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驚覺,落地二十余載,看過讀過的書已不在少數,卻鮮有能信手拈來的。更甚連書名都不能脫口而出,就不用再提主人翁的姓名籍貫了。有話說"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枝末節你都忘了,剩下來的,就成了你的素質。"用這話自我安慰了許久,今日忽覺得不該這么對書本不負責任了,該用各種姿態去閱讀,是該好好思量思量了。
碰巧亞馬遜公眾號上也出來了類似的文章,雖是出于營銷,但理不歪,摘來兩句先做引子:
“憑借喜好讀書,完全是零散的輸入信息,無法形成有邏輯的知識體系。久而久之,看似讀過很多內容,其實知識之間關聯性很弱,當然無法忘記的快。
只是重視量的成就感,忽視了質的思考和沉淀,沒有反思也不做筆記。其實,讀了多少并不重要,輸出了多少才重要。你需要不斷調用已獲得的知識及其關聯,加深印象。”
書讀的多卻記不下,主要還是歸根于讀書的態度不對,走馬觀花,單純的追求故事并不曾思考。其實作者與讀者之間也是一場博弈,作者挖空心思的去吸引讀者,去向讀者灌輸自己的思維意識。而在讀者接受這一切的過程中若是缺乏思考,就會只得墜入情節的一時歡愉且變為人云亦云的混蛋。所以說,讀書還是一種反洗腦的過程,要勤加思考,要去認同作者的對并挑出他的錯。能在書中讀出個對錯的讀者想必也就能和作者棋逢對手,也就能吃透該書的精髓了。
再者,讀書也要講究投緣。若是緣法相左,再好的書拿在手里也會變得佶屈聱牙、晦澀難通。姑且覺得選書還是不要盲目追隨什么經典書單,一股腦全買回來吃灰,犯了“買書如山倒,看書入抽絲”的毛病。先從手邊的書看起,抽絲剝筍地去探究書的脈絡,再根據這些脈絡來選讀相應的經典。此一來加深了對首書的理解,又拓寬了自己的視野,同時還保持了一定的興趣,一石三鳥。如此讀書,豈不美載。
不量力地寫了這么些,都是從自己的毛病中思忖而來。自受傷以后,似驚覺不該將生活過的如以前那般匆匆。努力仍更需努力,但也要空出時間來好好品味品味藝術中的人生了,畢竟對著慘淡的人世,書本還是能給予以自己力量來支撐的。