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中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更不是勵精圖治的大人物養(yǎng)成記,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生活。
雖平凡卻珍貴。很多人說無論愛情如何的浪漫美好,一旦走入婚姻都會在生活瑣碎面前變成一地雞毛。楊絳和錢鍾書卻在柴米油鹽的繁瑣中幸福的生活了一輩子。
他們沒有能讓愛情保鮮的妙招,只是會在平淡、困苦中尋找快樂。
他們也曾年輕氣盛
楊絳和錢鍾書都是好書之人,又都是清華高材生,見識自然旗鼓相當。
有次他們在出國的輪船上吵了起來,爭論的焦點是一個法文單詞“bon”的讀音。
楊絳說錢鍾書的口音里帶鄉(xiāng)音,發(fā)音不夠準確。錢老很不服氣,拒不承認而且說了很多傷害彼此感情的話。年輕的楊絳也是個得理不饒人的,她也盡力去戳錢老的傷疤。
爭論不休,楊絳遂請同船的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夫人公斷。那位夫人說楊絳說的對、錢鍾書錯了。
結(jié)果雖是楊絳贏了,可她卻覺得很無趣,而且一點都不開心。錢老輸了,自然也不開心。一場鬧劇,誰也沒落下好。
自此他們講定,以后有類似情況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之后他們也沒有各持異議。遇事兩人總是好好商量,不全依任何一個人,也很少再吵架。
只有一次,錢鍾書父親讓他辭去清華的工作跟他一起去藍田任教。楊絳認為不妥,執(zhí)意讓錢老爭取,不過后來也沒有爭執(zhí),因為有些選擇權(quán)衡的并不是表面的利弊。
摩擦、爭論誰都會有,誰還沒個火氣大的時候。關(guān)鍵是要吸取經(jīng)驗、多些理解,不要讓那一次次控制不住的情緒摧殘掉了感情。
就是沒道理地崇拜你
錢鍾書常自嘆“拙手笨腳”。他不會打蝴蝶結(jié),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兒那樣一把抓,和楊絳在一起之前不會劃火柴,還動不動就把東西弄壞。
可這些在楊絳看來都不是事,她能幫他善后。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要是換做別人,錢老可能早都被嫌棄慘了。
楊絳不僅不在意錢鍾書的“拙手笨腳”,而且還是他的忠實“迷妹”。
書中出現(xiàn)過很多次這樣的描述:我發(fā)現(xiàn)鍾書很能干。
他召開半小時的小會,就能解決不少問題;他主持兩個大會,說話得體,也說得漂亮;他到書店能買到好書,學術(shù)會上能評選出好文章,到綢布莊能選出好衣料... ...
最有意思的事是“孩子到底像誰?”
阿圓未出生的時候,錢鍾書諄諄囑咐楊絳:“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
而楊絳卻想要個像錢鍾書樣的女兒。阿圓出生以后,楊絳看女兒的所有表現(xiàn),都覺得像錢鍾書。
“她走路的姿態(tài)特像鍾書。”;“鍾書喜歡“格物致知”,圓圓搬個小凳子坐在怪客面前細細端詳,大概也在“格物致知”;“他肯委屈,能忍耐。圓圓也肯委屈,能忍耐。”;“圓圓生性安靜,手腳不麻利,很像鍾書自稱的“拙手笨腳”。”... ...
凡此種種都讓我想到一句話:我這一生做過的最愛你的事,就是生了個特別像你的孩子。
同樣的,錢老對楊絳的評價也是極高,雖然描述很少,但那句“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以及“只要一個像你的女兒”都可以看出錢老對自己老婆也是極其崇拜。
探索未知是件其樂無窮的事
錢鍾書愛書,對旅行、挑戰(zhàn)體能類項目完全不感冒。但他們每天都出門走走,早飯后、晚飯前,都會出門散散步,他們把這稱為“探險”,總挑不認識的地方走,隨處有所發(fā)現(xiàn)。
“探險”這個習慣,他們一家保持了一輩子。晚年在北京,一家人(有時兩個、偶爾三個)經(jīng)常到頤和園后山、日壇公園散步。此時的他們雖然走的更慢了,但還像年輕時那樣興致好,對什么都有興趣。
在牛津留學的時候,兩人都是初次離家獨立生活,家也沒搬過、飯也沒做過。
楊絳形容他們的生活是“冒險”:我們搬家是冒險,自理伙食也是冒險,吃上紅燒肉就是冒險成功。漸漸的他們不斷地發(fā)明,不斷地實驗,由原始人的烹調(diào)漸漸開化,走入文明階段。
生活本身就是場探尋未知的“冒險”,如果有時間(沒有也要創(chuàng)造時間)就跟喜歡的人摸索生活、探究未知世界,這必定是件其樂無窮、充滿快樂的趣事。
簡單些講,婚姻就是最長情的陪伴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這時陪伴尤其重要。
媽媽去世時,楊絳身在國外,聽到消息她慟哭不已,錢鍾書在旁百計勸慰她。寫書的時候楊絳說: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么幸福。(看到這段好心疼)
他們一家三口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上館子吃飯能連著看戲(周圍人都在上演著精彩的家長里短);他們有時也會相互取笑,“媽媽有些笨哦”,“爸爸是色盲,哈哈”,“女兒是學究,是笨蛋,是傻瓜,哈哈”。
他們家遭遇了很多迫害和困難,很多年都沒有安身之處,三人擠過學校宿舍、住過辦公室、搬家數(shù)次。即便如此,他們卻覺得一家人能同甘共苦,勝于別離。錢老曾發(fā)愿說:“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書讀到最后,像是把人生預演了一遍,原來平淡也可以造就甜蜜,婚姻可以保質(zhì)保量很久很久。歲月流轉(zhuǎn),當你我步入暮年,回憶往昔,不后悔、無遺憾。這才是婚姻最有價值、最該追求的樣子吧。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有時候會很矯情的想:日子越過越少,想做的事要盡快去做,想愛的人要趕緊去愛,否則時光如沙般流逝,最后連回憶也會少得可憐。
楊老在暮年說了一段自己關(guān)于婚姻的感悟,雖然年代變了,但我覺得道理是相通的:“男女結(jié)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并不重要。”
我是lemon青檸檬,90后女程序員,感謝閱讀,你的紅心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