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兒剛出生時,是喜歡看黑白相交的地方呢,還是人們認為的彩球呢?
為什么小朋友都很喜歡吃手?而且經(jīng)常會把你給他的東西扔到地上,你撿起來給他吧,他又再扔掉。
這一切的背后,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叫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就是指零到六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nèi)在生命力的驅(qū)使,在某個時間段專心吸收環(huán)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zhì),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
簡單的說,就是在某一時間做某一件特定的事。
那如果順利的度過了這個敏感期之后呢,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不過,兒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彈性的,零到六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到了6到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
只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在6到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
可是現(xiàn)實卻是,在學習的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多都既得不到六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又得不到長大以后成人給予的尊重。
他們往往是在紛亂的心緒中孤獨地成長著,他們糾結(jié)焦慮,甚至叛逆,所以說有一句話,叫好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好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案例:記得我們家歡歡兩三歲的樣子吧,穿衣服的時候有時候是給他先穿左手,然后再穿右手,那有時候呢,如果是給他先穿右手再穿左手,哇,他就不同意了,甚至會很哭鬧,一定要脫下來重新再穿過。
再后來就是他看見的碗不能有缺口,牛奶的盒子必須是直角的,還有一些餅干呀,不能是被咬過或者是碎掉的,他都不吃。
其實這就是處于秩序敏感期的一個狀態(tài)和表現(xiàn)。
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對順序和完美度是要求非常高的。
如果秩序被打亂,就會給兒童帶來內(nèi)在的極大混亂和不適應(yīng)。
對這時的幼兒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nèi)心,成為幼兒最初的內(nèi)在邏輯,這就是兒童的思維,有時也稱直線性思維。
當他度過了這一個階段之后,他的邏輯才會開始改變,他的核心會抽離出來。
我們都知道,養(yǎng)育孩子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愛心,耐心,精力,時間,需要常常面對被放下的自我,這就是母親,無論怎么忙,怎么累,只要孩子需要。
而孩子為了成長,會把全部的激情和精力投入到自我的創(chuàng)造和成長的需求中,這就是孩子,他們從不偷懶,只要自身發(fā)展。
那接下來我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比較重要的孩子在零到六歲之間的敏感期。
剛出生的嬰兒會到處尋找淡淡的陰影和陰影的邊界。
所以他們會更喜歡看黑白相交的圖案,而不是彩球。
那心理學家就做過實驗,把一只新出生的小貓和一只成年的貓眼睛給蒙上,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過了一段時間,小貓的紗布取下來之后,它是失明的,而成年的貓紗布取下來之后,它卻視力沒有受到影響。
這意味著這只新生的小貓,從此他一生都失明了。
所以嬰兒視覺的敏感期,是在他出生的時候就有一系列的腦內(nèi)部神經(jīng)元的工作來構(gòu)建。
如果這個時候嬰兒的視覺環(huán)境特別陰暗或者特別明亮的話,容易對他的視力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出生0-6個月之內(nèi)是孩子的視覺敏感期。
孩子到了半歲左右,就開始口腔的敏感期發(fā)育了。
他們是用口來認識這個世界的。
因此,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喜歡把手放到嘴巴里,或者什么東西都放到嘴里去,感受硬的,或者軟的或者不同的味道的,他們都是用嘴來感受。
但是經(jīng)常會有家長看到孩子咬手的時候,就把他的手拿出來,甚至會拍打他的小手說不讓吃之類的,那如果他在這個階段沒有充分的去體驗到口腔的這種敏感期的話,他即使長大以后,依然會用咬人的這種方式來彌補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
只要保證寶寶的手是干凈的,讓他咬一下是沒有關(guān)系的。
慢慢的,他會開始喜歡用手抓東西,用手來探索環(huán)境和世界。
各種軟爛粘稠的東西,尤其是孩子喜歡的。
那媽媽們其實可以給孩子試著抓飯呀,面條呀,草莓呀,香蕉呀等等,其實都可以讓他體驗。
再長大一點,孩子會走了,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更多的會喜歡走一些不平的地方或者爬樓梯,上下坡之類的。
父母們總是擔心他會不會摔倒,因此阻止他去冒險之類,但是其實這也是阻礙了孩子自身的一個探索和嘗試。
接下來呢,是孩子對空間的敏感期的發(fā)展。
案例:我們家兒子四五歲的時候,也經(jīng)常喜歡玩躲貓貓的游戲,或者把自己藏在衣柜里或者床底下或者桌子底下,等著讓人家去找。
一方面呢,他是體驗到了藏起來,然后又被找到的這種快樂感,另一方面呢,他也是在用自己的身體去感知這個空間對他的一個感受。
或者還有孩子喜歡爬到很高的地方,然后跳下來,或者就是把積木堆的很高,再把它推倒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對空間的一種嘗試。
那我們說,對于孩子的成長,只要是在保證他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給予他足夠充分的自由,會讓他成長的更好。
