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修易錄》第25天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黃修易,字勉叔。生平不詳。

今讀《黃修易錄》,漸入佳境,瑯瑯上口,淺顯易懂,沒了初學《傳習錄》的苦澀,欣欣然。

1、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黃勉叔問:“心無惡念時,此心空空蕩蕩的,不知亦須存?zhèn)€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惡念,便是善念,便復心之本體矣。譬如日光被云來遮蔽,云去,光已復矣。若惡念既去,又要存?zhèn)€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燈。”

譯文?

黃勉叔問:“心無惡念時,心就是空蕩蕩的,不知是否還需要存養(yǎng)一個善念?”

先生說:“既然已經(jīng)除掉了惡念,就是善念,此時心已經(jīng)恢復了本體。這就像陽光被烏云所遮蔽,當烏云散后,陽光又會重現(xiàn)。如果惡念已經(jīng)去除干凈,而又刻意去存養(yǎng)一個善念,這豈不是在陽光下再點一盞燈。

解讀

陽明認為,“惡念”既去,即是恢復了心之本體,達到了至善之境。此時,只要依良知心體所指示的去做,則所做之事均是“為善”的行為。因此,不必再另外存?zhèn)€什么“善念”

2、良知存久

原典

問:“近來用功,亦頗覺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濁水,才貯在缸里,初然雖定,也只是昏濁的;須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盡去,復得清來。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責效,卻是助長,不成工夫。”

譯文

問先生:“近來用功,也頗感妄念不會再滋生。但心里還是感覺一團黑漆漆的,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它光明?”

先生說:“剛剛開始用功,心里怎么會立見光明呢?這就像在缸里奔流打旋的污濁渾水剛剛靜止下來,此時肯定還是渾濁的。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澄清,水中的渣滓才會沉淀,又會成為清水。你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存養(yǎng),那份黑漆漆的感覺中自會現(xiàn)出光明。如今若要它立刻見效,只不過是揠苗助長,就做不成功夫了。”

解讀

“良知存久”是良知自覺和“自能光明”的必要條件,即它與用功長久的時間磨煉分不開,功到自然成。王陽明雖主張良知的簡易自覺,但他并不奢望剎那頓悟的立竿見影的效果。后者在他看來只是不著實效的拔苗助長而已。

原典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卻是有根本的學問。日長進一日,愈久愈覺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尋討,卻是無根本的學問。方其壯時,雖暫能外面飾,不見有過,老則精神衰邁,終須放倒。譬如無根之樹,移栽水邊,雖暫時鮮好,終久要憔悴。”

譯文

先生說:“我教人致良知,要在格物上用功,它是有根基的學問。日增月長,時間越長就會越覺得精通和明白。世儒教人到每件事物上去格求,那是沒有根基的學問。當其壯大興盛時,雖能暫時修飾表面,即使有閃失也看不出,等時間久遠了門庭衰落了,最終會支撐不住。這就像沒有根的大樹被移栽到水邊,短時間內(nèi)樹雖生氣勃勃,但終究是要枯萎而死的。”

解讀

這是王陽明對世儒的批評,也是對朱熹的格物說作的批評。拘泥于事事物物上尋討知識,不知此本即在心而外求并強探力索,在王陽明看來,是無根之樹。

4、調(diào)習此心

問“志于道”一章。先生曰:“只是‘志道’一句,便含下面數(shù)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擇地鳩材,經(jīng)營成個區(qū)宅。‘據(jù)德’,卻是經(jīng)畫已成,有可據(jù)矣。‘依仁’,卻是常常住在區(qū)宅內(nèi),更不離去。‘游藝’,卻是加些畫采,美此區(qū)宅。藝者,義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誦詩、讀書、彈琴、習射之類,皆所以調(diào)習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茍不‘志道’而‘游藝’,卻如無狀小子,不先去置造區(qū)宅,只管要去買畫掛做門面,不知將掛在何處?”

問先生對于《論語》“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看法。

先生說:“僅只‘志于道’這一句,它包含了其下好幾句的功夫,不能僅停留在志于道上。例如建房屋這件事,它的‘志于道’,就是一定要挑好地方,選好材料,最后搭建成房屋;‘據(jù)于德’,相當于設計圖紙,使行動有所依據(jù);‘依于仁’,就是常在工地,生活、戰(zhàn)斗在生產(chǎn)第一線;‘游于藝’,就是把房子加以裝飾美化。藝,就是義,就是理的最恰當處。比如誦詩、讀書、彈琴、射擊之類,都是為了調(diào)習這個心,使之近于道。若不‘志于道’,而去‘游于藝’,如同一個糊涂小伙,不先去造房子,卻先買畫準備裝飾門面,不知他究竟要把畫掛在哪?”

