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原文直解
問:“讀書所以調攝此心,不可缺的。但讀之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圣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雖蒙開示,奈資質庸下,實難免累。竊聞窮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為聲利牽纏,甘心為此,徒自苦耳。欲屏棄之,又制于親,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歸辭于親者多矣,其實只是無志。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事為只是一事。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嘆曰,“此學不明,不知此處擔擱了幾多英雄漢!”
【直解】有人問:“讀書是為了調攝此心,不可或缺。但是讀書的時候,一種為科舉讀書的念頭就被牽涉進來,不知道如何才能避免?”
先生說:“只要良知真切,即使是做科舉的事,也不會累心。即便有所牽累,也容易察覺,克除它便是。讀書的時候,良知知道死記硬背不對,就克除它;知道欲求速效不對,就克除它;知道夸耀爭勝不對,就克除它。這樣做,也只是每天和圣賢印對,是一個純乎天理的心。不論怎樣讀書,都只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那人接著問:“雖然聽了您的指導,但是我資質平庸,實在難免被科舉牽累。我聽說窮困和通達都是天命安排,智慧的人恐怕不屑于科舉;普通人被聲名利祿牽絆,甘心為科舉讀書,只不過是自尋痛苦而已。我想要放棄科舉,但又迫于父母親的壓力,不能放棄,我該怎么辦呢?”
先生說:“把讀書受科舉牽累的事情歸咎于父母親的人很多,其實只是沒有志向而已。志向立定了,對良知來說,千事萬事為只是一件事。讀書作文,如何能牽累人?不過是人自己牽累于得失而已。”又感嘆到,“因為良知之學不能彰明,不知道在科舉這件事上耽擱了多少英雄!”
筆記
得失二字最是害心。有得失計較在,心便不再平和了,也不能專注于事了。
累人的并非是外物,是科舉,而是自己的心對于得失成敗的擔憂。只要能明白,做事不過是格物,不過是在事事物物上致吾心之良知,就沒有任何牽累。
志有定向,做事時就能有條不紊,志無定向,機會主義,就會擔憂成敗得失,就會惶恐忐忑,焦躁不安。
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工作生活,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交際應酬,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疾病難愈,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能無私我,自然無患。廓然大公,自能物來順應,素其位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