三歲左右自我意識的產(chǎn)生,這也是關(guān)鍵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他會認為,此時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
那心理學家皮亞杰就有發(fā)現(xiàn),零到六歲的兒童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是到了三歲以后,會更加明確的把自我當成中心。
而如果沒有這樣子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的話,兒童就很容易無法形成自我,最后也無法走出自我,到了成年人之后,反而真的以自我為中心,那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
成人世界許許多多的糾葛啊,就是無界限所造成的。
那幼兒還會用打的方式來表達他不同意,不喜歡的態(tài)度,接踵而來的呢,是說不。什么都不,做與不做都是不。
其實,從排除他物到說出不,到堅定不移的堅持自己的看法,到形成自我的過程中,建立和派生出了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zhì)專注和意志,那一個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那如果喪失自我的孩子,內(nèi)心是充滿了掙扎的,尤其是到了9到12歲,或者12歲以后,一個擁有自我和一個沒有自我的孩子在處理同一件事情上面,人格的狀態(tài)有巨大的差異。
比方說,一個抽煙的青年去引誘一個意志獨立而堅定的孩子,說來抽一口吧,不抽就不是男子漢,你是不是膽小鬼呀?這些語言不會使獨立的孩子產(chǎn)生猶豫和掙扎,因為它歸屬于已經(jīng)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從歸屬別人那里而尋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的知道對方的意圖。
但是喪失自我的孩子往往因為有人對他說,這樣做那樣做,那他就容易在別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會屈從別人,尋求歸屬。
就像很多父母也會說,孩子小的時候很聽話,為什么到了長大之后反而什么都不會做呢?
這是一個非常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話還是要足夠的智慧,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和選擇權(quán)。
到了孩子四到五歲的時候,往往會問自己是從哪里來的,這也是兒童安全感最早的來源。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小時候也問過我媽媽同樣的問題,我媽媽一直說我要不是垃圾堆里撿的,就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當時我就傷心的哇哇哭啊,其實現(xiàn)在看來,真的這種在成年人認為玩笑的話,其實對孩子是會造成無名的傷害,即使孩子長大了,知道這是玩笑話,他依然會給兒童帶來潛意識里的一些傷害,是很難消除的。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感到孤獨無能無安全感,首先是來自于人同自然界的基本聯(lián)系的喪失。
也就是兒童,他需要知道作為生命是從哪里來,他是怎樣跟世界或者自然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
如果此時父母可以很平靜的,很科學的跟孩子去說他的來歷,會讓孩子產(chǎn)生巨大的安全感。
到了人際關(guān)系的敏感期時,兒童一般會先通過交換食物啊,或者分享玩具來建立他與朋友的關(guān)系。
逐漸,他還會發(fā)展出婚姻的這個敏感期。
最早的時候會和父母其中一方去結(jié)婚,后來呢,可能還會愛上他身邊的小伙伴,愛字是要打引號的哦。
其實兒童形成結(jié)婚的概念,也是表明他對性別對自我對異性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感覺,對于家長來說,不要大驚小怪,不要覺得哇,孩子這么小就會喜歡誰,或者說要跟誰結(jié)婚,其實這并沒有什么呀。
反而對于孩子來說,他可能面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哦,他有很多需要去樹立的正確的觀念,以及會迎接多少挑戰(zhàn),甚至在情感上是否受到折磨和痛苦,這些經(jīng)歷都需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去積淀力量。
那同時,此時的兒童對性別也會產(chǎn)生基礎(chǔ)的一些認知,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和異性會有一些不同。
那這也是讓孩子第一次坦然的接納自己和愛上自己的過程。
最后跟大家講啊,六歲左右的孩子對書寫繪畫以及數(shù)字這一系列的概念的敏感期的產(chǎn)生。
此時的孩子,他好像突然對文字對數(shù)字特別敏感,然后會試著去寫寫畫畫來表達他自己內(nèi)心的一些情情緒。
但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動自發(fā)去喜歡做的事情,那都是他在對應(yīng)的時間做對應(yīng)的事情。
剛剛漏了一個語言的敏感期。
一般在孩子兩到六歲之間,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關(guān)鍵期。
也就是說,從單獨的一些字母啊,到字詞的發(fā)音會在這一階段慢慢的形成。
大家此時可以跟孩子在語言上多互動,多講故事啊,或者是說話呀,都能讓孩子在你的這些言語中學會語言的表達。
那說到這里呢,零到六歲的兒童的敏感期里的一些重要注意事項就講完了。
其實0到6歲兒童的成長經(jīng)歷,對他一生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看上去好像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實她是用整個身體在記憶他的成長的歷程
如果這個歷程給他帶來的更多的是美好,是愉悅,是開心,是快樂,那他在成年之后,即使是遇到一些挫折和壓抑,他也會用年幼時的這些積累來抵擋
相反的,如果在0到6歲這個階段,他更多的是被冷漠,被傷害來對待的話,那他一生可能都會去尋求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