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孩子比喻成為一顆種子,種子在發芽成長的各個階段中,需要得到成人的各種幫助。想要幫助一顆種子,首先懂得這顆種子的成長特征,什么時候需要澆水,什么時候需要施肥,需要澆多少水,施多少肥料。孩子成長的特點,也就是大自然賦予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發展規律。兒童每個階段發展規律跟敏感期息息相關。
一、什么是敏感期
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最偉大的貢獻之一是“人”的發展也存在敏感期。她在觀察兒童之后指出:人類與動物不同,人類的兒童在每一個特定時期,有一種特別的“創造性敏感力”,促使兒童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而不厭其煩地重復,直到這種重復突然爆發出某種新機能為止。蒙特梭利將兒童這一特定時期稱之為敏感期。
兒童的精神生活建立在敏感期的基礎上,依靠在敏感期內對環境的喜愛和興趣,克服環境阻難而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任何敏感時期的興趣如果遭受妨礙而無法發展,兒童就會永遠喪失以自然的方式來克服環境的機會,因此喪失特別的敏感性與意欲,導致精神方面的發展和完成受到障礙。
二、關鍵敏感期
敏感期是兒童自然發展的階段,兒童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形式,有著不同的任務。兒童通過使用不同器官完成不同發展任務,探索的領域也不同。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有哪些敏感期呢?
敏感期主要集中發生在兒童0-6歲期間,蒙特梭利通過觀察和總結0-6歲敏感期細分為31個階段,其中重要的敏感期有9個階段,我們稱之為關鍵敏感期。關鍵敏感期包括:安全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口敏感期、手敏感期、腿敏感期、自我意識敏感期、探索物質及物質與人的關系敏感期、社交敏感期、文化敏感期。
1、安全敏感期 0-3個月
人類的第一個敏感期是安全的敏感期。孩子出生后前三個月左右,是安全敏感期,在此期間母親與孩子處于共生期的伙伴關系。共生期不是時時刻刻要把孩子抱在身上,而是孩子睡的時候放下,醒了抱起來。同時需要提供安全的物質關系,比如喂奶時,嬰兒看著母親的眼睛,此時母親用充滿的愛意眼睛看著嬰兒吃奶,這時母親向嬰兒傳遞一種安全的精神內涵,嬰兒享受物質的同時使精神得到滿足。
2、秩序敏感期 4個月-1.5歲
第一個發現秩序敏感期的是蒙特梭利。4個月前孩子對秩序還沒有那么需要,4個月后嬰兒通過對自己生活的環境的固守而建立對環境的控制安全感,在兒童居住的環境里,環境各種物品的擺放、物品的樣式都留存在兒童的記憶中形成兒童內在的記憶模式。當環境的模式改變時,兒童會感覺到痛苦和焦慮。比如一直帶著孩子走同樣一條路回家,如果換一條路,孩子就認為不行,這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的本質是對安全的需求,此時的兒童不了解世界的豐富性。這個時期經常帶著孩子到處去購物和走動,對于孩子習慣適應外面環境很有益。
3、口的敏感關鍵期? 3-9個月
口的敏感期是人類最明顯的第一個使用他們的感覺器官收集信息發展大腦的關鍵期。嬰兒從2個月開始練習吃手,吃手為口的敏感期做預備。當開始口的敏感期的時候,說明大腦神經已經成熟到嘴和手的配合。嬰兒吃到的手和吃媽媽的乳頭感覺有相似之處,差異是媽媽的乳頭會出乳汁,手不會出乳汁。當嬰兒嘴巴感覺到手,手感覺到嘴巴的溫濕,這兩個信息同時會促成嬰兒大腦接受到這個信息。
吃手的時候,口的敏感期就開始啟動了,這時候孩子就會瘋狂的抓到東西給嘴巴啃。成人不僅不能阻止孩子吃手,同時需要介紹不同的物資材料給孩子嘗試,否則孩子只會一直拼命地吃手,當吃手行為變成了一種習慣,吃手的結果卻沒有出現,這是非常危險的。孩子養成了吃手的問題。
孩子本來要在環境中找到所有可以發展自己的東西來發展自己,如果吃手只是一種閑來無聊的自我安慰,不能促使他的大腦發展,這是很可怕的。人類無論是哪個階級,只要孩子接近3個月的時候,都會出現孩子拿到什么啃什么,這時候給孩子預備一些不同形狀和質地的材料更好幫助孩子發展口的敏感期。
4、手的敏感期 9個月-1.5歲
手的敏感期是孩子從用嘴巴探索轉移到用手探索,手的敏感期和口的敏感期有重疊。手敏感期發展好的孩子會將抓到東西就放進嘴巴。這時期孩子最喜歡抓的是軟和稀的東西。因為從出生到9個月遇到的都是液體,不是軟和稀的東西,9個月時遇到軟和稀的東西的感覺會很特別。此時孩子吃飯的時候應該讓孩子先用手抓著吃。
