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由于讀友們反饋,有時候文章太長不愿意看,所以以后的長篇,會以多篇幅的形式出現。
這一期寫的書是:《逝去的武林》,本書由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撰寫。
這本書,在我第二遍閱讀的時候,被我「解構」了,我把主要的摘錄分成了兩部分,來納入我的知識管理體系。
這兩部分分別是:
「為人 ? 處事」 & 「教 ? 學」
所以,這一期,是上篇: 作品簡介 + 為人處事篇
而下一期,就會是下篇: 教學篇
——————
正文開始
——————
李仲軒年輕時,拜入唐維祿、尚云祥、薛顛三位形意拳大師門下;這三位大師,是民國武林的巔峰人物,其在武林的地位與當時張大千與徐悲鴻在美術界的地位相當。
但李仲軒34歲就退出了江湖,且答應了尚師一生不收徒,所以一直寂寂無聞。幾十年后,可能是由于三位大師的徒弟一輩人盡數凋零,李仲軒以另外一種形式「重出江湖」,與徐皓峰合作,于《武魂》雜志上發表系列文章(后整理成《逝去的武林》一書),不僅給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師的言行和造詣,而且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和拳理。李仲軒被譽為「中華武學最后一個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見證者」。
徐皓峰除了是《逝去的武林》的撰寫者,也是電影《一代宗師》的編劇。(《一代宗師》在第33屆金像獎中,拿到了最佳編劇獎。)
言同學建議看完《逝去的武林》再看一次《一代宗師》,可能會看出不一樣的感覺。
——————
我覺得可以在《逝去的武林》中看到很多東西。比如:
? 武術變成國術。
? 一代武人對武學精進的執著。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
? 大量已被時間帶走,但值得記住的名字。
? 武人從軍,他們參加抗戰、保家衛國、流血犧牲。
? 不同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性格、選擇及相應的人生命運。
……
也許上述這些已經逝去了,但有樣東西是逝不去的:
武術家精神。
其實書中并沒有對這個詞下定義,李仲軒的三位師父也沒有告訴過他武術家精神是什么。但書中記錄了大量師父對徒弟的教育,而這種教育,不僅是在武術修習上,更是在人品修養上。也正是因為這些教 ? 學,可以讓讀者看到武術家精神以及它的傳承。
——————
套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做為人處事篇的開篇吧:
「人品與拳法是相輔相成的?!?/b>
為人處事篇
??我們的形意拳是李存義傳下的,宗旨是要保家衛國,不是招搖生事。唐師說:「你兇,我悚(害怕,窩囊),你悚,我比你還悚——這才是我徒弟?!?/p>
勇氣和本領要報效國家,對于私人恩怨,擺出一副窩窩囊囊的樣子最好了。練劈拳的時候,不準在人多的地方,不準占別人的地方。遇到有人生事,不準動手比武,要學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要留著時間習武,不要卷入是非中,虛耗了光陰。
??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做人最基本的是「誠信、謙和」,要忍耐。
??「老要癲狂,少要穩」,老年人死盯著規矩,小輩人就很難做了,所以老人要豁達點、隨便點,小輩人可一定要守禮儀,如此才能和睦,才能延續傳承。
??李老說功夫大,不會審時度勢,說明功夫還不行,功夫真大了,審時度勢上便會強人一籌。
??武德為什么重要?因為一個人有謙遜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練得很好。一個好勇斗狠的人,往往頭腦都比較簡單,越來越缺乏靈氣,是練不出功夫的。
??每日要以「忠義禮智信」來衡量自己,即是忠誠、義氣、禮節、智慧、信用。
一個人有了這種內在的修養,心思就會清爽,悟性就高了。
??形意進入了高功夫,必定慈眉善目。什么是慈悲?這個人感知了天命,思維和常人拉開了距離。什么是悟性?悟性就是感天感地,把天地間的東西貫通在自己身上。
??不能為富不仁,也不能為武不仁。只有功夫沒有德行,人會喪心病狂,練武的該是仁者。
??練武的人不迷信,說話講信用,說出來就算話,還不能有脾氣,武藝要教給不使性子的人。
??練武人要仗義,但更要明是非。仗義得糊涂,一是會被人利用;二是仗義了這個人,就害了那個人,往往拖累的是自己家人。
少年時崇尚俠義,結果為人處事的分寸感不好。我一輩子買東西沒跟人還過價,事情做了就不后悔,其實心里也明白其中是有得有失的。后輩的習武者,要吸取我的教訓。
??唐師教育我:「別人的好,一輩子不忘;別人的不是,轉頭就忘掉。這樣,你就能交到朋友了?!?/b>年輕人,心胸要大點,不要做「與惡狗爭食」的事,只要自己在理,不掄拳頭,也能找到公道。
??練武人不信仙不信佛,就信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尊重師長,可以學到好東西,幫助別人,可以增長豪情,氣概不凡,心智就提高了——這都是善報。
??老輩人都經歷過一段顛倒歲月,從大辛酸里爬起來的,只是當時不知道是辛酸,傻樂呵地就過來了。
為人處事篇在這就結束咯~
其實,從摘錄看,都是些很簡單明了的道理,但是放在上下文中看,卻又是另一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