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 is everything,沒有記憶就沒有一切!——核聚
文/鄧海珍
小時候?qū)W過一篇課文是關(guān)于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我以為我對這個故事足夠熟悉,畢竟我可是經(jīng)常嘲笑猴子的人呀,可我最近發(fā)現(xiàn)我對這個故事的理解遠遠不夠,我特意去百度了這個故事,故事原文如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里,看見玉米結(jié)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之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很多時候就在做猴子掰玉米的事,比如看一本書的時候,一心想著快點看完,這樣一本接一本地看,回頭看書名是熟悉的,但很多書里的主要觀點或情節(jié)已經(jīng)忘記了,這可不就是掰玉米么,能講出來的內(nèi)容、記住了的內(nèi)容才是自己學到的,掰了這么多玉米,留下了什么呢?邊學邊丟,怎能實現(xiàn)躍遷?
“學會一個知識=學會10000個知識,忘記一個知識=忘記10000個知識。”,當時聽核聚老師講這點時,我還認為有點夸張,后來仔細想想確實如此,我學會的東西會在以后的歲月中成千上萬次地運用到它,忘記了的當然在成千上萬次的運用中都不會有它,對于那些經(jīng)典的內(nèi)容怎么能像看言情小說一樣,看看就過了呢,得記住它呀。
對于同一個概念的認知深度不同,決定了行動力的強弱,比如“學習就是長肌肉,必經(jīng)途徑就是重復,無論用什么方式。”而我之前對學習沒有這樣的概念,很多值得一看再看的書我也看過一遍就過了,重復重復重復,沒有重復這個步驟哪能形成記憶,沒有深刻的理解哪來的深度,沒有深度,所以我只有泛泛而談。
核聚老師關(guān)于記憶的法則,這些話都振聾發(fā)聵,我認為有必要貼出來時時提醒自己,如下:
如果不及時把知識從短時記憶變成長時記憶,那以你將浪費數(shù)倍于你初學一個知識的時間。
如果你真的想記住什么,請在一天之內(nèi)完成。
當兩段記憶發(fā)生的時間間隔大于一天,后一段記憶的存儲就不再得益于前一段記憶所觸發(fā)的神經(jīng)元興奮性的增強,因經(jīng)將被存儲在完全不同的神經(jīng)元群體中。
核聚老師舉了一個燒開水的例子,一壺水燒到六七十度,我們拔掉電源,燒到六七十度,我們拔掉電源,如此反復多次,我們也無法燒開一壺水,不斷拔掉電源,則意味著用無窮時間和能源也燒不開一壺水,燒開水的正確姿勢就是在一次燒到100度。拿學英語來說,就應該一次加足馬力,燒到100度,徹底拿下,不然學一陣放下,再學一陣又放下,如此學了多年還是沒有掌握、不敢運用。
最近參加了核聚老師的21天暴力突破英語訓練營,每天都會被訓練營里的小伙伴刷新認知,看到他們?nèi)绱苏J真努力,也在一遍遍地激勵著我不能半途下車。
核聚老師何許人也?北大博士,高二400多分的他用一年時間逆襲考上北大,他不但會學還會教,在國家隊當教練期間,用一個星期帶出全國冠軍,第二個星期帶出亞洲冠軍,一年內(nèi)拿了八塊金牌,一個把奧運會冠軍錄像分解到秒,一秒拆解成24幀圖片來研究,研究了2萬4千多張照片之后,發(fā)現(xiàn)了我國選手原本忽視但可以做到的細節(jié);一個把《童年的秘密》看了一百多遍,寫了一篇優(yōu)秀的畢業(yè)論文的牛人;一個告訴我,指數(shù)成長是你人生的唯一目標,告訴我,成功有捷徑,一遍遍地激勵我們,做成一件事,改寫人生,告訴我們,你需要一次完整的成功,一次!
我今天要趕早班機,調(diào)了4:30的鬧鐘起床,陪娃睡了一覺后,醒來一看時間凌晨2:30,心里想著未完成的訓練和寫作,就趕緊起床敲下這篇文章,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