這里,王陽明首先肯定了“藝”對人生的美化或積極作用(“美此區(qū)宅”)。同時,“藝”“義”“道”的內(nèi)在統(tǒng)一,同是“調(diào)習此心”即致其知,使之熟于道。很明顯,王陽明把道德情感內(nèi)化為個體的審美心理,使人生審美化了,使“藝”為人生服務。

5、不為心累

問:“讀書所以調(diào)攝此心,不可缺的。但讀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yè),不為心累,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圣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diào)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雖蒙開示,奈資質(zhì)庸下,實難免累。竊聞窮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為聲利牽纏,甘心為此,徒自苦耳。欲屏棄之,又制于親,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歸辭于親者多矣,其實只是無志。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事只是一事。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嘆曰:“此學不明,不知此處耽擱了幾多英雄漢!”

有人問:“讀書就是為了修養(yǎng)我的本心,因此是必不可缺的。但是讀的時候,未免有種為了科舉考試的意思生出來,怎樣避免這種情況呢?”

先生說:“只要良知是純粹的,即便是為了科舉考試,也不會成為心的牽絆。就是有一點牽絆,也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并克除掉。例如讀書時,良知發(fā)現(xiàn)死背的想法是不對的,就克去它;良知發(fā)現(xiàn)求速的想法是不對的,就克去它;良知發(fā)現(xiàn)有自夸好勝的想法是不對的,就克去它。如此一來,總是把自己的所學所得與圣賢印證,就是一個純乎天理的心。所以無論怎樣去讀書,都是修養(yǎng)本心罷了,怎么會成為心的牽絆呢?”

又問先生:“雖蒙老師開導,怎奈自己天資庸下,實在擺脫不掉科舉功名的牽絆。我曾聽說,人的窮困和通達都是由命運安排。天資聰穎的人,對科舉等事情大概會不屑一顧。我為聲名利祿所牽絆,甘心為了它而讀書,只能獨自苦惱,想摒除這個念頭,又受制于雙親,不敢撂下,到底該怎么辦?”

先生說:“把這類事情歸怨于雙親的人真是太多了。說到底,還是他自己沒有志向。志向立得正確,千事萬事之于良知只是一事。讀書作文,怎么會成為人的負擔呢?不過是人累在得失上罷了!”先生因而感嘆說:“良知的學問不明,不知因此耽誤了多少英雄好漢!”

我們不能怪罪于父母親人朋友,而更應該自省,明白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沒有志向。當志向堅定時,心懷良知,無論做什么都是“一事”。此乃不違本心,為己而學,誠意修身,順道而行之事。

6、氣亦性,性亦氣

問:“‘生之謂性’,告之亦說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認得一邊去了,不曉得頭腦。若曉得頭腦,如此說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這也是指氣說。

又曰:“凡人信口說,任意行,皆說此是依我心性出來,此是所謂生之謂性,然卻要有過差。若曉得頭腦,依吾良知上說出來,行將去,便自是停當。然良知亦只是這口說,這身行,豈能外得氣,別有個去行去說。故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氣亦性也,性亦氣也,但須認得頭腦是當。

問先生:“‘生之謂性’,我覺得告子說得很對,但孟子為什么要反對呢?”

先生說:“性固然是與生俱來的,但告子的認識偏頗了,不懂得其中還有一個主宰處。如果知曉了還有一個主宰處,他的話也是對的。孟子也說:‘形色,天性也。’這也是指氣說的。”

先生又說:“大凡人胡言亂語,任意亂行,都說這是依照我的心性而做的,這就是所謂的‘生之謂性’。但這樣會產(chǎn)生過錯。如果知曉了有一個主宰處,按照自我的良知上說出去、做出來,自然就會正確。可是良知也只是自己的口說、自己的身行,豈能自外得氣,另外有一個東西去說、去做呢?因此程頤說:‘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氣也是性,性也是氣,但是,唯有認準主宰處才行。”

王陽明以為,在思考上,性(良知)與氣(自然或經(jīng)驗)顯然有別:前者具道德價值,后者沒有。然而,在實踐上,人的善性也只有通過經(jīng)驗的具體行為才能體現(xiàn)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氣亦性也,性亦氣也”,性與氣相即不離。所以,討論人性必須性與氣兩面兼顧,不能執(zhí)著于一面。

7、隨人毀謗,隨人欺慢

又曰:“諸君功夫,最不可‘助長’。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jié)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夫都壞了,此非小過。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又曰:“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先生又說:“諸位在做功夫時,最忌諱的是助長它。上等智慧的人很少,學者沒有超越圣人的道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都是做功夫的節(jié)奏秩序。不能覺得我昨天下了工夫,今天卻感覺不夠,便強要裝出一副沒有破綻的樣子,這就是助長,這樣就連之前的功夫也給破壞了。這可不是小錯誤。這就好比一個人走路,突然跌了一跤,站起來接著走也就是了,不要假裝一副沒有跌倒的模樣。諸位只要經(jīng)常懷著一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心,依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誹謗、稱譽、侮辱,隨便功夫有進有退,我只要良知做我內(nèi)心的主宰,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動搖。”

先生又說:“人只要踏實用功,不論別人如何誹謗和侮辱,依然會處處受益,處處是德行日進的資源。若不用功,別人的誹謗和侮辱就會成為魔障,終究會被它累垮。

王陽明告訴門人,一個篤于自修的人,要以自我認同為本,而不求社會認同。這樣一來,王陽明就為個體的反叛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否定了社會認同、社會評價和現(xiàn)實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價值之際,王陽明強調(diào)人要依良知去實實在在地自修。

8、天植靈根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顧田間禾曰:“能幾何時,又如此長了!”

