音機和黑板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而具備了多元化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