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講的主題是搭建模型,我會告訴你,我是如何白手起家成為一個商業顧問的。
一切的復雜,都源于其固有的簡單:變量、因果鏈、增強回路、調節回路、滯后效應。
逐一學習了這5個結構模塊的特性后,這一講,我將以我創立“潤米咨詢”的故事為例,示范如何用這些結構模塊,搭建一個商業模型。
為什么要舉這個案例?
我告訴你一個有點暗黑的秘密:想要考察一家咨詢公司或者商學老師說的是不是真的有用,就看他們用不用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來經營自己。
2013年,我離開工作近14年的微軟,創立“潤米咨詢”。我的第一個客戶是自己。用咨詢的術語說,是要幫這個“客戶”搭建有效的商業模型,用大白話說就是,要讓一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能把事兒真正干成。
怎么搭建?我決定,帶上商業洞察力眼鏡,看看咨詢這個行業。
第一,核心存量
咨詢行業有哪些核心存量,是關鍵?我找到麥肯錫的朋友,波士頓咨詢的朋友,《商業評論》的出品人曹陽,晨興資本的合伙人劉芹,向他們請教。
麥肯錫的朋友說:成功案例。成功案例,會帶來更多成功案例;波士頓咨詢的朋友說:深刻的洞察。能治病,才是關鍵;曹陽掰著指頭數:咨詢、培訓、演講、文章、寫書。這5個核心變量相輔相成;劉芹說:聲譽。那一切都是為了積累聲譽。
都有道理。這也是人們在面臨重大選擇時經常碰到的問題:好多要素都會影響你的成敗,哪個好像都重要,但是,到底哪個,或者哪幾個才是真正的核心?
所以,你光知道要素本身是不夠的,必須要先找到它們之間的“關鍵因果鏈”。
第二,關鍵因果鏈
對創業時的我而言,最關鍵的因果鏈,就是通向收入的因果鏈。是哪些關鍵的“因”,導致了收入這個必然的“果”?
一圈訪談后,我從眾多要素中提純出了一個關鍵的“因”,那就是:聲譽。
你可能會說,這有什么稀奇的,所有的公司聲譽都很重要啊。沒錯,但對其他類型的公司來說,聲譽未必是第一因。
一說到開咨詢公司,很多人總會說:這個業務好啊,沒什么成本,不就是人么?好像有道理啊,咨詢公司不需要先行購置廠房、添置設備,也沒有庫存周轉的壓力,甚至也不需要高額的啟動資金。
但是,這些人忽略了一個常識,那就是咨詢公司需要承擔一筆巨大的成本:交易成本。
成功的咨詢公司各有各的成功,失敗的咨詢公司只有一條:客戶不相信你的能力。
因為不相信,所以交易成本就很高:說說看,你能做什么?你比X好在哪里?比Y強在哪里?還能再便宜一點嗎?你能來競個標嗎?我們只能先付30%的錢,等看到效果我再付尾款吧。這些高昂的交易成本,都會導致一家咨詢公司的成交速度極慢、客戶戰略決心不夠,所以效果不好,咨詢公司自己因此也收不到錢。
所以,聲譽就是讓客戶相信的力量。只有用極好的聲譽降低交易成本,潤米咨詢才可能建立戰略勢能,我才算把創業這事兒干成了。
找到“聲譽-(+)>收入”的關鍵因果鏈后,我給自己定了一條鐵律:
絕不去客戶現場做售前。
不管你是多大的企業家,只要你不愿到我的小辦公室來聊,就說明我的“聲譽”還沒有強大到讓你挪步。只要不是用“聲譽”這個第一因贏來的客戶,再有錢,也不是我真正的客戶。不夠強大是我的錯。我的內心獨白是:請原諒我無法服務你,因為我要用這個時間,繼續拼命提升自己。
這就是關鍵因果鏈,給你的戰略定力。找到了關鍵要素“聲譽”以及“聲譽-(+)>?收入”的關鍵因果鏈之后,怎么啟動這個系統呢?
第三,增強回路:推動增長的飛輪
CEO的核心職責,是“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我的職責是不斷增強“聲譽”這個“勢”。怎么做?建立“增強回路”。
首先,是什么在推動“聲譽”這個核心存量的提升?
作品。我必須有好的作品,企業家發自內心認同的作品,比如醍醐灌頂的文章,透徹恢宏的書籍,才能提升聲譽。
然后,是什么在推動“作品”的出現?
學識。紙上談兵只會被人恥笑。我必須參與真實商業、解決具體問題、身處商業前沿,才能有真才實學、真知灼見。
那么,是什么在推動“學識”的積累?