范兆期在傍曰:“此只是有根。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

先生曰:“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fā)生耳。”

有一天,先生去大禹墓游覽觀光,看著田間的禾苗說:“這才幾天工夫,禾苗又長高了。”

范兆期在旁邊說:“這是因為它有根。做學問若能自己種根,也不用擔心它不長進。

先生說:“人誰沒有根,良知就是天賦的靈根,自然能生生不息。只是被私欲牽累,把這靈根殘害蒙蔽了,不能正常地生長發(fā)育罷了。”

天植靈根是一體之仁理、是“生之性”、是心、是良知。既是天植的,故是天賦的、內(nèi)稟的,屬于人之天性;既是靈根,所以必發(fā)出來,“自生生不息”

9、與人為善

一友常易動氣責人。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括只是不見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論人之是非,凡當責辨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先生曰:“凡朋友問難,縱有淺近粗疏,或露才揚己,皆是病發(fā)。當因其病而藥之可也,不可便懷鄙薄之心,非君子與人為善之心矣。”!

一個朋友經(jīng)常容易生氣責備別人。先生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責別人,那就會只看見別人的毛病,看不見自己的短處。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呢?舜之所以能感化傲慢的象,關鍵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一心想著去糾正象的奸惡,眼里就全是象的不是了,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這位朋友聽了感到慚愧,幡然悔悟

先生說:“你今后只要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每當想要責人或與人爭辯的時候,就把這種念頭當做自己的一大私欲來克除才行。

先生又說:“凡是朋友質(zhì)疑刁難,即便很淺近粗疏,你如果想因而顯才揚己,都是毛病在發(fā)作。只有對癥下藥才行,不可因此而懷有輕視別人的心。否則,就不是君子與人為善的心了。”

王陽明在這里教導他的弟子,不要輕易指責他人,要與人為善。淺薄的人,趾高氣揚的人,難免會令人鄙薄。即使嘴上不說,內(nèi)心還是一樣。君子會與人為善,不斷努力自省,返照自心。

10、卜筮是理

問:“《易》,朱子主卜筮,《程傳》主理,何如?”

先生曰:“占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為后世將卜筮專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藝。不知今之師友問答,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類,皆是卜筮。卜筮者,不過求決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問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問天。謂人心尚有所涉,唯天不容偽耳。”

問先生:“關于《易經(jīng)》,朱熹說主要是卜筮的,程頤說主要是講‘理’的,二人哪個說得正確呢?”

先生說:“卜筮就是理,理也是卜筮,天下之理還有超過卜筮的嗎?只因后世之人把卜筮僅看成占卦了,所以認為卜筮是雕蟲小技。卻不知我們現(xiàn)在的師友問答里邊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類,都是卜筮。卜筮只不過是為了決斷疑惑,使我的心變得神明罷了。《易》是向天請教,人有了疑惑,自信心不足時,這才用《易》來向天詢問。人心依然有所偏私,只有天不容虛偽。”?

王陽明對卜筮的意見,是將卜筮活動上升為窮理之意,因此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既是窮理,亦是卜筮。如此,其實已經(jīng)轉(zhuǎn)化卜筮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定義了,因此卜筮不專指問告鬼神,而是一切窮理實踐的活動,是“求決狐疑,神明吾心”的事業(y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936評論 6 535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744評論 3 421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879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181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93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325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84評論 3 443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534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9,08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92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67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623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3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735評論 0 27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90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00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84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黃修易錄》 黃修易,字勉叔,此人資料沒有更多記載。能記錄言行并錄入傳習錄一定是先生的重要弟子,所問皆切中...
    楊學智閱讀 2,188評論 0 0
  • 一連幾天下來,吃也沒吃好,睡也沒睡好。 吃:干糧,完全都沒吃到肉,唯一覺得好吃的,就是烤地瓜,而且不用生火,直接埋...
    若思若想閱讀 1,104評論 1 51
  • 日前,浙江湖州長興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接110指令稱,在雉城街道大潤發(fā)超市附近,有兩輛電瓶車相 撞后又撞在路旁的轎車上...
    黃德有閱讀 186評論 0 0
  • 今晚開始遠行。說起遠行,應該是走得很遠,時間很長才能算,我們這次的時間卻并不是很長,只有十幾天而已,但是對于這么多...
    塵世行者閱讀 274評論 0 0
  • 今天和大家一起讀一首現(xiàn)代詩——《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
    停云聽風閱讀 234評論 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