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的白天很長,晚上十點半才天黑,第二天清晨五點左右天又亮了。
漫長的白晝為游客預留了充足的時間游覽,可憐了我們兩個扁平足,第一天就暴走了兩萬多步,累的癱倒在床上……
一覺睡到天亮,我們收拾好行囊,再次出發!
又是一個艷陽天,我們全副武裝前進著。偶然聽見路邊傳來孩子的叫聲,抬頭看見一個四歲模樣的小男孩在和爸爸踢足球。個頭小小的,但動作一板一眼很到位。這時我身邊的唐女士驚呼:怪不得呢,德國隊踢那么好,就是要從娃娃抓起。
德國人認真,也很實際。奔馳大眾之于他們就像咱們的北京現代,出租車和輕軌幾乎都是奔馳。
然而除了奔馳轎車,我所見最多的車型居然是smart。
很難想象人高馬大的德國人坐進小小的smart是多么縮手縮腳,但這個車型的普及如此之高,也側面證實了現代德國人的實際,看重性價比,注重功能性大于其他因素,延續了德國人性格中務實、簡單的特性。
好吧,言歸正傳。這里是我們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法蘭克福棕櫚花園。
還沒進門,迎賓道上整齊排列的棕櫚樹就在跟我們打招呼。
一進門是一個大池塘,建筑呈軸對稱布局,大氣典雅。
池塘中睡蓮靜放。睡蓮的英文是water lily,水中百合。花如其名呀~~炎炎夏日中淺淺淡淡地綻開,不驕不躁,給人以由內而外的清涼。
從一進門開始,我身邊的唐女士就表露出了一絲按捺不住的雀躍。忙碌的身影一下飛到這兒,一下又飛到那兒。
是風中搖曳的樹葉比較靈動……
還是草地上擺動的唐女士更顯活力呢?
甚至不顧似火驕陽,在花海中留下倩影。
反正跟拍的我有一些不好意思,讓眾位客官見笑了……
躲避正午的太陽直射,我們走進了一棟非常高挑的白房子,環顧四周,古銅門把手被磨得發亮,墻壁雪白,鑲著金邊相框的畫有棕櫚樹葉、種子萌芽過程的裝飾畫像,從漂亮的房頂上吊下來。原來是一處棕櫚園溫室。
為了還原棕櫚樹生長的環境,室內濕度相當高,我們一進屋頓時感覺衣服濕噠噠貼在身上,呼吸不暢,像蒸桑拿一樣嘶嘶流汗。
看這些蜷縮在一起的“小寶寶”,像筍?還是含苞待放的荷葉?蓮藕?青香蕉?哈哈,原來是鮮嫩的新生兒棕櫚葉。
溫室雖小,五臟俱全。寬闊有型的棕櫚葉遮天蔽日,碧綠惹人愛的苔蘚依附著小瀑布高低錯落,形成一個小小生態圈。
離開潮濕的棕櫚溫室,我們又鉆進了沙漠植物區。
周身一改陰濕的環境,我們仿佛被丟棄在撒哈拉沙漠的正中央,全透光的玻璃頂棚讓正午的陽光無一例外地曬進來,通道兩側的石頭沙礫閃閃發光…恍惚中回憶起剛剛離開的溫室,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海市蜃樓?
站在一群仙人掌中,我們變成了小矮人。下圖將近一米高的仙人球。
這個品種毛茸茸的,好像蚯蚓從地底下鉆出來曬太陽
逃離水火兩重天,我們兜兜轉轉來到一片寧靜的草地,三三兩兩當地人半躺半臥在休息,有的甚至掏出了自帶的躺椅鋪蓋卷,悠閑自得地看起書來,顯然是頗有經驗,有備而來。
我們也不甘示弱啊,拍完下面這張照片沒兩分鐘就睡著了……朦朧中只記得微風拂面,耳畔聽到的是樹葉的沙沙低語,和鳥兒撲棱翅膀的聲音……
完美。
野鴨子也來湊熱鬧…
小憩片刻,我們已踏上前往歌德故居的路上。
特寫一張路邊長相奇特的花,中間部分是紫色的小花,四周被白色大朵單瓣白花包圍,極有規律的排列組合。長相好精致哦~
途徑中國簽證中心,在歐洲的大馬路上突然看到中國字就像見到了親人一般,親切感油然而生!一位德國大媽非常主動地上前用肢體語言表示要幫我們拍照,由于對方不會英語卻又格外熱情,我們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拿到照片發覺人物拍得不錯,只是取景框里完全沒有簽證中心的招牌……
沒關系,總之德國有一條街眾多中國企業扎堆,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一些開發區的辦事處等等,當然包含了中國簽證中心。
抵達歌德故居已是傍晚時分,守時的德國人已經快要準備下班了,我們加緊了腳步。
歌德是18世紀德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就出生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歌德的父親是法學博士,當年任皇室的法律顧問,每年領著可觀的薪水,卻不用干什么事,時間都用來培養孩子。
總的來說,歌德一家算是當時當地的富人了,光床上用品就有足足144套,供一家人換洗使用。據說床品的數量是當時家庭是否富裕的參考標準之一。