聲譽。你只有具備極好的聲譽,才會有很多企業,允許你陪伴,讓你獲得大量真實體感。
“聲譽-(+)>學識-(+)>作品-(+)>聲譽”,一條增強回路,浮出水面。
確定自己的“增強回路”后,我決定,只要不是推動“聲譽、學識、作品”飛輪的事情,一律不做。
有一次,一位老領導給我打電話介紹客戶。我特別感動,但是婉拒了。為什么?因為這位客戶遇到的問題,是一個很常見的管理問題。大多數咨詢公司都能做得很好,所以解決了也無助于提升我的聲譽。這件事不在我的“增強回路”上。
有錢不賺,是艱難的決定。華為說:“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性資源。”這句話很容易說,但是,諸多機會之中什么是戰略機會點?你的資源里面哪些是戰略性資源?這不是靠意愿和感受就能作出判斷的事。只有帶上洞察力眼鏡,確定自己的“增強回路”,你才會知道真實答案。所有你以為的“突然出現式”的成功,背后都有其環環相扣的“增強回路”。
第四,調節回路:打破增長的天花板
推動增強回路加速轉動時,你也必須問自己:未來抑制增長的,最低的那塊天花板是什么?
我知道,是我有限的時間。單價再貴,我的時間也終有賣完的一天。
看到低垂的天花板,我反而很安心。因為我知道,什么終將到來。于是,我把團隊、產品、資本都先放在一邊。
然后,低下頭,繼續推動我的飛輪。
第五,滯后:飽和式創業
昨天的努力,通常今天看不到回報。為什么?因為滯后效應:原因常常不在結果附近。仔細研究我發現,從聲譽,到學識,到作品,再到聲譽,整個增強回路中,每一段因果鏈上,都嚴重滯后。
那怎么辦?我選擇飽和式創業。什么叫飽和式創業?它不是沒日沒夜地埋頭干活兒,斤斤計較于性價比、回報率。而是把戰略資源前置投入,讓結果提前地、確定地出現。對我來說,就是為每一個果,設計三個因。然后,等待時間。
我決定,用公眾號、微博,以及后來的抖音這三個因,共同推動聲譽這個飛輪;用商業咨詢、企業家社群、企業家私董會這三個因,共同推動學識這個飛輪;用線下大課、5分鐘商學院線上課程、圖書出版這三個因,共同推動作品這個飛輪。
到此為止,我給我自己搭建的商業模型,就基本完成了。
然后,我開始推動飛輪。
2013年11月,我寫下了一本叫做《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的書,輕輕推動“聲譽飛輪”;
海爾集團戰略部因此來找我,簽署咨詢合同,推動“學識飛輪”;
然后我把咨詢洞察,寫成書《互聯網+:戰略版》,推動“作品飛輪”;
然后吳曉波老師來找我在轉型大課上演講,再次推動“聲譽飛輪”;
然后,領教工坊來找我擔任私董會領教,再次推動“學識飛輪”;
再然后羅振宇老師來找我做《5分鐘商學院》,再次推動“作品飛輪”……
如此往復,越推越快。
你看,這個增長回路里面,沒有一個叫做銷售的飛輪,也沒有一個叫做收入或者利潤的飛輪。因為,那些都是果,而不是因。
5年之后,潤米咨詢,擔任過海爾、恒基、中遠、百度等企業的顧問,主理擁有34萬學員的《5分鐘商學院》,帶領企業家私董會3年,帶領企業家群體全球游學7個目的地,出版了18本書。
這一切,都開始于5年前搭建的那個商業模型。
要點總結
在這一講,我用潤米咨詢的案例,示范如何用5個系統的結構模塊(變量、因果鏈、增強回路、調節回路、滯后效應),搭建成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型。
5年創業,看似紛繁蕪雜,但其實我只做了5件事:
找到核心存量:聲譽;
找到關鍵因果鏈:聲譽–(+)>收入;
找到增強回路(聲譽、學識、作品),推動增長的飛輪;
找到調節回路(時間限制),打破增長的天花板;
承認滯后效應,進行飽和式創業。
一切的復雜,都源于其固有的簡單。你學會如何用簡單,搭建復雜了嗎?
好的,這一講就講到這里。
下一講,我要和你一起,給你搭建的系統做做體檢。
我留給你的思考題是,用5個結構模塊,畫出自己的商業模型。然后回答:你的核心存量是什么?你的關鍵因果鏈是什么?你的增強回路、調節回路是什么?你的哪些努力,結果不在原因附近?你在推動自己的飛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