手和口敏感期重疊的時候,稀飯、香蕉是最佳的材料。生活中,當孩子吃飯的時候要抓飯或者將蛋糕一會摸到頭頂,一會抓下來吃,成人可能受不了,但是對于孩子很重要。在手的敏感期,與口關鍵期一樣,要給孩子提供工作材料并定期更換,同時給孩子提供可供手抓握的物品,并進行習慣化和去習慣化的更替練習。
5、腿的敏感期 1-1.5歲
當孩子不斷地要求行走,預示著腿的敏感期到來。這個時期,孩子會專挑有機理的表面行走,比如高低不平的地面、沙灘、草地、土丘等,慢慢擴大了探索領域。當孩子不斷擴大了眼睛、鼻子、耳朵、手、嘴巴、腿、腳的探索范圍時,大腦神經元快速的鏈接,大腦瘋狂收集信息,來自他們身體收集信息的領域被完全擴大了無數倍,這時孩子可以獨立行走了。
孩子只是為了走而走,成人要跟在后邊幫助,而不是干涉孩子去到哪里,也不用過于擔心孩子摔倒,摔倒對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重要,成人只需要把他扶起來,而不是夸張地說:哎呀,摔倒啦,不要緊不要緊,這些語言將傳遞摔倒很要緊的信息,把孩子對腿的探索專注力破壞了,不利于孩子發展。成人需要創造安全并提供可供腳進行探索的環境,跟隨孩子的選擇使孩子獲得探索的自由。
6、自我意識敏感期? 1.5-3歲
自我意識的啟蒙大約從一歲半開始,孩子開始喜歡說“我的”、“不”,甚至開始打人、咬人、模仿他人,漸漸地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我們常說連狗都嫌煩的兩歲,也就是自我意識啟蒙時期。雖然孩子說“不”給成人帶來煩惱,孩子通過說“不”使用自我的意志,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這給成人帶來煩惱,成人的煩惱讓孩子發現“不”這個字非常有效,樂此不疲濫用這個字。
自我意識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內心力量是否強大,是否有健康自我評價體系,首先就來自自我意識的形成的敏感期。成人需要保護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敏感期,它是孩子成人后精神獨立的重要保障。
7、 探索與物質關系敏感期 2-3歲
孩子到了2-3歲,進入了對物質的功能探索時期。孩子2歲之前,研究周圍的物體是什么,兩歲之后,開始研究這些物體能做什么。逐漸從探索物質的表面轉向事和物的關系,自己和物質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比如手里拿著一個物品和其他物品如何連接,哪個物品能裝到另一個物品里面,什么東西從什么東西里面倒出來,瓶蓋如何蓋在瓶子上諸如此類探索。比如當他們拿到一個蘋果時候,很少再去關注蘋果的大小和質地,更多是發現這個蘋果的功能而愉悅,比如把它摔地上發生的聲音都會讓他開心的發出尖叫聲。他們不再拿著一個積木啃咬,也不會對積木的棱角著迷,而是對積木搭怎么跟瓶子搭在一起更感興趣。
由于對現實世界的法則還不能理解,但大自然又安排他們去關注這些法則,所以孩子這個時期會很難受,感覺有什么東西跟他們過意不去,這時候出現執拗敏感期、完美敏感期,當他們執拗于要抓住天上的月亮,或者想要得到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一定要擺出某個特定形狀的積木,常常會失敗不如他們所愿,就非常痛苦,然后大哭大鬧。成人會認為孩子無理取鬧,被孩子搞的焦頭爛額,只能呵斥和打罵孩子,實際上是我們不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發展需求,沒有給予孩子需要的幫助,而妨礙了孩子正常的發展。
碰到孩子固執己見時候,成人需要接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平靜等待孩子發完脾氣,告訴孩子我們也沒有辦法,這樣多次之后,孩子就會發現自然的法則有時人也是無能為力的,他們就會利用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
8、 探索物質與人的關系敏感期? 4-5歲
孩子到了4歲,開始玩自己的心智了。在經歷前面四年的心智模式建構后,慢慢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對這世界的基本概念和常識。孩子開始喜歡和人交流互動,當孩子跟他人互動中,發現了他人的想法、意圖、目的等這些意識層面的東西,孩子的探索從物質層面進入精神層面。
比如這個時期孩子會開始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喜歡聽故事,喜歡通過過家家來體驗成人的生活狀態,他對“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這個發現感到非常興奮。
