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丹老師
? ? ? 在培訓中,焦校長說文本解讀就是:閱讀者運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知識對文本進行詮釋和豐富。
? ? ? 拿到這首古詩,縱使時間很倉促,但是我依舊把對文本的解讀放在重中之重,厚積才能薄發,雖然解讀的很淺顯,但用心在做,就是莫大的進步。
? ? ? 一.關注對標教學
? ? ?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標準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 ? ? 結合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1課《古詩三首》的教學目標,我將《芙蓉樓送辛漸》的教學目標設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夠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
? ? ? 通過對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解讀,在教學設計中逐步落實,同時分三步走:第一步,借助注釋和學生互助,領悟古詩的意思;第二步,抓住關鍵字詞的感悟,在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第三步,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入情入境,深入感悟。
? ? ? 在指導朗讀中也是層層遞進,循循善誘。由開始的讀準確、讀流利、讀出節奏,到理解詩意,讀懂詩句,再到最后的感悟詩情,讀出味兒來。
? ? ? 二.關注字詞剖析
? ? ? 這首古詩在字詞的剖析上,抓住“寒”、“孤”兩個字,“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離別的氣氛;“孤”字既寫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現了詩人的孤寂心情。
? ? ? “平明送客楚山孤”,“孤”字是這首古詩的詩眼,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天剛亮時把友人送走了,辛漸可以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王昌齡,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望著這茫茫江水,越顯孤寂。
? ? ? 抓住“夜入”和“平明”兩個關于時間點的詞語,感受好友之間在惜別之前的不舍情意,通過展開想象來暢想、暢聊他們之間的故事。同時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如果你在好朋友家做客,在馬上要道別的時候,你們所做的事情和彼此所說的話等來感受作者與好友之間的不舍情意。
? ? ? 三.關注寫作背景
? ? ? 在查找這首古詩的寫作背景時,了解到這是王昌齡寫的組詩,課文中選入的是第二首。這組詩大約作于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縣丞時。王昌齡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兩首詩當為此時所作。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邊送別辛漸的情景;第二首寫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這兩首詩所記送別的時間和情景是“倒敘”。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寫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餞行之事。
? ? ? 在解讀文本時,對這些寫作背景的了解,讓我對這首詩所飽含的韻味有了更深的了解。王昌齡雖然仕途坎坷,縱有萬般無奈,卻依然剛正不阿,更自喻為“冰清玉潔”,對人物的高尚品質感悟得更深了。
? ? ? 四.關注怡情悟情
? ? ? 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這首古詩前兩句寫景,景中藏情。迷蒙的煙雨在夜幕中籠罩著吳地,與浩渺的江水連成一片,天亮時我將送你啟程,而我卻要獨自留下,如同這形單影只的楚山。后兩句作者表明心志,如果洛陽的親友詢問我的情況,請你一定轉告他們,我的一顆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這首古詩構思別致,既寫了與朋友的離情別緒,又寫了自己的志向和品格。
? ? ?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王昌齡一路陪同好朋友辛漸從江寧到潤州,并在此道別,前一天晚上到達,第二天天剛亮就要道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好朋友在這段時間內可能所做的事情,入情入境感受與好友惜別時的不舍,以及惜別后的孤寂。
? ? ? 考慮到學生對“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理解不夠深入,查找了“冰清玉潔”的典故,引導學生在此場景中感受人物品質。
? ? ? 于永正老師說:教師得有咬文嚼字的本領。哪里是重點?那些詞、句是關鍵?我要求自己不但要逮得準,還要讀得進、講得出。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聯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思,當讀出了文章的妙處,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
? ? ? 對文本解讀的學習需要用心花工夫,但是掌握了這項功夫,才會在課堂上真正的“得來全不費功夫。”
? ? ? 備注:部分資料經查閱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