我們這次參觀的故居就是歌德出生的地方,同時也是歌德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所待的居所。
這間房間被歌德一家用來接待尊貴客人,有時也在此用餐。
歌德的母親是一位溫柔慈愛的女人。在歌德小的時候,她時常為歌德講一些有趣的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這也為歌德的寫作風格奠定了最早的基礎。歌德長大后,依舊常常與母親溝通交流,甚至他后來寫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會由他母親閱讀后,給出恰當準確的評價。
除了對歌德不懈的教導,歌德的母親還擁有一雙巧手。據說直到她年紀很大了,依舊為孩子們親自鉤花邊。下面一張圖就是歌德母親勾勒的蕾絲花邊,現在看來仍覺十分精巧。
歌德家的廚房。據說歌德后來回憶起小時候的廚房,總能記起架子上的陶器,因為小的時候很喜歡和街上的其他小朋友比賽摔盤子,“我兒時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跑回家拿起一個陶瓷盤子,扔在街上,聽到的乒乒乓乓聲”。
歌德家廚房有一個自動上水系統,廚房用水不用再從井里打水,而是直接在廚房就可以取用,這一設計是當時在富人家才可以享受到的。
墻上的版畫,均描述著意大利的生活場景。歌德的父親早年旅居意大利多年,對當地的風土人情記憶深刻,常常給小歌德講那過去的故事。歌德從小耳濡目染,對意大利也充滿了向往。
歌德家還有一臺鋼琴,與傳統鋼琴不同的是,它以一種奇怪的姿勢“趴”在墻上,所有的琴弦沖上,匯集在頂部。這種設計因節省空間,在當時比較流行,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已被淘汰,但這也說明,人們在鋼琴的設計上也曾有過創新的嘗試。
通往三層的樓梯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圍欄雕花雕刻了歌德父母的名字縮寫。
左右兩側是歌德父親請來法蘭克福當地有名的畫家繪制的景物圖,畫面中還有青蛙、昆蟲、菜葉子等很多有趣的元素。
中間洛可可風格的衣柜也很精致。
歌德父親的書房,藏書2000多冊,包含文學、戲劇、生活常識等各個方面,父親對歌德的教育可見一斑。
照片右下角的黑色裝置是個暖爐,每個房間的角落都有配備,由管控室統一供暖。
木地板被我們踩在腳下咯吱咯吱響,弄得我內心緊張,生怕一百多年的老物件被踩壞了。
除了洛可可風格的家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家頗具東方魅力的墻紙。
下方的墻紙來自紅廳,也稱北京廳,因在當時的歐洲中國元素頗為流行,歌德一家也“趕時髦”,把一整間屋子布置成中國紅色,配上中式墻紙,也很是雍容大氣。
看看這個,精致的鳳凰傲立枝頭,筆觸飄逸流動。
還有這些我在各個屋子看到的壁紙:
離開歌德故居,我們還在探討家庭教育如何在歌德一生的不同階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從年幼時的啟蒙教育,少年時的信念樹立,以及成年后的鼓勵與信賴…家庭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甚至間接影響到整個世界。
邊說著,我們來到了老劇院。看見眼前的白色帳篷和人山人海,我們都驚呆了:原來法蘭克福有這么多人啊!他們白天都去哪兒了?
仔細看就恍然大悟,世界杯期間廣場舉辦啤酒節,供大家消夏看球聊天吹牛。臨時搭起的白帳篷,把我們要看的“景點”遮擋的嚴嚴實實。
穿梭在人高馬大的日耳曼民族人群中,身高一米七的我已經有些無法呼吸,看不見前路,一旁的法蘭克福人民還在一邊幸福地咂著啤酒,一邊熱聊,好不快活。
老歌劇院沉浸在歡樂的人群中,等待夜幕降臨。
不出所望,全世界女同胞們都為廁所耗盡最后一絲力氣。女廁所門口毫無懸念地大排長龍~
溜達回酒店,我們的法蘭克福之行就此告一段落啦。
博物館、藝術宮、美因河、鐵橋、植物園、故居…叫得上名字的和叫不上名字的,細細品味的和走馬觀花的…總之我和唐女士的母女檔上演了精彩的城市暴走,平均每天兩萬步已經是家常便飯哈哈。
最后,獻上我們對法蘭克福的心聲:Love Frankfurt!期待下一站!
最后的最后,獻上小彩蛋一枚:唐女士在看的是什么?
歡迎回復競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