孩子在這時期的一些行為容易被成人誤解,比如拿人家的東西回家,開始“說謊”,出現這些行為時候,成人立即從道德層面批評孩子,給孩子貼上撒謊、小偷這些標簽,而且還會對孩子或羞辱或打罵一番。
實際上,這是任何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探索他人心智的行為,我們把孩子出現的正常狀態當作不正常。因為不懂的,最終把孩子養成了有問題的孩子。所以我們常說,懂得是最好的愛。
這個時期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發展呢?首先成人給孩子提供豐富的人文環境,例如帶孩子和不同類型的人互動,互動中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學習共情、觀點采擇的社交方法。其次建立一些必要的原則,例如物權歸屬原則、歸位原則、分享原則等。當孩子“說謊”時,可以配合孩子一起編故事演戲,演戲的方式既能激發孩子想象力,同時在保護孩子自尊同時讓孩子知道別人的想法,幫助孩子理解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用“你在說謊”的道德標準綁架和羞辱孩子,切斷孩子探索他人心智的通道。孩子在安全的心理環境中,才能放松去探索世界。
9、社交敏感期?4-5歲
兒童是天生的社交大師。孩子到了4歲,開始注意友情,注意某一個人和自己產生聯接,會感覺非常幸福。他們經常會跟父母說他與誰誰是朋友,人類群居的需求這個時候被喚醒了。他們開始練習與他人建立友誼,努力發展與他人的合作關系。比如想盡辦法交朋友、加入小朋友游戲或去朋友家里玩。
同時,社交帶來煩惱。孩子友誼的小船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鬧翻,會把“我不跟你玩了”掛在嘴邊。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煩惱和痛苦是必須要經歷的。當孩子出現社交困難時,成人需要想辦法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友誼,或者融入集體中。當孩子跟其他小朋友鬧矛盾時,不是第一時間把孩子領走換園,會誤解老師孤立孩子,而是積極和對方家長、老師積極溝通,幫助孩子理解游戲規則,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成人身上成長起社交的能力。孩子在社交中的快樂和煩惱都會為兒童帶來對于友誼的熱愛和追求,為日后融入群體打下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社會性能力是人類童年最重要的發展課題。因為人類是群居的生物,在每一個人的生存條件中最重要的是被群體所接納和對群體有益。而這一切的支撐全依賴于童年發展起來對他人的感受力和同理心。孩子利用象征性游戲發展社會性能力,比如過家家游戲。成人需要耐心傾聽兒童的敘述,無論敘述多么不著邊際,不評價。
給孩子讀的故事盡可能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發生的,和能夠比較出故事中的人物所想的和實際事物之間有結果的。事情在故事中是有結果的,比如故事中這個人是怎么想的,實際是怎么樣的,結果是怎么樣的。當孩子兩到三個月時間去撒謊,只告訴孩子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不要指責孩子,使孩子自己知道撒謊和真實的區別。一般孩子練習撒謊3-6個月時間,“撒謊”的動力自然消退了。
10、文化敏感期 5-6歲
5-6歲孩子開始進入探索人類文化的關鍵期。6歲進入學前,積累成為學徒的條件,5歲開始羨慕技術高的人。
三、總結
每一個孩子都有內在的敏感性,它使得孩子對某些特定事物表現出敏感性,而對其他事物無動于衷。在敏感期內,孩子能夠學會快速地進行自我調節,并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某些知識。只要兒童的敏感期一出現,成人應立即幫助他。
什么是幫助呢?成人無法直接幫助兒童形成自己,那是兒童自然而成的工作。但是成人必須懂得細心地尊重這個目標的實現。也就是提供兒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卻無法取得的材料。也就是,成人應該持續地為精神胚胎提供一個合適發展的環境,就像母親的子宮為肉體的胚胎提供成長的環境一樣。這樣孩子才能充分發展其自身的敏感性,建構健全的人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